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326章 文道合一

初唐:砥砺前行 第326章 文道合一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5 19:18:47

第326章 文道合一

第326章 文道合一

只是上官仪也没想到来的如此之快!

陈青兕的崛起速度,亦令人叹为观止。

想他年纪轻轻名动天下,受两代帝王器重,成为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被士人追捧,所写诗文更是冠以上官之姓,号称上官体,受天下士人模仿。

纵是如此,也蹉跎了十余载,才有今日地位,成为中书侍郎。

但就是如此,已经让人欣羡。

可陈青兕只是短短三年,已经是兵部侍郎,固然平级略输一筹,却也晋升庙堂核心,难以撼动了。

“原本某打算在仕途上压他一筹,让他心存顾忌,不敢妄自胡来。待他成气候的时候,你我已经老矣,便如今日之许相,管他身后如何。可谁能想到他升迁之快,近乎可怖,要不了多久,只怕位居你我之上。”

听到上官仪这推心置腹的话,薛元超失神道:“果然,妇人之仁,令得你我陷入如此禁地。”

在陈青兕入京的时候,便有不少心怀叵测之人想要看他们斗。

尤其是关东五姓士族。

上官仪、薛元超两人皆是文采斐然的士林翘楚,朝廷重用他们,也是用他们的文采,收士人之望。

相比陈青兕这纯粹的寒族,上官仪、薛元超两人属于落魄的贵族。

陕州上官氏、河东薛氏祖上皆有一定地位,两人本就有大才,又得朝廷扶持,理所当然的成为京畿士人的翘楚,身旁聚集了许多人。其中自少不了关东贵族……

陈青兕不管是江南士人的身份,还是寒门大儒的身份都不容于五姓。

故而在陈青兕入京时,已经有不少人撺掇着上官仪、薛元超对陈青兕下手。

上官仪最终否决了一切建议……

当时不少人说他们是妇人之仁,薛元超此刻之言,指的就是如此。

那个时候的陈青兕是最好拿捏的……

上官仪心里也涌现几分后悔,但双目又沉陷清明,摇了摇头道:“符超万不可如此想,伱我与他们终究不是一路人,不可丢了身为君子应有的底线……”

这也是上官仪一直秉持的态度,文坛上的事情,就应该在文坛上解决,而不是用其他的卑劣手段,通过针对陈青兕这个人,来达到目的。

薛元超看着上官仪,叹服道:“游韶兄的君子之器,让人佩服。若弟有兄这般豁达,也不至于如此乱了分寸。”

上官仪道:“这可不像平时的你?”

薛元超一脸愁苦,说道:“弟心乱了,陈侍郎的言语过于激昂,弟都忍不住为之所动。可以想象,现在士林中会是什么情形?”

上官仪愕然,随即又有一分了然。

其实上官仪在内心深处是认可陈青兕的,上官体的出现,本质上就是对南朝腐朽的靡靡之音做的一个改革。

只是改革的不够彻底,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修辞之美,本意还是宫体诗,以服务于帝王贵胄的游戏。

但不可否认,相比南朝那些描述床笫美人的艳词,已经有了进步。

上官仪已经意识到改变,只是他往前走了一小步,而陈青兕这里是走了一百步。

陈青兕直接绕过了初唐四杰的摸索,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三人的奠基,直接给人展现盛唐时代诗仙李太白、崔颢、韩愈这类文坛顶尖人物的风采。

步子迈得太大,上官仪不适应,但并不妨碍他理解。

但是他不能说,他是宫体诗的领军人物,连他都选择妥协,那他本人就无任何存在价值。

薛元超的情况比上官仪更加严重。

上官仪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而薛元超是不知道自己的定义,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他十一岁便入弘文馆学习,入仕后又兼任弘文馆学士,人生前求知的二十年都在弘文馆。他在这里积极参加宫廷的文学唱和生活,是李世民、李治两朝宫廷唱和的主要人物。在当时诗人中,声名最盛者为上官仪和李义府,他深受两人的影响。

但其实薛元超跟骆宾王、王勃、卢照邻是一路人,都是文坛的改革派。

只是他未能正视自己……

历史上他被贬蜀地十年,在特定的环境下,完成了自我升华,完成了对上官体诗风的超越,比上官仪多走了一步,成了诗歌革新的积极支持者。

而在陈青兕的出现,面对陈青兕煽动的改革风气,让薛元超一边觉得有道理,又接受不了自己二十年学了一个腐朽的文化,直接干碎了薛元超的“道心”,让他对自我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完全陷入了迷茫状态。

上官仪道:“或许盛唐体的出现是大势所趋,某却觉得上官体亦有存在的价值意义。南朝靡靡之音,固然不妥,可谁能否认徐摛、庾肩吾、徐陵的才华?便让后世来评价吧……”

上官仪在这一刻,真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

薛元超却依旧陷入自我否定之中,有些无法自拔。

**********

许家宅邸。

许敬宗下值归家,见自己的孙儿许彦伯手上拿着一本折书毕恭毕敬的等在一旁,微微颔首道:“去书房说!”

许敬宗并不知详情,今日他在皇宫里当值,陪同李治一起处理事务,直至方归。

但自己最宠爱的孙儿如此等待自己,也知发生了特殊的事情。

祖孙两人来到书房。

许彦伯将手上的折书双手呈递,说道:“这是陈侍郎今日在国子监里说的话,现在大半个长安都让他振动了。”

许敬宗一听陈青兕,眼睛不由微眯,细长的白色眉毛直接搭在了眼角。

“是他出招了?”

许敬宗第一个反应就是陈青兕并不甘心让自己压一筹,接过折书细看:

原本微眯的双眼看着折书上那尖锐的字句,也不免徐徐睁开,认真观看:文章道弊五百载。汉魏风骨,断绝于晋宋,齐、梁间南朝诗文,彩丽竞繁,却过分追求词采之华丽,缺内在之灵魂。

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立言见志。我辈读书人,当发言真率,无所畏避,焉能只追求空洞陈词?辞藻绚丽?

陈青兕仿佛化身成为了后世的键盘侠,抨击着这时代的诗文偏重形式、内容空虚、脱离现实。只追求华丽的辞藻,没有了感情寄托,徒有文采而没有内容。

洋洋洒洒的千余字,说的是酣畅淋漓。

但最核心的在于最后一句。

“文道理当合一!”

文章与道理应当相互融合、相互协调。

文章不仅要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表达能力,更要注重传递深刻的思想和理念,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启示和领悟。

“好一个文道合一!”

许敬宗拍案叫绝。

诚然许敬宗道德败坏,但无可否认他乃当代最顶点的文学大家。

也是因为如此,许敬宗才知道“文道合一”这四个字,在这个时代的杀伤力。

一瞬间,许敬宗也明白了陈青兕的用心,摇头自语:“这小子,了不得。”

武皇后透露的消息,让他成功将自己手上的袁思敬推了出来。

他太了解李治了,只要对他口味,为他排忧解难,他不会吝啬一个礼部侍郎。

何况袁思敬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能力才略都是一时之选,并不输于高智周。故而笃定自己一定能帮助袁思敬上位……

却不想陈青兕并没有受到自己的影响,而是重新开了一盘棋局。

关陇勋贵已经掀不起风浪了,将会并入各处,成为李治朝廷的一份子。

接下来除了自身的发展,自然是要将关东五姓压下去……

陈青兕此次掀起的文化改革,一旦成功,足以成为士林魁首,以寒门之身,掌握文坛权柄,这对自视甚高的五姓贵胄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这一下,局势又让他板回来了。

许彦伯看着赞不绝口的祖父,带着几分迟疑的说道:“陈侍郎说的确实是好,只是会不会对祖父造成影响?”

上官仪好歹是上官体,许敬宗却是宫体诗之王,大半身都在侵淫宫体诗。

原因无他:李世民喜欢。

许敬宗将“媚上”二字刻在骨子里的。

许敬宗笑道:“你阿耶一大把年纪,思绪早已枯竭,与我有何干系?头疼的是上官仪,是薛元超,是那些为了上位,将半身心血用在学习南朝文风的人。”

许敬宗现在是又豁达又小气。

这种不影响他自身利益的虚名,他完全不在意,只要不动他核心利益,一切都好说。

尤其是陈青兕这样的人,许敬宗更是宽容。

毕竟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年,没必要与陈青兕这样庙堂未来的顶梁柱交恶。

许敬宗正想叮嘱自己的孙子几句,外边却传来管事的声音。

“郎主,郎君,陈侍郎的管事姜辰亲自送来了一份邀请函,说是给郎君的。老奴觉得很是重要……”

许敬宗示意许彦伯去取。

许彦伯从书房外取过请帖,返回书房的途中打开细看,眼眸中透着几分欣喜,又微皱眉头,快步将请帖递给自己的祖父,道:“陈侍郎这是要举办一场诗文宴,特地邀请孙儿参加。”

许敬宗会意笑道:“你觉得该不该去?”

许彦伯迟疑片刻,道:“孙儿说不准,孙儿有些想去,可是怕给阿耶寻来麻烦。”

许敬宗道:“尽管去吧,傻孩子,这是人家的好意。去沾沾光,对你未来大有好处。”

许彦伯听懂了自己祖父的言外之意,问道:“阿耶是说,陈侍郎会成功?”

许敬宗道:“一定会。”

他悠悠道:“不管是宫体诗,还是上官体,对上盛唐体都没有半点胜算可言。”

“原因有很多,核心在于两字:简单。”

“只要识得文字之人,心中有点墨水之人,不管好坏都可作诗写文。宫体、上官体却过于繁杂,求辞藻之华丽,先得有有足够的才学堆砌辞藻,知道足够的典故来填充内容,更甚至需要大量的名望来创让人认可信服的高深字句。”

“宫体、上官体流行于贵胄之间,并非无人宣传,而是绝大多数的人写不了,更写不好。”

“盛唐体却没有这点弊端,就如《悯农》,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稍通文墨之人,一读就懂。”

“过于简单,传播的自然就快,也就能够得到认可。”

许彦伯道:“可是入门容易,精通却难。除了陈侍郎,又有谁能用简单的几个字句,化腐朽为神奇?”

许敬宗道:“世人却不这么想,这世上从不缺自视甚高的蠢货。”

“此外我大唐之气象万千,无所不容,而宫体、上官体却受限字句之间,远比不上盛唐体包罗万象……”

“当然以上都是屁话……”

看着自己孙儿惊愕的眼神,许敬宗一字一句说道:“陛下不会让陈侍郎输。”

说白了,就是陈青兕背后有人,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都有人给他托底。

这天下终究掌控在李家人的手上。

许彦伯作揖道:“孙儿明白了。”

议政厅。

今日是辛茂将、许圉师当值,两人处理完手上的事务,相互聊着天。

现在长安最热门的话题就是“文道合一”。

两位相公自然也不可避免的谈及此事。

许圉师在文学上依旧是陈青兕的小迷弟,对于他提出的理论自然是赞不绝口。

“南朝文风脂粉气太重,属实是一群醉生梦死之人,自我放纵,全无教化之意。反之陈侍郎的文道合一,才是真理大道。先辈创字是为阐述道理,而非自我沉沦。”

辛茂将只是在一旁笑笑,并不与之争辩。

他心底其实有些认可的,毕竟陈青兕的诗文他读得懂,但是许敬宗的诗文,他却需要翻译。

不过他是许敬宗的心腹,许敬宗又是宫体诗的魁首,他自然不敢多言。

许圉师突然眯眼笑道:“辛相公,袁思敬、高智周两人,你更看好哪个能够升任礼部侍郎?”

他现在处在看戏阶段,礼部侍郎有两位,一位空缺,袁思敬、高智周在争夺,另一位却是他的人。

所以礼部侍郎跟他没有关系,所以乐得看戏。

便在这时,一道圣旨传来:“礼部侍郎夏昱……迁商州刺史……”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