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325章 注入一贴猛药

初唐:砥砺前行 第325章 注入一贴猛药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5 19:18:47

第325章 注入一贴猛药

第325章 注入一贴猛药

陈青兕之前收过青溪县百姓的礼物,那是在姜辰回京的时候。

青溪县的百姓极为热情,陈青兕也感众人心意,心里特别舒坦。

因为姜辰晓得分寸,知道如此礼物更在心意,只要心意到即可,他以路途遥远为由,带的都是很有意义的礼物。

席君买倒好,自己带不了,还特地买了两辆马车,强行带上。

这算什么?

席君买却想起了自己离开前,县里百姓的热忱,他实难想象在人走政息的时代,青溪县里的百姓,竟然会长时间记得一个只在位一年余的县令,甚至不少人给他立了生祠。不只是青溪县,听说连周边的遂安、桐庐都是如此。

“县里的百姓,实在过于热情,推脱不得……”

事情已经发生,礼物都到了长安,陈青兕也不再多说什么,寻个机会回些礼吧。

陈青兕跟着席君买说了一些吐谷浑与吐蕃的局势,以便于他能够更好的看住吐蕃,在大唐收拾高句丽、百济,甚至是小日子的时候,避免历史上首尾不相顾的局面。

席君买显然很珍惜这次机会,听得特别认真,不明白的地方还反复询问。

陈青兕很是赞赏席君买的态度。

面对吐蕃,有能力不够,还得有态度。

吐蕃有噶尔东赞,有论钦陵这两位定不会安生,而且两人都是当世少有的大才,一个长于战略,一个善于战术,父子二人最擅把握机会,两人就如藏在暗影中的毒蛇,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就咬你一口。

面对这样的敌人,态度是第一的,不能因为自身的原因给敌人可乘之机。

吐蕃大军真要大举进犯,不说能够退敌,至少要占据有利地形抵御,给唐军争取支援的机会。

席君买显然是最适合的人选,了解地形,与吐谷浑可汗有恩,关键是席君买沉寂了十六载,心性得到了打磨,比任何人都重视此番机会,绝不会出现自恃天朝上国,从而轻敌的情况。

当然也得防着席君买急于表现自己,求功冒进。

在言谈中,陈青兕也很肃然的强调:“吐蕃是我朝未来大敌,我朝与之必有一场大战。只是得等到朝廷了却东北之事,在此之前,吐蕃不宜轻动。席都尉若能得陛下认可镇边挂帅,当思立足青海之上,训练一支适应高原气候的兵卒,待日后大战起时,作覆军杀将之用。”

席君买道:“陈侍郎放心,在下一定谨记此言,不误国家大事。”

陈青兕又提醒了几句,他手上还有事情,该交代的事情都交代了以后,说道:“今日我家中已约了人,席都尉若有有空,明日黄昏,来我家中做客。你我好好喝上几杯,坐下细谈……”

席君买在长安没有任何故交,自没有应酬,一口应诺。

陈青兕并没有真正的约人,而是知道赵仁本、王德真会来家中寻他。

今日朝会上许敬宗指示手下弹劾李元婴,下了一步妙棋,令得袁思敬大出风头。

以许敬宗的手段,只要接下来好好运作,袁思敬将大概率取代高智周,接替礼部侍郎的职位。

陈青兕并不想将机会拱手相让,得与赵仁本、王德真商量一个应对之法。

赵仁本、王德真一前一后如约到来。

对于许敬宗这一手,三人都未预料。

毕竟滕王李元婴的跋扈奢靡早非一日两日了,从太宗年间起就一直仗着李渊临终的托付为护身符,让李世民对之毫无办法。这十几年过去了,其间弹劾他的人不计其数都无效果。

谁想到在眼下这节骨眼上,竟弹劾成功。

赵仁本道:“许相公这一手,着实出乎预料。让板上钉钉的事情,出此变故。我们得做些什么,以许相公的手段,我们若对此无动于衷,只怕前功尽弃。”

王德真突然道:“此事会不会是从宫里透露的?许相公纵然深知陛下心意,却也不至于揣摩至此。滕王远在江南,许相公真能琢磨的如此透彻?”

陈青兕颔首道:“我也有此心,一开始我也觉得许相公了得,名不虚传。后来细细一想,却也觉得有些猫腻。”

这人心是最难掌控的。

厌恶一个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伱今天觉得对方面目可憎,恨不得在他脸上踩上两脚,但睡上一觉就又会觉得不必如此。

何况是君王心思?

李治忍了滕王多年,其间未尝没有严惩之心。

但回头想想,终究是自己的小叔,两人是一起长大的,多多少少有些情谊,很容易改主意。

所以这些年,又是告诫,又是小惩,都没有伤他分毫,只是换一个地方潇洒。

这毫无征兆的态度变化,真正能够得知的唯有枕边人。

“想来是因为长孙无忌之故,武皇后与许相公有了进一步的往来,得她提醒,才能如此精准的掌控陛下心意。”

王德真沉声道:“那我们能不能从这上面做文章?”

“不妥!”陈青兕肃然道:“斗而不破,才是稳定朝局,利于天下之举。可以争,但不能过。过了界,对谁都没有好处。王兄不可胡来……”

王德真见陈青兕表情,也知失言,忙道:“随口一说,勿要当真。”

他顿了顿道:“只是眼瞧着即将功成,有些不甘。”

赵仁本道:“我觉得不因纠结此事,滕王罪有应得,不可否认,许相公这是做了一件好事。”

陈青兕抚掌笑道:“赵兄此言,深得我心。”

陈青兕对于李元婴唯一的好感就是他建造了一座滕王阁,让王勃即兴作出一篇震古烁今的千古文章。

现在滕王阁已经竣工,李元婴就无存在的价值与必要了。

王勃未来会不会去滕王阁一切随缘……

李元婴没少霍霍百姓,现在李治动了严惩之心,对于百姓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不能因为得失,让百姓无端受苦。

同为清流,赵仁本显然恪守着自己的底线。

陈青兕道:“我们实无必要进入许相公带起的节奏,他出他的招,我们的出我们的招,互不干涉,就比谁技高一筹。”

王德真眼睛一亮,说道:“陈兄已有定计?”

陈青兕若有所指的说道:“令狐祭酒一直邀请某去国子监,给监内学子讲学授课。只是事务繁重,多番拒绝。现在到了这一步,那就给这如同死水一般的文坛,为天下注入一剂猛药罢……”

下一个休沐是在五日后。

陈青兕做准备之余,也将席君买、王方翼请到家中饮酒。

席君买是客,王方翼是陈青兕请的陪席。

宴请席君买这样的武人,陈青兕自然邀请同为武人的王方翼才能说到一起去。

正好陈青兕也想跟王方翼加深一点关系,为未来提前准备。

席君买、王方翼皆有大将之风,两人在陈青兕完美的气氛把控下,很快就聊到了一处。

谈兵法,说战例,到了兴处两人之间在酒宴上一起脱衣肉搏。

当然这是字面上的意思:相扑也就是摔跤。

这里的相扑可不是小日子弄的那种畸形游戏……

就那些自己蹲坑都没办法的相扑手,跑几步就吃不消的大胖子,完全玷污了相扑这两个字。

相扑是兵士在战场上常用于实战的杀人技。

在混乱复杂的战场上,很多时候刀剑的效果比不上相扑。

尤其是精锐与精锐的对决。

精锐大多着甲,面对着甲勇士,刀剑难伤,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钝兵器,然后就是相扑摔跤,将人摔在地上,对方甲越重越厚,越起不来。

故而身为战斗民族的华夏人从春秋时期就盛行摔跤,尤其军中,更是如此,是军队操练的主要军事训练手段。

越是武风盛行的时代,摔跤越是流行。

若秦朝,还特地将之命名为角抵。

在若汉朝,《汉书·武帝记》汉武帝在上林平乐馆举办角抵比赛,三百里内百姓皆来观看。

此时亦是如此,每逢元宵节和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均要举行摔跤比赛,李世民还曾亲自下场……

席君买、王方翼此刻就在比试相扑,双方腱子肉撞击在一起,双臂交缠,挥汗如雨。

陈青兕看的血脉喷张,不住起哄叫好。

随着席君买一声爆喝,双臂猛力一抡。

王方翼整个人倒退了六七步,然后砰的一声,倒在了地上。

论及力量技巧,席君买显然更胜一筹。

“我输了!”

王方翼输得坦荡磊落,他大口喘着气,身子后仰,双手撑地,恢复着体力。

席君买上前伸出手,将他拉起来道:“好汉子,这十数年里,某是第一次用上了全力。”

江南人不擅武,席君买在江南这些年,真就没有寻得对手。

王方翼借力起身说道:“我有一好友,相扑比我更强,过些日子,介绍给席校尉。”

两人拍去身上灰尘,继续入席饮酒。

经过此次比试,两人关系更是亲密,相互拼起了酒。

结果王方翼搬回了一筹,在酒量上赢了席君买。

陈青兕周奎将醉倒的席君买送入客房。

王方翼也准备告辞离去。在离去前,这位未来的将星俊杰,向着陈青兕长长作揖,说道:“陈侍郎大恩大德,某等没齿不忘,若有所托,侍郎可派人知会一声,我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他并没有说出赵持满的名字,但陈青兕知道这是赵持满的意思。

陈青兕笑道:“某只救该救之人,不必如此。”

话是这么说,但他清楚,赵持满这样的人物在市井中手眼通天,在关键的时候,能起到大作用。

王方翼肃然道:“陈侍郎敢为天下先,能够帮上陈侍郎也是我等的福气,还望侍郎,莫要推迟。”

“好!”陈青兕也不再客气,应诺下来。

中书省。

风度翩翩的上官仪正在办公,突闻黄门侍郎薛元超求见,不免有些愕然,记得今日似乎是自己这位好友的休沐日。

“请他进来。”

上官仪放下了手上的笔,起身相迎。

急促的脚步声传来,薛元超脸色紧绷,眼中透着深切的怒意。

“符超兄,这是怎么了?”

上官仪与薛元超数十年的交情了,知他为人。

薛元超出身河东薛氏,乃西祖第三房,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孙,太常卿薛收之子,幼年丧父,家境艰难,直至九岁袭爵汾阴县男,情况方才好转。

薛家人丁稀少,光复薛家的重担就在薛元超身上。

薛元超也不负众望,善于文辞,精于治学,文采、学识、词令皆是当世一时之选。

在陈青兕崭露头角之前,上官仪一度以为当今世上论及文采,唯有薛元超能与之相比。

作为庙堂上少有的文坛翘楚,薛元超一直以儒雅随和著称,今日怎得竟隐隐有些失态。

薛元超见上官仪表情惊愕,也知自己有些失态,略微平复心情,说道:“今日陈侍郎在国子监讲学,他以‘立言见志’为主题,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当以高情壮思教化之效,而非陈词滥调,固步自封的靡靡之音。他这是什么意思?说得正义凛然,矛头直接指向你、我还有许相公嘛!”

上官仪心头一颤,眼神中透着几分凝重,说道:“他还说了什么?”

薛元超道:“他还说要革除文坛浮靡之习为己任,要将诗文从狭窄的宫廷天地引到广大的市井,从狭小的台阁到山川边塞,要给文字赋予了新的生命,提高了诗文的思想意义,要一改南朝腐朽之气,还文坛清新刚健之风。他将自己当作什么了?一个二十过半的人,将自己当作文坛领袖?”

上官仪深吸了口气,也不知是自语,还是跟薛元超说话:“该来的,始终会来,躲不掉了。”

上官仪何等聪明,自陈青兕入京以后,他以料到有这么一天。

故而即便道德有愧,他也决定让自己的儿子用自己精心准备的佳作与之打擂,压下盛唐体之风。

只是面对那首《黄鹤楼》他实在没有信心胜过他。

上官仪也不敢贸然去寻对方麻烦,作为李治身旁的亲信,他是知道天子对陈青兕的器重。

彼此也一直相安无事……

但他隐隐知道一点,陈青兕不动是因为根基不足,一旦有了底蕴,必然会有一战。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