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389章 倭国事了

初唐:砥砺前行 第389章 倭国事了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5 19:18:47

第389章 倭国事了

第389章 倭国事了

金马得代表新罗,送上了最高的敬意。

除了表明自身的政治立场,金马得还带来了新罗新王金法敏的意思态度,“我家大王仰向来慕陛下仁德,继位之始,便有心入朝求见。奈何高句丽威胁北境,这才拖延了时间。我家大王听说,陛下有心封禅。这等大事,千载难逢。我家大王必然要亲临,为陛下贺。”

这一番话让李治是眉飞色舞。

其实封禅一事并没有定下,李治只是偷偷放个风,想看一看反应而已。

毕竟李治是知道现在并非恰当的封禅时机,只是他现在身体,几天好几天坏,弄得他都要魔怔了。

给他一个确切时间,让他来一个痛快也好,至少能够根据未来还有多少时日,确定要干什么事情。

现在呢?

调养的好可能活十几二十载,寿命与常人无异,也有可能突然暴毙,一月一年,都有可能。

很多事情李治是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

就如封禅,李治自从坐上皇帝宝座起,就给自己定下两个目标,一封禅,二收服高句丽。

这也是他父亲太宗皇帝未完成的夙愿。

既可证明自己的能力,亦可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所以最好的时间是覆灭高句丽以后,天时地利人和皆在。

封禅也是名正言顺。

但李治就怕自己等不到那一天,他自决定采纳陈青兕的战略,稳中求胜,便知道离覆灭高句丽还有一段时间。

他怕自己两个心愿,到头来一样也完成不了。

这才放出了风声。

现在庙堂的反应参半,一部分觉得可以,一部分觉得可以等等。

朝廷连年征伐,以休养生息为上,封禅这等面子工程,可以拖一拖。

却不想事情竟传到了新罗,还得到了对方亲临的承诺。

李治笑道:“贵国有此心,朕亦欣慰。唐罗相交相交多年,风雨同舟,朕也期待贵国国君的到来。”

李治并没有给金马得过多的时间,作为大唐皇帝,他的时间还是很宝贵的。

李治返回宫殿,看着一桌子的奏章,很自然的说了一声,“去请皇后。”

李弘尚且年少,李治也不放心将过多的权力托付。

武皇后就成了唯一选择,给予武皇后一定的政治资源,让她来庇护李弘,是最佳选择。

李治并不担心武家会坐大,步入外戚干政后尘。

武家在他这边,就不可能坐大。

“陛下!”

武皇后轻步上前。

李治和悦笑道:“这些是东宫送来的奏章,皇后帮朕看看。”

武皇后在政务上肯学愿学,自身又颇有天份,李治已经让她处理一些日常琐事,以减轻自己的负担。

这工作量减少,李治也觉得轻松许多,也接受了这种模式。

武皇后先将手上的奏章逐一批阅,这是给李弘最基础的一些事务,都很简单,就跟作业一样。

武皇后审批起来得心应手。

不过……

武皇后微微蹙着桃花眼,对于李弘的作业,显然不甚满意。

李弘为人谦和仁儒,深得上下称道,可他处理政务也如自身性子一般,事事以仁厚为上,力避严刑,这点在武皇后看来却是极其愚蠢的。

法不严,令不行。

想要让人臣服,靠宽仁是万万行不通的,得施以雷霆手段,让人惊惧才是。

武皇后将最后一份奏章放在一旁,见自己的丈夫也在审批奏章,一边审批,还一边微笑颔首。

她对于自己丈夫的一切都异常留心,以揣摩对方用心。她知道自己这位丈夫平素工作严肃认真,少有这般表情,显然心情特别的好。

于是武皇后笑出了声。

她并没有开口,而是让李治开这个口。

李治听到武皇后突然发声,面对这个已经成为自己政治场上的伙伴,避免不了问道:“皇后有什么高兴的事情?”

武皇后轻笑:“陛下今日心情特别好哩,见陛下看着奏章都在笑,妾也忍不住跟着笑了。”

李治也不隐瞒,说道:“东边传来消息了。”

武皇后说道:“关于陈大都督的?”

李治道:“也不全是,但事情确实因为他。”

新罗与大唐的关系原本是极好的,但自从陈青兕的出现,在李治面前揭露了新罗的野心,唐朝对新罗的支援就不如以往那般尽心尽力了。

程名振那边得到的任命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唐廷的态度,新罗是能够感受到的。

新罗不敢公然反叛,态度难免会有影响。

毫无疑问这几年大唐与新罗之间的关系是建交以后的最低点。

尤其是苏定方攻打百济的时候,新罗明显有出工不出力的迹象。

然而现在新罗的态度又有了大变化,甚至比他登基后的这几年还要亲近,直追他父亲在时的关系。

李治当然清楚,新罗为何会有此改变。

很明显,陈青兕的表现让新罗感到了恐惧。

一年不到时间,平内乱,定倭国,如果再不识抬举,下一个灭的也许就是他们了。

陈青兕不但平定了百济内乱,还为他们夺取了一座巨大的银矿,还顺便将新罗那野心也一并斩断了。

依照这个进度,要不了年余时间,围攻高句丽也能提上日程。

李治将今日新罗的态度向武皇后略微一说,赞叹道:“朕得此人,真可比父皇得英公也!”

武皇后连说恭喜,心里却是一阵不舒服。

陈青兕发展的太快,快到让她已经有了一定的危机感。

正如李治不知道自己何时病故,武皇后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位靠山,能够倚仗的天什么时候会倒。

自小备受欺凌的她,最缺安全感,她不敢想象没有李治的日子,孤儿寡母的他会被怎样欺负?

是如霍光那般?还是司马家?又或者是王莽、杨坚?

武皇后一直对陈青兕萧家女婿的身份耿耿于怀,因为萧家还有一个皇家血脉李素节。

武皇后更是知道,李治最初是将李素节当作未来大唐太子来养的,从他的封号就能看出来,雍州牧、雍王。

雍州在什么地方?

关西包括京兆之地都是雍州。

如果不是萧淑妃愚不可及,这个皇后真轮不到她。

陈青兕年纪轻轻已经做到了权势最高的大都督,既有牧守之劳,又有开疆之功,在长安还有一定的政治力量。

万一自己的丈夫突然离世,陈青兕想推李素节,自己如何抵挡?

“大都督年纪轻轻,已威震四方,贤名更是暴于南北。如此人物,古往今来,也不见得有几个。也只有陛下这样的古之贤君,才配拥有。就是不知,太子是否有此福气。”

“那是自然!”

李治也颇为沾沾自喜,身为皇帝,手下能够有陈青兕这样的能人,能够与之谱写一篇若汉昭烈帝与诸葛丞相,自己的父皇与房杜这样的君臣典范,那是最大的幸事。

但很快,他想到自己的身体,笑意消散,继续批阅奏折。

武皇后也不再说,在一旁侍奉。

在倭国的陈青兕很快得到了李治的旨意,同时也有册封新倭王的圣旨。

蚊屋王子也正式成为倭国的国王,也是自今日起,倭国国王若不得中原皇帝册封便名不正言不顺。

后来人想要改变这个耻辱的习惯,但是这天下从来不缺野心家。

你可以不遵从,但有心窃取位子的人却可以用此事来借题发挥,并且能够得到中原的支持,名正言顺的造反。

久而久之,此事也成定局了。

陈青兕全程都在为蚊屋王子撑腰,毕竟这个新倭王有点憨。

没办法,作为近亲产物,脑子有点不好使,在情理之中。

如果没有陈青兕站台,只靠义通、中臣大辉是镇不住场面的。

这也是陈青兕需要的效果。

随着倭国新王登基,陈青兕也决定返回百济。

站在船舰上,感受着拂面的海风,陈青兕想着此番倭国之行,心中颇为畅快。

李红清来到陈青兕的身侧,说道:“想不到你还有收集宝剑的爱好。”

陈青兕爽朗笑道:“哪来的,乱七八糟的癖好。我这一辈子就宝贝这一把兵器……”他拍了拍腰间的宝刀,说道:“自从收到此刀的那一刻起,已然决定,刀不离身。人在刀在,刀亡……哎呦!”

陈青兕叫了一声。

李红清没有如爱情剧本里的那样,深情款款的堵住他的嘴,而是踢了他一脚。

“不就是一把刀,损坏了,再送你一把就好了。”

“那一言为定!”

陈青兕立刻站直了身子。

李红清虽满不在乎,嘴角却也跟着微微翘起。

陈青兕跟着解释:“只是一个小小的恶趣味,听说倭国有一把神兵叫天丛云剑,就想着要回留作纪念,指不定未来能够出现在那个藏馆里,不算白来这一探……结果都是谎言罢了。”

陈青兕定了离去的时日,心血来潮,想着要带个纪念回去,自己身为倭国太上皇,不弄把倭国的镇国神器留作纪念,岂不白来了?

结果发现倭国压根就没有什么三神器,立刻知道都是后来人胡编乱造的,也就断了此念。

他并不知道胡编乱造的人便在他此行之中,就是那个给他生擒的大海人叛贼。

大海人历史上是倭国最出名的国君之一,叫天武天皇。是他将当时倭国的最高统治的称呼改为“天皇”,也是他为了提高倭国的国格,让人编写了《日本纪》、《古事记》。

所谓的三神器,都是在这里面的,通篇就是胡编乱造,跟西方一样,没有历史就用神话来充当历史。

现在这位天武天皇已经成了阶下囚,自然不存在什么三神器。

陈青兕一路乘坐舟船抵达百济熊津。

刘仁轨亲自来迎。

两人寒暄一番,一并回到大都督府做象征性的交接。

陈青兕对于刘仁轨的能力还是极其自信的,也如他所想的一样。

刘仁轨近乎完美的处理了百济境内的秋收事宜,将朝廷的两税法落实到位。

百济贵族与百济平民都不共一种语言,可想而知,在百济上层贵族对于百姓是什么态度。

大唐也是封建时代的一员,指望封建社会真的爱民如子,不盘剥百姓,那都是屁话。

但相对而言,大唐上流社会自李世民开始就懂得一个道理,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大唐是懂得这个分寸的,并没有盘剥彻底,至少身在大唐的百姓,是能够活成人样的。

百济这边的百姓,那真就跟牲口牛马没有什么区别。

故而大唐的两税法,尽管同样也在盘剥百姓,可对于百济的百姓来说,却是一大利好。

刘仁轨摇头道:“愚蠢的扶余人,他们如此泾渭分明的将贵族与百姓分割,不正好给我们机会?”

刘仁轨显然已经看出陈青兕的手段。

百济贵族看不起三韩遗民,数百年了,甚至都不愿意让他们学习扶余话,而是泾渭分明,官僚一套语种,百姓一套语种。

既然他们无法深入交流,关系也不会太好。

这便是可趁之机。

陈青兕说道:“我此行带来了数十名儒生,到时候让他们在百济各地开设学堂,推行我华夏文化,自下而上。用他个五年十年,只要能够让百济上下说上我华夏语,写上我华夏字,也算不虚此行。”

陈青兕对于刘仁轨全盘托出自己的理念想法,并不是单纯的对好友的推心置腹。

而是他并不想困在这百济,早晚要离开的。

他走之后,刘仁轨无疑是最合适的继任人选。

为了避免人走政息,陈青兕大方的将想法与之共享。

刘仁轨相比陈青兕深入民众的做法行为,他对于如何掌控士绅更有一手。

这一点是陈青兕有所欠缺的。

毕竟陈青兕最大的弱点就是与士绅打交道的经验。

刘仁轨这方面要胜过陈青兕不少,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

陈青兕自是能采纳的采纳,采纳不了的,嘿,那对不住,百济的大都督姓陈。

刘仁轨当然奈何不得陈青兕,只能依从。

便在陈青兕、刘仁轨针对百济改革,如火如荼的时候,陈青兕得到了金庾信登门求见的消息。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