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后明余晖 > 第242章 它只是子弹喷筒;冬至大朝会?狗都

第242章 它只是子弹喷筒;冬至大朝会?狗都

在周长风的观念中,能重获新生无疑是值得感激和庆幸的,鸠占鹊巢并非本意,所以至少也该妥善处理好被夺舍的原身的亲人。

原身“周长风”的父亲早亡,母亲也于他才将成材时病故,如今唯一与之血脉相通的只剩下大他五岁的姐姐周柔嘉。

回故年少时的记忆,纵然抚恤金不少,可坐吃山空却不是人们能接受的,母亲要以一己之力撑起整个家,平常“周长风”的生活起居多是由周柔嘉照拂的。

尔后他致力于报考武学从军,母亲自然极力反对,但最终竟还是被周柔嘉劝服了,这才有了如今的一切。

这些事迹让周长风由衷的敬佩、感激这样一位合格的姐姐,人言“长姐如母”,前世他没有经历,今生倒真能理解这句话了。

各个阶层不同家境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性格与三观肯定迥异,与夏筱诗相比,周柔嘉更早的步入社会、更早的肩负家庭的担子,在相同年龄时,她要成熟得多。

就周长风的阅历而言,他觉着周柔嘉可以算作是大明内陆州府小康家庭的〇〇后新时代年轻女性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独立自主,但骨子里仍然残留着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等女诫、女训的传统观念。

她们其实更受如今绝大多数男性的欢迎,相比之下,那些抵触旧有规矩、崇尚新生活的经济发达地区的中上阶层的女孩子并不讨喜。

拿着电报纸盯着上边简短的词句,不难感受到除了关切之外还有一丝埋怨。

持笔思索了许久,周长风才踌躇着写了一封回电。

如今的民用电报价格很贵,虽然不至于一字千金那么夸张,但价格也高达每个字二角钱,所以人们会用一些极简的代词来表明大概意思,比如说“家里老人生了大病,情况紧急,赶紧回老家”就直接发“病,速归”三个字,这还是因为民用电报规定三个字起发,否则核心意思还可以简化为“病,归”。

同时还有韵目代日的惯例,即以读书人必背的写诗作词《平水韵》来指代日期,又用地支替月份。比如“艳”指的是二十九日,“亥”指的是十月,十月二十九日的电报就可以简化为“亥艳电”三个字。

至于恒光公司发来的关于技术指标的电报,因为毕竟是企业,在这方面没必要吝啬,所以言辞虽然简练如文言文,但称不上极简。

拟尝试以冲压工艺试制机匣、双排双进弹匣、独立木制握把与枪托、快慢机、一百米到六百米可调表尺、适配先用剑形刺刀之底座……

“服了,冲锋枪保留刺刀座,什么根深蒂固的糟粕,有子弹我不泼,跑上前拼刺刀?”

浏览了他们拟订的技术指标初稿以后,周长风深感无语。

在总体战的大背景下,冲锋枪的本质就是一支子弹喷筒,只要能迅速把几十发手枪弹给射出去,多简陋也无伤大雅。

而如今的人们对其的定位和概念还不够准确,多少残留着第一代冲锋枪的特点——精加工的、发射手枪弹的小型机枪。

这一点,从人们仍惯于叫它手提机枪就能看出来。

像如今明军装备的“三四式手提机枪”,铣削工艺、镀铬零件、烤蓝处理,精良归精良,成本高达二百八十圆。而二一式步枪为九十圆、三三式轻机枪为五百六十二圆,如今一支冲锋枪相当于三支步枪,可见其性价比确实不高。

故而周长风撰写回信的第一句话就极为严肃的指出了这一点,必须要彻底扭转观念,否则设计出来的东西注定不实用——方向错了,那就是南辕北辙。

木制的握把和枪托?又贵又麻烦,换成钢制的就行;

快慢机?冲锋枪切换为半自动模式意义不大,取消;

一百米到六百米距离的表尺?泼水枪需要考虑那么远?换成翻折式照门;

刺刀座?能换弹就换弹,来不及就掏手枪,预留刺刀座毫无意义。

周长风在回信中反复强调了核心要点——这就是手枪弹喷洒器,不是小型机枪,照这个思路来设计准没错。

秋去冬来,虽然气温早已冷了下来,但在历法上,二十二日冬至之后才算是真正严寒时节。

在古代,冬至对于中国王朝而言是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日子之一,其地位相当于正旦。在明朝,唯有冬至、正旦、万寿节才会举行大朝会。

古典祭祀传统与自然科学相碰撞的结果无疑是极为有趣的。

虽然有神论和自然科学并不相悖,但当许多玄妙现象都可以用物理或化学原理来解释之后,总归有愈来愈多的人对于鬼神之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质疑。

实际上,纵然在“天人感应”思想影响较深的古典时代,许多士大夫乃至皇帝都未必真的相信这套说法,他们反而会借助这样的论调来达到政治目的。

譬如,当有彗星、地震等异象出现时,一些官员就会借机抨击敌对派系的人,而且往往非常有效,能迫使对方请辞。即使是皇帝也容易因此吃瘪。

宪政以来,思想文化的复杂交织让大明君臣在这方面相当为难,皇帝也好、礼部的老学究也罢,大家都不确定究竟该如何妥善对待祭祀传统。

所谓天子者,代天牧民是也。

是否要完全摒弃上天之子这一观念来赋予王朝合法性,转而纯粹以百姓拥戴来判断?

革新派人士自然是支持后者的,这直接体现在圣旨开头格式由“奉天承运”改为“万民眷命”了。

祭天祭地倒是没有强求变更,你皇帝想继续把自己包装成老天爷的儿子就继续折腾吧,反正信的人也不多了。

因此到至昌十年以后,在逐渐适应、认可了新的统治模式以后,皇帝也就渐渐的不再那么重视了,甚至懒得亲自前往。

二十几年来,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活动也变得越发敷衍,谘政院也觉得祭祀天地纯粹浪费钱,故而在至昌二十二年通过了修正案将其削减至一个较小的规模,并沿用至今。

议员们嫌弃祭祀天地是无用功,但并不反对冬至大朝会和大宴,人们调侃这是为了白嫖一顿国宴。

往年,谘政院下半年的财政预算大会是九月初一召开,最后期限是十一月三十日,但不会拖到最后,所以冬至大朝会除了总结一年之功过以外,还会顺带公布明年的财政预算。

可今年因为己卯之祸的缘故,预算大会恐怕要到十二月上旬才能出结果。

“报,行人司请帖。”

“请帖?”

下午,周长风正在驻地营房旁津津有味的看官兵们热火朝天地包饺子——原本只是厨子们自己忙活,但他要求全团官兵齐动手,美其名曰加强凝聚力。

接过小李递上的精致请帖,周长风有些诧异地将之打开,“啊哈?居然连我也邀请了?”

这种档次的国宴在他心目中的逼格还是极高的,本以为只有朝廷大员才有机会,想不到自己竟也能收到。

虽说中校算是正四品,搁平常的确级别不低了,但考虑到一旦扩军,几百万大军轻轻松松,别说中校了,就算是上校、少将那也会多如牛毛。

皇帝于佳节赐宴群臣也算是明朝的传统了,属于施以恩惠、笼络人心的小手段之一。

洪武元年明太祖大宴群臣于奉天殿。之后作为定制,正旦、万寿节、冬至皆会设宴于谨身殿或奉天殿,宴请文武百官。

永乐至宣德年间,皇帝赐宴也愈发多样化,立春、元宵、端午、重阳、腊八等日子同样会设宴。各种宴席的膳品也已成为定制,记载于《大明会典》。

如今大明的国宴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彰显丰富的文化风采、营造和谐美好的氛围才是核心。

能白嫖一顿饭,还是正儿八经的大明国宴,且不说允不允许拒绝,这要是不去,岂不是血亏?

“扬越乙级三式卡车十二辆、福特g917型卡车十辆,交割完毕,签字画押吧。”

陆战一团新接收了一批卡车,无所事事的罗符亲自前来交割,其实是过来串门玩的,毕竟这点事完全没必要劳烦他这位“协管京师海军处机动装备佥事”。

周长风一边签字一边略带炫耀地笑道:“我刚收到了冬至大朝会和大宴的请帖,你去过不?”

“去过啊,我今早也收到了,没什么好去的。”一副不以为意之色的罗符随口回道。

嘶…这种邀请还可以拒绝么?

“这还能不去?”面带疑惑的周长风问道。

“这又不强制,说身体有恙不就好了,称病嘛,你很在行的。”

“……”

完了,这个梗大概要伴随终身了。

“咳咳,”周长风干咳了两声,正色道:“这可是国宴啊,怎么可能不去?”

“非也。”罗符打了个哈哈,意味深长地说:“伱去过一回就知道了,以后也就不愿再去了。”

不至于吧,真有那么劝退?

二十二日天还没亮,好奇心使然的周长风起了个大早。

洗漱完毕以后,费了好一阵工夫才勉强穿戴整齐。

祭服和朝服差不多算是唯二基本沿用古典形制的服饰,反正二者的使用场合也不是日常生活。

朝服的穿戴过程之繁琐到了让人头大的地步——先着道袍为底、再穿中单、接着是下裳、然后是上衣、蔽膝、大绶、革带、梁冠。

这一套穿搭在身,想要再行动自如那是不可能的,朝会尚未开始,周长风就初次感受到了满满的不方便。

等到了紫禁城,天色这才大亮,承天门外已经云集了数百官员,此刻正在闲聊着等待。

与他们相比,孤身而来的周长风就要乏味得多了,只能百无聊赖的干等,又不像后世还有手机打发时间。

辰时整,待静鞭响过之后,众人这才在鸿胪寺官吏的引领下穿过承天门进入紫禁城。

前世游览过故宫的周长风起先觉着可能没什么差别,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错的很彻底——对于一个平稳发展了几十年的工业国而言,皇宫怎么可能完全保持古色古香?

陆续过了端门、午门、奉天门后,大约七百多名各级官员重新整队,就这么顶着凛冽寒风站立于奉天殿广场上。

金甲金胄的大汉将军们手持着斧钺在一旁站的笔挺,身上的甲片在晨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如此的场景似乎让人仿佛身在古代,但是丹陛之上的麦克风、以及在不远处身前挎着三四式冲锋枪和K31狙击步枪的几名锦衣卫却突兀的打破了这种感觉。

接下来是丞相和几名阁臣先后在奉天殿丹陛之上演讲致辞,可说的只是没有营养的官样文章。

足足一个多小时暴露于初冬的室外,南方的湿冷寒气将自诩为不惧严寒的周长风冻得脸颊发青。

怪不得罗符那家伙说去过一次就不会再去了!

实际上至此他就已经后悔了,但为了接下来的大明国宴,只能继续咬牙坚持。

他瞟了一眼周围的其他官员们,发现大家也不比自己好多少。

现在他也终于知道为什么偌大的京师官员总数成千上万,但是却只有区区七百多人到场了。

好在之后的宴席并未让周长风失望,大朝会落幕以后,众人依次进入了只有在重要日子才会开启的奉天殿。

这座重檐庑殿顶的宽大宫殿此刻已经摆满了桌椅,上百张八仙桌整齐的排列在正堂中。

待众人落座以后,衣着端庄的宫女们端着餐盘莲步轻移、鱼贯而来,悠扬的乐声也从斜前方的教坊司乐队那边传来,迅速充斥了整个正堂。

就古制来说,宴席有九乐三舞,但到了嘉靖年间仅剩一舞,如今更是直接取消了舞蹈,只在宴席期间演奏六首乐曲。

现在正在上菜,依照定制奏的是《水龙吟》,之后还有《太清歌》、《醉太平》、《鹿鸣》等等。

最终品尝到的菜肴虽然较为接地气,但食材和烹饪水平都是上佳的,但量不多。

每张八仙桌摆有各式水果五盘、鸳鸯饭四大碗、蜂蜜甜饭四小碗、牛肉饭四小碗、上好的绍兴黄酒四盏一壶、大馒头五只、烤羊肉一盘、粉丝汤四碗。

与周长风同桌的三名官员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位青年军官风卷残云似的将他那份的吃的一扫而空,再看看自己,不过才刚开吃罢了。

当一名宫女路过时,意犹未尽的周长风喊住了她,“那个…冒昧的问下,能加菜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