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444章 一条红线

初唐:砥砺前行 第444章 一条红线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5 19:18:47

第444章 一条红线

第444章 一条红线

陈青兕这话一出,李治、许敬宗、窦德元都带着几分凝重。

都是大唐顶尖的人物,能够掌握的信息资源是常人无法知晓的。

随着大唐对西域掌控力度的加强,对于更西方的诸国也有一定的了解。

大食国的势力几何,李治、许敬宗、窦德元心里都有一个谱,知道对方的整体力量,远胜自己以往遇到的所有敌人。

不过因为彼此相隔太远,也没有怎么当回事情。

听陈青兕的语气,似乎大唐、大食之间必有一战。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这话如果他人说出来,少不得受到质疑,危言耸听。

但出自陈青兕之口,却有足够的分量。

毕竟在战略这块,陈青兕从未出过差错。

也不对,这一次就出了意外。

之前不用对大食国过于在意就是他说的,不过现在改了口……

陈青兕这是受到了自己后世记忆影响,无形中步入了自己所设的迷障之中。

陈青兕来此世间最大的倚仗就是超前的远见目光,他洞悉一部分至关重要的大事,知道历史脉络的走向,能够根据世界发展的走向,寻得正确的道路,不至于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自他出现的那一刻起,蝴蝶效应已经产生,他干预的事情越多越大,带来的变化也就越多。

他所知道的一些必然发生东西也就会偏离认知。

就如对于大食国的印象……

在陈青兕的认知中大食国与大唐的首次交锋是在天宝年间,西域高仙芝率领安西军与大食国在怛罗斯经行的一场大战。

此战以高仙芝失利作为结局……

抛开感情不谈,高仙芝输的不冤。他是名将不假,可他在西域干的那些事情,遭受背刺是一点都不冤。

大唐是有废立小国的特权,但也不是高仙芝肆意妄为,顺便灭国屠戮人家王室,掠夺财富的理由,完全败坏了大唐在西域经营多年的名誉。

受到这份记忆的影响,陈青兕给出的判断是大食不会与大唐为敌,原因在于他们有很多软柿子可以捏,没有必要在这时候来碰大唐这个庞然大物。

这里陈青兕忽视了关键的一点,历史上的大唐确实强悍,然内部疲态已显,远没有强大在现今这个地步。

所以历史上的大食国在与吐蕃联手,覆灭波斯之后,确定了大唐的影响力只限于西域,并没有深入中亚,威胁到他们的存在。

这才放心的去捏周边的软柿子,将四方的敌人,什么天竺、拜占庭王国、西哥特王国、法兰克帝国都揍了一个遍……

直到昨日,陈青兕听吐火罗的国王说着大食国的残暴,哀求着朝廷能够出兵相助,方才意识到现在的大唐对于西域的掌控力远胜同一时期,文化已经开始往中亚渗透。

陈青兕不再盲目的相信记忆,而是有了自己的见解。

现在大唐的影响力已经向中亚辐射……

陈青兕知道大唐是没有西扩的心思,华夏人向来能战敢战但不好战……

凡战必有自己的目的,不会单纯的为了杀戮征服随意制造杀戮,去彻底毁灭一個国家,摧毁一个民族,

相比西方人的征服,东方人更加讲究循序渐进,相较于武力,更喜欢推行仁道,讲究民族融合。只有在理说不通的时候,才会付诸武力。

在没有真正将西域转化成华夏领土的一部分的时候,大唐是无心漫无目的的扩张的。

但很显然这个道理西方是不懂的。

他们不会想大唐无心扩张,而会觉得大唐的手已经伸到了他们征服之地。大唐的存在已经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存环境……

在这种局势下,大食国又怎么可能如历史上那般放心的将自己的军队四面开花,去欺负天竺人、罗马人?

他们必然会留一支军队防备大唐……

大唐对此也不会无动于衷。

双方不可能长时间耗着,真到那一步,就算两国最上面的人不想打,边境上也早晚也得擦枪走火。

思之如此,陈青兕将自己的理由跟李治说明。

他担心李治听不明白,很形象的作了一个比喻:“陛下,就如朝廷跟高句丽一般,先帝昔年大费周章的东征,难道真是为了替前隋复仇?”

李治其实已经明白了,现在又有了对比,理解的更加透彻。

高句丽在海东,对于大唐的核心利益是没有半点关系的。

大唐的核心在关中、中原,大唐的未来在西方,东北苦寒之地,不影响朝廷的任何发展。

但是如果不打高句丽,一旦让他们统一了海东半岛,那就等于屁股后面多了一条猛虎,这谁能睡得着?

大唐的体量可不是区区高句丽能够相比的……

朝廷对高句丽尚且如此防备,不惜劳师远征也要将之覆灭。

现在大食国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会如何,不言而喻。

李治龙袍下手,一松一握,显示出手主人的复杂情绪。

大食国,那是真正强敌对手。

如果将他们击败,那自己的地位岂不是直追父亲?

但李治也知自家的情况,自己登基后,南征北战少有休息,以至于南方都起了暴乱,这些年收敛了一些,是存了不少积蓄,此番封禅,却也挥霍的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跟大食开战,对于朝廷的财政压力,大到无法估算。

要对抗大食,仅靠西域的四镇兵马明显不够,得从关中调拨精锐作战。从关中到西域,再从西域去乌浒水作战,这一路的物资开销,那可是天文数字。

如果不能速胜,打成消耗战,情况更加堪忧。

保不准会步入杨广的后尘……

许敬宗一时不敢说话,他能猜透李治现在的心情,在不确定答案的时候,他不会轻易开口。

窦德元却忍不住道:“此时非开战之机,能避免,还是避的好。”

李治皱起了眉头,却也没有说话,他不想退,但朝廷现在的情况,确实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跟大食国这样强大的敌人来一场大战。

陈青兕道:“面对大食国,退让是没有用的。西方人向来恃强凌弱,他们会因为你的强大而敬畏,不会因为你的软弱而手软。西域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一块肥美的肉。我们一旦生怯,难保他们不会得寸进尺。”

“那只能一战?”李治皱起了眉头。

陈青兕道:“这一战早晚得打,避免不了。不过可以让时间延后……臣以为,我们不想打,他们其实也不想打。陛下,莫要忘了,他们的新国王继位的方式并不光彩,内部少不得存在一些问题。现在他们最需要的是通过胜利来证明自己是天选之人。是他们唯一的真神,安拉制定的大食法继承者。”

“臣对于陛下的英明,对于我大唐将帅军士的骁勇智谋极有信心。”

“臣不信他们会挑我大唐来证明自己,给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

“我们要是输了,大不了退守西域,让出西域外围。他们要是输了,整个国家都得倾覆。”

陈青兕还是有一定历史常识的,困扰中东阿拉伯世界千年的逊派、什派是哪里开始的?

就是现在……

什派不认可现君主穆阿维叶拥有继承权,从而诞生的大食法派系。

白衣大食也是让什派推翻,后来跟唐朝在怛罗斯大战的便是黑衣大食。

陈青兕这番话特地夸了李治。

李治眉头舒缓,心中也觉得陈青兕说的在理:自己有什么可惧的?

大唐之盛,万邦来贺。

区区大食,哪敢轻易动刀兵?

陈青兕继续道:“现在双方之间关键便在波斯,波斯的行动会将我们双方都逼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如何延缓,两国之间的战事,核心就在如何处理波斯。”

“臣估计,他们此来既为探查朝廷虚实,也为表明自己的态度。”

李治微微颔首,认同了陈青兕的说法。

许敬宗在这时抢话道:“这便好办了,大食国既不愿在这时候与朝廷为敌,朝廷眼下也无暇他顾。不如先让波斯、吐火罗试试大食的虚实。他们不是打算自行出兵,那就让他们出兵好了。”

“若胜,则表示大食国不过是土鸡瓦犬而已,不用顾虑。若败,由朝廷出面调停,让双方罢战。就以乌浒水的上下游为界,互不侵犯。”

许敬宗不愿让陈青兕独抢风头,顺着陈青兕的思路,给出了解决之法。

陈青兕也不计较,道:“臣的意思也是如此,既然波斯、吐火罗有自己的考量,不愿听从我们的建议,那就让他们付出一定代价。也叫他们知道,想要复国,想要享受和平,听话才是关键。”

“陛下可有地图,您可以在乌浒水处画一条线,作为谈判的底线。”

“越过红线,则意味向朝廷宣战……”

李治觉得有趣,让人寻来了地图。

他自不会随意画一条红线,在咨询了陈青兕的建议,还特地去跟李绩商议一下,然后给出了一条红线,让礼部去跟大食国的使者谈判去了。

陈青兕有些好奇双方谈判的情况,是儒雅随和,还是“儒雅随和”,还特地申请旁听的资格。

但只是去了一次,陈青兕就打退堂鼓了。

与之想象中“儒雅随和”的激烈情况并没有发生,相反是极其的枯燥无味。

因为华夏文化的传播核心在西域,覆盖到了周边的波斯。

波斯有自己的文明,但真正的学者智者是不会排斥他国先进的知识的。故而在波斯,有一定的学者通过了解西域,从而了解华夏文化,有一部分人,在研究华夏的文化,会华夏语。

可对大食国的影响为零,同样的在大唐也有研究波斯文化的学者,精于波斯文,可对于大食国的文化,也是零……

双方国内就没有精于对方语言文字的人,彼此谈判都是通过西域商人或者学者假口翻译。

这话语通过中间人传达,完全失去了骂人的意义,以及那股畅快感觉。

双方艰难的沟通,一次次枯燥的争论。

陈青兕听得是一个头两个大,不敢再去了,等候消息就好。

这是礼部的事,与之兵部无关。

陈青兕正好抽空,好好陪着妻儿,在泰山脚下游玩。

为了庆贺封禅成功,李治将在山脚逗留十五天,在这十五天里,与民同乐。

泰山周围几十里,舞乐充塞,各种杂耍,娱乐项目,四面开花。

既可以欣赏到宫廷最庄严的礼乐,也能见到胡姬妙曼的身影。

马球赛、相扑自是少不了。

相比在拥挤的长安、洛阳,在一马平川的齐鲁平原上游玩,对于镜镜还是第一次,他骑着自己的小马驹,跟着自己的父亲,欣赏着不一样的景象。

萧妙宸是一位严母,对自己的嫡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未来能够成才,能够撑得起陈家的门面,对于他的学业抓的很紧。

陈青兕也就选择扮演慈父的角色,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劳逸结合。

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出息,但更不希望见到镜镜小小年纪就担负太多。

陈青兕、萧妙宸彼此有了默契,一松一紧,互不干涉。

经过三天的的争论,大唐与大食之间也有了结果。

双方都退让了一步……

毕竟就如陈青兕分析的那样,大唐不愿意打,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高句丽还未覆灭,朝廷的战略重心还未向西转移,经济扛不住。

而大食有主战场的优势,他们离的更近。但内部矛盾重重,尤其是支持阿里一系的什派,他们输得并不服气。

面对大唐,大食没有绝对的胜算。

他们经不起大规模的失利,真跟大唐打,又怎么可能小打小闹?

双方都有不战的心思,结局自然不会太坏。

不过能够争论三日,还是出乎陈青兕的预料。

略微了解了谈判的经过,陈青兕发现大食国对于底线也踩得很死,商定的结果便在李治划的红线附近。

想来对方的使团中也有能人,看出了朝廷不愿意动武的本意,争取最大利益。

越是这样,意味着双方都将筹备未来一战。

陈青兕眼眸中闪过一丝喜悦,这种情况,于公于私,对其都有莫大的好处。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