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346章 高宗听劝 灵前定计

初唐:砥砺前行 第346章 高宗听劝 灵前定计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5 19:18:47

第346章 高宗听劝 灵前定计

第346章 高宗听劝 灵前定计

李治目光落在陈青兕的身上,良久良久。

说实话,对于立刻出兵高句丽,他是有些心动,因为等不急了。

李治今年不过三十四,正是春秋鼎盛的年纪。

但李治却很清楚,自己与常人不同,自小体弱多病,患有风疾,绝非长寿之相。

对于风疾这病,李治再了解不过了。

李家几代人都被此病缠身,难以根治。他父亲李世民也为风疾所扰。

李治也因此特地了解过这顽疾,得此病之人,寿命多少全看老天……有的病人活个七八十都不是问题,有的病人二三十,鼎盛之年,突然就会一命呜呼。

但李治一直觉得无论如何,再活十几二十年没问题,有足够的时间一展抱负。

可就在近半年时间,他发现情况不尽如人意,自己身体急转直下,风疾的情况,日渐加重,甚至于出现短时间目不视物的情况。

李治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担心自己时日无多,面对新罗的提议,无可避免的心动了。

当然他知道新罗可能不安好心,特地寻苏定方询问情况。

得知苏定方也觉得立刻出兵,能够打的高句丽毫无防备,可以长驱直入,直取高句丽国都,更加觉得此事大有可为。

如果高句丽能够如百济一般,一战而定,那他便将完成他父皇李世民都未能完成的事情,然后封禅……

只要做完这一切,此生已算圆满,可以安排大唐未来的继承人了。

可陈青兕并未认同。

李治心中充满了纠结挣扎,问道:“若朕一意孤行,下令立刻进兵,又当如何?”

陈青兕抿了抿嘴,却决然的说道:“大概率会无功而返。苏邢公固然能凭借百济作为踏板,长驱直入。可百济后方必乱,纵然苏邢公有通天之能,这后方不稳,也无计可施。”

他说的决绝,这并非他的意象,而是有依据可查。

历史上李治也因各种问题,急于进攻。在拿下百济之后,立刻就安排了进攻高句丽。

苏定方的表现一如既往,一口气就打到了平壤城下,而另一路辽东大军也是一路高歌,契苾何力一战击破,高句丽莫离支泉男生,斩首三万。但就在这时,铁勒九部叛乱,辽东军折返平叛,百济内部复**也越演越烈,最终苏定方放弃了对平壤城的包围,撤军回师。

不过因为陈青兕的出现,漠北铁勒已经提前叛乱,有三受降城的存在,北方不再对朝廷构成威胁,就连吐蕃因为内乱缘故,短期内也不会威胁到朝廷。

但就算唐朝的隐患,被陈青兕抹去了,他依然不看好此次出兵。

因为对手是高句丽……

或许因为后世的棒子乱认祖宗,很多人将高句丽与高丽混为一谈,甚至因此小觑了高句丽,但现实的高句丽可一点也不弱。

高句丽是一个存在了四百余年的国家,是拥有一定底蕴的,不然中原也不至于连续几代人与之死磕。

杨广更是为之葬送了一个冉冉升起的王朝。

李治深深的看着陈青兕,想着这些年,对方所言之事,无不应验,海东如此,吐蕃如此,漠北亦如此。

唯一一次不听他之言,险些导致青海溃败,全靠苏定方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即便是苏定方,也是陈青兕提议的后手……

“好!便依爱卿,朕……便等上一等。”

向来独断专行的李治,这一次很难得的选择了妥协。

相比自己的急切,在这一刻,他选择相信陈青兕的战略预判。

他压下那一点点的不甘,继续散步,说道:“那爱卿觉得何时出兵为好?”

陈青兕接话道:“至少等百济内部势力浮出水面,让百济无力或无心反抗之后,方可出兵。至于何时,那就得看房都护的了。”

李治听到这里,忽然有些后悔。早知如此,便应该派遣陈青兕去了。

房仁裕确实是文武双全,但李治很清楚,他的文武双全,都要逊色陈青兕不少。

当然他也没有后悔,他相信房仁裕也有抵定百济的能力,只不过是时间长短而已……

两人针对海东之事又聊了一会儿,直至快到后苑,李治方才顿住脚步。

在分别前,他突然说道:“太子那边,爱卿若是有空,可以多多走动。太子年少,有许多不足之处,爱卿当多履行谕德之责。”

陈青兕立刻应诺。

独自走在出宫的路上,陈青兕回想着这一路散步的点点滴滴,也渐渐明白李治已经开始动托孤的想法了。

李治身体出现了异样,并未对外宣传。可这种事情只能瞒住下面的人,以陈青兕现在的级别是瞒不过的。

当然陈青兕知道,李治远比他想象的能活,还能熬上十几二十年,可他本人不知道,这风疾一发作,头晕目眩甚至眼前一片漆黑,真就跟要死了一样。提前做些准备,也是情理之中的。

对于李治的托付,陈青兕自然要有所表示。

在李治开口之前,李弘、武皇后都有过类似的话,但陈青兕都无视了,作为一个兵部侍郎,清流党的魁首,跟太子走的近,并不是一件明智之举。

唐朝拒绝立刻出兵高句丽的消息通过国书,传到了新罗。

新罗国都金城。

新罗王金春秋与大上等金庾信正在商议此事,王太子金法敏在一旁静听。

新罗王金春秋一脸疲态的躺在床榻之上,眼眸中透着几分恼怒,还有不甘。

他的声音浑厚,却透着几分无力。

“如此说来,唐廷是不打算出兵了?”

金庾信看着已入暮年的君王,无奈的说道:“唐廷天子已经回话,说他们的粮草受海风袭击,倾覆大半,后勤吃紧,待他们重整旗鼓,然后再定出征计划。但依老臣之见,他们这是在安抚我们,好趁机在百济收心。在百济未归附之前,他们应该不会轻易出兵。”

金春秋带着几分颓废的道:“如此说来,我是没有机会见到高句丽覆灭,没有机会见到我新罗一统海东。”

他说完一阵咳嗽。

金庾信看着上首的君上,心中暗恨,却也无可奈何。

“可恶!可恨!”

猛然间

金春秋大喝两声,高举着手,竟然活生生的气死了。

他瞪圆了眼睛,死不瞑目,即便灵魂消散,那双眼睛,依旧充满了不甘与愤慨。

金庾信先是失神的看着这一切,看着储君金法敏扑到金春秋的身上痛哭,眼眸中也透着一往无前的决然。

他一步步走到金春秋的遗体前,伸手重重的抓在金法敏的肩膀上,用力的向下压,一字一句的说道:“文武,新罗的重担就由你来扛了。”

金法敏的母亲是金庾信的妹妹文姬,也叫文明王后,故而金庾信是金法敏的舅舅。

文武正是金法敏的小名,还是金庾信取的,允文允武的意思。

不只是如此,金庾信与金春秋还有着过命的交情。

金春秋是新罗真智王之孙、新罗真平王之外孙,虽为皇室中人,但其实是没有资格继任新罗王位的。

新罗唯血统论,圣骨为尊,真骨次之。

唯有圣骨血脉者,才能继任新罗王位。

最后的圣骨血脉是善德女王、真德女王,而金春秋只是真骨贵族。

当时新罗式微,善德女王、真德女王为了新罗,舍弃一切尊严投向唐廷。

此举被新罗内部不少贵族视为奇耻大辱,多次发动叛乱。

善德女王便是死于叛乱之中,那个时候没少人鄙夷他们甘为唐廷犬。

金春秋是为数不多,鼎力支持他们的人。

两人为了新罗,肩扛骂名,一同辅佐新罗女王,直至圣骨断绝。金春秋以真骨登基,他依然选择沿用两位女王的政策,选择抱唐大腿,他干的更加彻底,遣自己的儿子入质于唐廷,以示忠诚,在国内采取穿大唐衣冠、奉大唐正朔等一系列唐化运动来讨好唐廷,放下一切国家尊严。

这也是高句丽、百济,乃至于新罗国内部分人都看不清金春秋的缘故。

金庾信却是知道,面前这位活生生气死的挚友、君上,便是那卧薪尝胆,乃至为吴王尝粪的勾践,他最大的目标就是覆灭百济、高句丽,最大的野望是一统海东,让新罗成为海东的主人。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如勾践一样受尽羞辱,受人鄙夷怒骂,可结果却又不同于勾践。

放下一切国格,换来的竟是现在这个局面……

新罗采用的是两金体制,说白了就是金春秋、金庾信两人共治。

有金庾信在,金春秋气死这一事,并未引发动荡。

政权很平稳的就过渡到了金法敏的身上。

当然金法敏并没有资格继位为王,在没有大唐的册封下,金法敏没有资格称王,只是代行新罗王的权力而已。

金法敏一身丧服,跪伏在金春秋的灵前,接受新罗臣民贵族的祭祀。

直至深夜,灵堂只余金法敏、金庾信以及文明王后三人的时候。

金法敏突然说道:“父王,孩儿在您灵前立誓,一定一统海东,让我新罗成为海东真正的主人。”

“好!”金庾信大声赞道:“如此才无愧为文兴大王之子。大王有此决心,金庾信舍了这条老命,也要助大王得偿所愿。”

金法敏自小聪慧,深受金春秋、金庾信的喜爱,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有着英主之气。

历史上他在金庾信的帮助下,成功从唐朝口中夺了百济以及高句丽南部两块肥肉,成为海东之主,将新罗推向了最鼎盛的时候。

此刻他就在自己父亲的灵堂前,与金庾信商量着应对之法。

“舅舅!”

金法敏说道:“依照您的原定计划是促使唐廷出兵直取平壤城,利用平壤城的坚固来抵御唐廷大军,用一场溃败,打破唐廷常胜神话,以提振海东士气。”

金庾信默默颔首,为此他特地找苏定方喝酒聊天,给他讲述高句丽的情况,他知苏定方用兵战术天下无双,可战略远见相对一般,加上对海东情况的不了解,多半会中他算计。

只要唐军真出兵,唐军大概率会败。

原因无他,高句丽擅于防守,高句丽地形多山,城池大多都是依山而建,易守难攻。

尤其是平壤城,地形非常险要,四周被大同江和小同江环绕,形成了天然的护城河。东西两面还有高耸的山峰,也是天然的屏障。

唐军辽东一线,多山林、沼泽粮草运送不便,只需小股部队袭扰,便可给唐军制造巨大麻烦。

百济内部也有他安插的钉子,一旦唐军真的全面出击。

高句丽固然无法在正面战场上取得优势,可死守拼消耗,唐军撑不下去。

唐军这一败,也就给了他们机会。

只是事情不尽如人意。

陈青兕……

金庾信脑中浮现出这个名字。

陈青兕提出的战略很多都具备前瞻性,就是所谓的战略预判,这些东西是不适合宣传的。

一旦为敌人所知,将会做出相应的举措。

便如陈青兕的《论敌》,将吐蕃解剖的干干净净,以至于战略意义太深,不适合宣传,知道的人并不多。

是故,陈青兕在战略上的建树,唯有少数高层知道。

但金庾信确实是位了得的人物。

大唐、新罗之间因战略互补,往来密切,虽相隔万里,但很多事情都是互通的。

金庾信凭借陈青兕的崛起,配合唐廷战略上的转变,猜出了是谁破坏了他们新罗的百年大计。

在陈青兕出现之前,他们新罗虽然丢了国格尊严,但是向唐廷乞师都能得到很好的回应。

结果便在陈青兕崛起以后,唐廷对他们新罗的战略有明显的改变,他们的哭弱乞师,失格之余,还只得到了寥寥回应,以至于现在的新罗,实力大损。

金法敏继续道:“现在唐廷已经派了房仁裕坐镇百济,我们必须做些什么。真让唐廷在百济站稳,不易于身旁多了头猛虎。舅舅安排的后手,伯阶将军,只怕不足以将唐廷赶出百济。”

金庾信智珠在握道:“所以,得将扶余丰请来……他幼年即被送往倭国为质,现在是唯一一个百济,流落在外的王储,以扶余丰之名,号召百济复国。”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