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后明余晖 > 第420章 火力还不够!虚眩行动

第420章 火力还不够!虚眩行动

谈及火炮则大有说头,无独有偶,美军装备的m7918型155㎜榴弹炮也正是明军目前正在考虑的东西。

因为扩军的缘故,大明陆军发现现有的野战重炮旅数量不够了,所需的144㎜榴弹炮也供不应求。

依照至昌三十六年编制表,野战重炮旅下辖两个十八门制榴弹炮营和两个十八门制加农炮营,而陆军制式的三五式144㎜榴弹炮虽然性能优异,但产量却不算高。

虽然在和平时期悠哉悠哉的制造也已经完成了对17个常备野战重炮旅的换装——共计612门,但恐怕无法满足接下来的扩军需求。

如果单单只是为了满足新组建的野战重炮旅的需求那倒还好,沈阳陆军火炮工厂等兵工厂预计可以在战时达到年产约六百门的水平,如果再扩充生产线的话,近千门也不是事。

然而大明陆军却充满了颇为疯狂的想法——现在的编制火力还不够强大,步兵师不能没有六英寸级别的火炮!

尽管配属野战重炮旅的明军三六年制步兵师的火力不逊于西方列强的步兵师,但是陆军觉得还不够。

陆军希望为每个步兵师增加一个十二门制的144㎜榴弹炮营,并增加一些卡车编制,以此来使得师级火力取得压倒性优势。

然而这所需的数百门144㎜榴弹炮一时半会也没法凭空生成,于是大明陆军就盯上了库存的老旧火炮。

在欧战结束后,大明军事观察团向法国施耐德公司提出了购买mle-7917型155㎜榴弹炮生产许可的要求,随后定型生产,这就是一九式144㎜重山炮的由来。

这是当时横向比对了奥、英、德和本国众多同类火炮的结果。

不过为了鼓励本**工部门,兵部还是订购了一批沈阳陆军火炮工厂的竞标方案,但只用了几年就低价转手卖给了朝鲜。

施耐德mle-7917起初是为沙俄军队设计的,但因为性价比很高也被法军采用,之后美军也认为它相当不错,把它列为制式火炮大量仿制。

中、法、俄、美、西、意等国均为其忠实用户,足见其性能之优异。

战斗全重才3250㎏,炮弹重量也有43.5㎏,身管仅仅为15倍径却拥有11.3㎞的最大射程——用同类火炮中最短的身管倍径做到了当时最远的射程。

所以无论是明军还是美军都对它念念不忘,大明陆军打算重新启用这些老当益壮的火炮,而美军更是在为之更换了新式开脚炮架以后继续大规模生产。

不过针对澳洲的行动在即,眼下没有工夫再新编榴弹炮营了,只能等以后轮换休整的时候再做打算。

至昌三十九年九月十四日,经过几个月来共计十四次大小会议的商议和精修,大都督府参谋处最终敲定了远征澳洲的作战计划。

行动编号为“甲字/五五七/二号/改四”,代号名曰“虚眩”。

整个作战计划从宏观上来看分为一前一后两个层级,大致为:

首先,攻占澳洲西北部的小城市达尔文,在那儿站稳脚跟。

接着,以达尔文为跳板进攻巴布亚新几内亚,夺取半岛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莫尔兹比。

在完成这一切以后,数十万明军再通过莫尔兹比启程大举登陆澳洲东北部的凯恩斯和汤斯维尔,陆续将大部队投送上岸,集结完毕以后向南进攻横扫整个澳洲。

这个计划的制定依据是澳洲的地形和人口分布特征——北部是热带草原气候、东北部是热带雨林气候、东部是亚热带湿润气候,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大多数人口集中于东部城市。

担负进攻达尔文和莫尔兹比的部队依旧由陆战一旅承担,到头来还是逃不过成为明军急先锋的重任。

朱泠婧自然希望能把首战之功交由自己的班底心腹,军部大佬们也不傻——不是什么大事,那就迎合皇帝的心意呗。

何况那些精明的家伙十分清楚这一次的首战绝不像以前一样轻松——入侵澳大利亚人的门户,澳军的士气和意志恐怕会相当惊人,这必是一场硬仗。

既然如此,那何必去自讨苦吃呢?等陆战一旅将之解决就行了,咱们等之后登陆澳洲以后跟着大部队捡些小果子即可。

因此,第一梯队的序列含海军陆战队第一旅、陆军第二十七步兵师、陆军第一攻坚战车营、第四工程旅、第三野战重炮旅、第二航空勤务队,这支先遣部队的总兵力达三万六千人。

而后续大部队则是第五军、第六军等澳洲兵团的主力了,不过他们会在爪哇待命,直至达尔文和莫尔兹比均被夺取才会登船出发。

除此之外,还有一支较为孤立的远征部队。

这支部队由陆战三旅为主,配属以两个中型战车队和若干支援单位,总兵力约九千人。

他们将从日本横滨启程,径直向南渡过几千公里的茫茫大洋,夺取关岛和塞班岛;接着继续向南,夺取密克罗尼西亚的特鲁克群岛。

达成这一切后,再进一步向南夺取所罗门群岛,在那儿建设野战机场,如此一来便可封锁美国至澳洲的航线,切断美澳之联系。

在整个行动中,计划参战的空军单位由第三驱逐支队、第四驱逐支队、第五驱逐支队、第三轻轰炸支队、第四轻轰炸支队、第六轻轰炸支队、第一俯冲轰炸支队、第二运输支队组成。

如此庞大的航空兵力量被统编为第二航空军,总共包含大约一千一百架各型飞机。

在最后一次全体将领会议上,督府参谋处同知程翰、督府海军处都督宋仲楷、国防阁臣林羲等人都亲临现场。

大都督府的二号议事厅中从未有过这样将星云集的情况,这还是它建成竣工以来的头一回。

除了空军和海军将领们以外,光是陆军就来了三十多个师旅级的军事主官、副官、监军,还不算督府参谋处的几位高级参谋。

“……BDa联军舰队大部覆灭,仅有少量战舰遁逃至澳洲,之后随着美澳签订防务协定,除陆军两个师抵澳协防以外,也有海军分舰队一支,但并无主力舰。”

“……我军来势汹汹,敌军必然不会在广袤海域应战,而是会集中于托雷斯海峡或所罗门海域等狭小复杂之地。海军各官佐绝不能轻敌,航空侦察和驱逐舰哨探是必不可少的。”

配图

周长风对于大明海军的行动不感兴趣,己方不论是质还是量都拥有碾压性优势,键盘上撒把米让鸡啄键盘都能赢……

咳咳!反正只要别真的闭着眼睛乱打就行了。

他更关心的还是登陆行动,如何才能以最小代价攻占达尔文和莫尔兹比?

巴布亚新几内亚岛是南太平洋最大的岛屿,东部半岛东邻美澳两国的交通运输线,南接澳大利亚。如果想要大举进攻澳大利亚东部,那么巴布亚半岛就是一座桥头堡,具有极高的意义,双方在战略上都对之坚定的决心。

对于进攻方来说,这座岛屿必须拿下;对于防守方来说,这座岛屿亦是保卫本土的前哨基地。

而巴布亚半岛的核心是位于其东南部的港城莫尔兹比——除此之外的其它地方大多是人迹罕至的原始丛林。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地形十分复杂,遍布丛林和山峦,还存在大量山谷、沟壑、溪流、沼泽。岛屿中部是东西走向的山脉,高耸的欧文-斯坦利岭平均海拔有三千米之高。

更要命的是,当地的天气也变化无常,一会儿晴朗,一会儿又时而电闪雷鸣、暴雨倾盆。

周长风只知道历史上围绕莫尔兹比发生过一次战役,但不清楚细节。或许是因为规模偏小,而且没什么亮点可言,所以不够著名。

这就是巴布亚半岛战役——战争初期最艰难的一场战役。

他问道:“我这些天在思考要不要加一个辅助行动,从海上登陆莫尔兹比的同时,是否可以相对应的从陆上夹击?”

一名上校高参回答道:“如果在半岛北部登陆的话,可以尝试翻越欧文斯坦利山脉。”

“我调阅了很多资料,但是都不够详实。”周长风有些无奈地说:“澳军在莫尔兹比的布防还是很严密的,说实话我有点担心登陆损失会非常大。”

“我知道有条路可以通行。”这时候有位年长的德裔老者开口了,“在半岛东北部登陆上岸,那儿有条名叫‘科科达’的羊肠小路,可以穿越山脉直达莫尔兹比。”

说完他又补充了一句,“不过我不建议考虑那个鬼地方,那里狭窄而坎坷,遍布蚊虫瘴气。”

这位老者姓名冗长,取其关键则为奥古斯特-穆勒-祖-绍尔布伦(august-muller-zu-sauerbrunn),他是正儿八经的帝德旧贵族,祖上封地在绍尔布伦这个地方。

他当年急急忙忙拖家带口来大明的缘故主要在于无所不用其极的和德社作对,已经到了完全撕破脸的地步,所以他想跑得越远越好。

英法俄似乎都太近了,于是便来到了大陆的另一端——狠归狠,怕死也是真的怕死。

总之,奥古斯特曾经在帝德殖民地新几内亚任职过一段时间,他喜欢探险——因为除了探险以外也无事可做。这也是为什么他对巴布亚、所罗门等地颇为了解的缘故。

“确实很困难。”周长风思索了几秒,开口道:“不过这只是用来策应的,搅乱敌军的决心和部署。”

奥古斯特松了口气,“我还以为你有什么疯狂的想法,那等同于自杀。”

“诸位,鉴于在丛林地域翻山越岭的作战条件极为特殊,我觉得不妨专门抽调一些广西部队……如果可以的话再搭配一些安南部队,一共一千多人就差不多了。”周长风如是阐述道。

“也就是各一个营?嗯……”程翰沉吟了几秒,“不错,参谋处同周待诏商洽一下,拟个方略草案出来,尔后再告知安南那边。”

在场的陆海空三军将领们都无所谓,这种不影响总体部署的小变动就随便咯。

“这下就体现了地大物博人多的好处了,什么地形气候都能找到差不多的。”周长风对奥古斯特笑道。

后者总是一副板着脸的样子,闻言就回道:“我对安南王家陆军的战斗力持怀疑态度。”

配图:历史上的相似战例

当大明的战争机器在为即将到来的庞大战役做着开动前的最后预热时,合众国联邦政府的打算落空了。

中大西洋海岭附近,趁着美军驱逐舰耗尽补给、正准备和即将到来的另一支巡逻舰队轮换的时候,弗朗茨号在胡贝特少将的精湛指挥下成功逃脱。

她一头扎进了狂风呼啸、波涛汹涌的飓风海域,尾随而来的美军辛辛那提号轻型巡洋舰和几艘驱逐舰被迫停止了追逐,只能望“风”兴叹。

而在冰岛雷克雅未克,特奥多尔号战列巡洋舰已经到了最后关头。

获悉被击伤的特奥多尔号遁逃到了雷克雅未克,皇家海军闻风而动,以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为首的舰队封锁了这座港城的外海。

对于冰岛人来说这无疑是让他们担惊受怕的日子,欧洲的战火居然烧到了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

在起先的时候,海因里希上校还希望能够抓紧时间抢修战舰,然后趁着英国人尚未反应过来离港开溜。

然而冰岛人压根不敢打破中立,拒绝了德国人希望造船厂帮助修理的请求,而仅凭特奥多尔号自身的损管人员又无法实施对萤火虫号撞出来的巨大破洞的修理。

几个小时前,英军舰队已经下达了最后通牒,如果不投降那么会在十二小时后展开进攻。

海因里希上校知道根本不可能冲出英军的严密封锁,强行突围的下场就是船毁人亡。

所以仅剩的选择就是自沉军舰,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伟大祖国的军舰落入敌人的手中,那才是永远无法洗刷的耻辱。

柏林方面的指示也同样是自沉,并同样向全舰官兵授予勋章,理由是弗朗茨号单舰重创hX船队的荣耀也有特奥多尔号的一部分。

9月14日下午13:17,特奥多尔号重新升起了一面工人海军军旗。水兵们在轮机舱、主炮炮闩、弹药库等关键部位安放了炸药,然后全员离舰。

半个小时后,悠然自得的英军军官们在享受着下午茶……

猝然!“轰隆”的巨响从远处传来,迸发出耀眼的闪光。

许多人被吓了一跳,温热的红茶洒了一身,接着就看见那夹杂着烈焰的蘑菇云直冲云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