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母亲教诲
快放暑假了,系里通知开会。
陈悦第一次参加系务会议。学校所有系的办公室都设在教学大楼,陈悦提前15分钟来到了系办公室。系里大部分教师已到了,这些老师中多数都是教过陈悦的,陈悦逐一跟自己认识的老师打了招呼,与不认识的则点点头叫老师好。陈悦正准备到王志超旁就坐,教陈悦《微机原理》的张老师拉住陈悦坐在他旁边问长问短。
10分钟内又陆续来了几位,包括梁主任、叶念慈和韩博士。系办公室是一房一厅的结构,里面的小房间是系主任办公室,梁主任脚步匆匆地走了进去。陈悦与张老师的聊天刚好告一段落,一见到叶念慈,他与张老师说声不好意思,便赶紧站了起来跟叶念慈打招呼。
叶念慈高兴地说:“好了,你也报到了,好好干!”
陈悦微笑地看着叶念慈,恭恭敬敬地说:“谢谢叶老师的栽培!”
陈悦原来坐的椅子被其他老师占用了,叶念慈和他找好了位置坐下来,两人聊起了新单板机室的设备情况。
办公室的面积不是很大,但能容纳二十人在此开会。言老师和教务员坐在自己的办公位置上,其他人员围成一圈来坐。梁主任从自己的办公室里出来后见到已经没有多余的椅子,又从他的办公室里搬了一张出来,坐在言老师旁。
眼看就要开会了,陈悦奇怪的是,赵容怎么还没有来?难道她不知道今天要开会?
梁主任拍了一下手掌:“各位老师好!”大家都收到了他发出的会议开始信号,闲聊的人停止了声音,站着的人也坐了下来,陈悦也正了正身,系办公室顿时风清鸦静。大家都望着微笑总是挂在脸上的梁主任,他说:“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数了一下人数,除了赵容老师家里有事请假回了家之外,都到齐了,我们现在开会。”
赵容家里有事,回家了,还差两天就放假了都等不及,一定是急事。陈悦思忖着。
梁主任首先介绍三位新报到的人员,从离他最近的开始,介绍到陈悦时,陈悦也站了起来向大家微微鞠躬,浅浅一笑。待陈悦坐下后,他右手边的一位年长的老师转过头来小声地跟陈悦说:“我还以为你是艺术系的。”陈悦向他报以友好的一笑,低声说道:“老师好!”
梁主任表扬了陈悦和王志超,报到才几天已经为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工作。梁主任的表扬,王志超喜形于色。陈悦还惦记着赵容的事,对于梁主任的表扬没有太在意,他大学三年受到的表扬比较多,对表扬已平常心了。
陈悦对赵容的惦记不是恋人的挂念,是他对自己喜爱和敬重的一位老师的牵挂,换成是叶念慈或梁主任等,他也会有这种系念。这种对家人和自己喜爱之人的深厚情感,陈悦是从痛失父亲后开始出现的。
梁主任布置的工作很多很细,有放假前最后两天要做好的工作,还有下学期开学初要做好的工作。工作内容分门别类,从理论课老师工作、班主任工作、实验室工作到办公室工作,逐一安排。梁主任工作的细致,陈悦从他教自己班两门课时已体会深刻。
见梁主任还没讲到与自己有关的工作内容,陈悦又分神了。他很快又想到了毕业设计时,有一次叶念慈从系里给赵容带了一封信,她看了一下就伤心地离开的情景。难道这封信和她家里的事有关?陈悦的脑海中,在不断地扫描着他与赵容相处时所看到的蛛丝马迹、可能与她家里的事有关联的种种可能。
教务员给班主任分发了各班下学期的课表、然后是各人和各实验室的课表,拿到单板机室课表的陈悦这才回过神来。
梁主任开始布置实验室的工作,陈悦认真地记录着单板机室的工作要求:一是做好新TP-801单板机、新直流稳压电源和新录音机的验收工作,如有需要可以联系销售公司的人员上门服务。梁主任询问陈悦拿到联系电话没有?陈悦说拿到了,并说这些设备他全部测试过了,完全正常。梁主任高兴地说好。
二是配合香江的销售代理公司,做好世界银行贷款购买的800zc单板机及所有配套实验装置的验收工作;三是叶教授继续主持800zc单板机教材的编写工作,教《微机原理》的张老师和陈悦协助。梁主任跟陈悦强调,做好有关实验程序和接口电路的验证工作,保证实验教材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陈悦郑重首肯。
梁主任问陈悦,800zc单板机的验收工作可能会占用他几天的放假时间,是否有问题?陈悦说没有问题。他又关切地问道,对下学期单板机室的工作有没有什么问题?陈悦心里感到很温暖,说暂时没有,有问题的话我再请教叶老师、张老师。梁主任满意地点了点头:好、好。
散会后,韩博士向陈悦走来:“原来留校的是你啊。”
见韩博士主动与自己打招呼,陈悦受宠若惊,神情有点拘谨:“韩博好!”
毕业设计期间,韩博士也和叶念慈一样有时到单板机室来,陈悦认识他,也跟他打过几次招呼。韩博士也认得陈悦,但没有注意过他的名字。韩博士每次来实验室总是一解决完学生的技术问题就匆匆地走了,连他自己组的学生都觉得和他有距离感。而叶念慈不同,解决完学生的问题后经常会与学生拉拉家常,特别是关心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为学生指点一下迷津。
“我前几天才听赵容说当时唯一报我课题的就是你。”韩博士爽朗地笑了,这是陈悦第一次见他笑,原来他笑起来也是很可爱的。
陈悦谦恭地说道:“是的。希望以后能跟您多多学习。”
韩博士很热诚:“你不用谦虚的,希望以后我们有机会多多合作。”
韩博士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规划。他正在申请移民,考虑的是如果自己移民失败的话,可能以后很多事情、尤其是他的科研要依附陈悦的单板机室,所以先跟陈悦打好关系。而此时的陈悦既没有宏大志向,甚至连“人生规划”这个词他都没有听说过,他心里唯一的愿望是将工作做好,成为一名好教师。
———
新的秋季学期开始了。
开学后不久,言老师打电话到五楼机房给王志超,通知他和陈悦到财务处去领工资。
陈悦和王志超兴奋无比,一起到了财务处去领他们的第一次工资。大大出乎他们意料的是,领到的是6月半个月和7月的工资,差不多200元,两人都欣喜若狂,笑逐颜开。
王志超笑容满面地问出纳:“学校为什么这样好,多给我们半个月的工资?”
出纳问:“你们是6月下旬报到的吧?”
陈悦和z80的机器码打交道多,练就了对数字记忆的超强能力,他打过一次的电话就能记住号码,日期、商品单价等他也是只要接触过便难忘。他说:“是的,我们是6月29号报到的。”
出纳笑了:“15号或之前报到可以拿一个月工资,15号之后报到半个月工资,这是政策。你们也太幸运了,如果你们迟两天报到的话就少了这半个月工资了。”
陈悦和王志超都对出纳说了一箩筐的谢谢。
两人回到单板机室后,王志超的脸上还挂着笑容,刚一坐下就问道:“陈悦,你第一次拿工资准备怎么用?”陈悦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他潜意识里母亲抚育自己成人,工资当然是交给母亲,然后跟读书时一样,母亲再给钱他买饭票、菜票和零用。当时的饭堂是要先买饭票、菜票,再用它们去打饭的。饭票、菜票要分开买,是因为买饭票需要使用粮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内物质高度匮乏,国家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时,必须对粮食进行宏观控制、统一调剂。
1955年8月,国家开始对市镇人口实行定量、凭票供应粮食。同年9月,全国通用粮票正式发行使用,油票、布票、肉票随之出现。4年之后,地方上的各种票证已经增加到12种:粮票、肉票、食用油票、布票、棉絮票、鸡蛋票、白糖票、鱼票、糕点票、香烟票、肥皂票、碱面票等。1961年,我国凭票供应的商品一度达到156种,工业品中的68%、副食品中的90%都凭票供应。“十年内乱”期间,指令性计划经济登峰造极,国民经济陷入谷底、濒临崩溃边缘,期间颁发的票证更是多如牛毛。“票证时代”记录着共和国面临物资短缺的无奈,而小小的一方票证,则浸透着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几十年间,无论票证如何种类繁多,粮票的崇高地位始终岿然不动,有“神州第一票”的雅号。事实上,粮票在某些时候甚至比钱还重要。在那些为了粮票精打细算的年月里,亲友之间偶尔串个门,若主人留饭,什么不带都不要紧,粮票得带上。关系再好,人情再浓,学问再高,也难以迈过粮票的坎。
1984年11月,深圳经济特区(不含宝安县)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1993年,被称为“中国第二货币”的粮票退出流通,实行了近40年的统销制度也成为历史。粮票消失的背后,是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粮食保障能力的快速提升。一张小小的粮票,它在无声的岁月变迁之中,蕴藏着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的深广内涵。
陈悦毫不含糊地说道:“交给我妈妈。”
王志超笑嘻嘻:“这么孝顺啊?!我呢,刚才想好了,先买一大罐饼干吃个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盒饼干能吃哭的年代已经过去,但仍然有些困难家庭还要为温饱问题发愁,王志超的家境大致如此。
陈悦笑了,觉得王志超的想法很有趣,也被他的说法馋得流口水,陈悦也很想这样做。他问:“志超,你不用寄钱回家?”
王志超说:“我会存一些,等寒假回家时再带给他们。”
下班回到家,陈妈妈和陈迪也是刚回家不久,正在厨房里做晚饭。陈悦一见到母亲和姐姐,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她们自己发了工资,厨房逼仄同时难容三人,他就将母亲轻拉了出来,马上将自己领到的一个半月工资交给她。陈妈妈拿着陈悦的第一次工资顿时潸然泪下,她心中高兴的不是这些钱,而是儿子的懂事。她在办公室里听过有同事骂自己的儿子,天天在家里蹭吃蹭喝,工资一分钱都不交给父母。她从来没有和陈悦谈论过他工资的事情,也没想过他会怎么做,陈悦这样做她有点始料不及。
两人在客厅的木沙发上坐下后,陈妈妈拭去眼泪,高兴地问道:“怎么会多了半个月工资?”
陈悦兴奋地说:“妈妈,您忘记了,我是6月29号报到的,所以6月份有半个月工资。”
陈妈妈开心地说道:“这么好啊,我们社会主义就是好,资本家是绝对不会这样给工资的。”
陈迪从厨房里走了出来,说:“我当时是15号前报到的,有一个月工资呢。你要是早点报到就更好了。”陈悦报以陈迪一笑。
陈妈妈笑道:“不要紧的,早报到迟报到都好,而且这也不是陈悦能决定的事情。”
陈迪点点头说:“那也是。”说完,她又转身回厨房了。
陈妈妈并没有把钱收起来,而是放在茶几上,她对陈悦耳提面命:“你刚工作,留多点自己用。唐朝诗人王维先生有一句深情的诗: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表达了他对张九龄丞相的知遇之恩,我们要学习他这种感戴恩德的品格。有一句话讲得好:教诲如春风,师恩深似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最重要的是要好好地感谢一下你的老师,比如你经常提到的叶教授和赵老师,还有梁主任。对了,还有以前为你理过发的班主任等等。我们除了要记住他们的恩情,还要有点实际表示。我读书时我的老师就教过我们儒家经典《近思录》中的一句话:学者不可不通世务。意思是:做学问的人不可以不通达人情世故。
《红楼梦》中有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身处这个人情社会,一定要懂点人情世故。为人处世,是一辈子的学问,我们老祖宗留下了许多处世宝典,例如:《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等。特别是明朝还初道人的《菜根谭》,它是一部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被誉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毛**对《菜根谭》也推崇备至,据说毛**一直将《菜根谭》带在身边,即使在红军长征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里。《菜根谭》虽然讲的是人生哲学,但它的文字优美、意韵悠长,那句经典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就出自这本书。你现在工作了,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当然《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也要看,你自己灵活安排。希望通过读这些经典,你能找到自己人生的金钥匙。”
数学家陈景润先生的轶事有一段时间是陈妈妈办公室里的热门话题,她也讲过给陈悦姐弟听,三人还针对当时的热词“书呆子”进行了一番讨论。陈悦就读广院的三年,陈妈妈曾几度觉得他已陷入书呆子的边缘,立即提醒他既要读好书,也要学会生活。这三年间,陈悦从不向她乱要钱和多要钱,头发也是找同学帮他理的。陈妈妈最担心的是儿子吝啬,其次才担心他不谙世事、不懂人情世故。陈妈妈觉得,年少无知、少不更事可以教,但悭吝小气则是本性难移。陈妈妈单位就有一两个吝啬之人,成为大家私下的取笑对象,她最怕儿子会如此。
陈妈妈知道所有劝人善、导人好的教条一般都比较单调枯燥、毫无甘味,难收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她在教育陈悦姐弟时喜欢引经据典。陈悦一直很佩服母亲用典如同田间捡穗、海滩拾贝,他希望自己也能接近母亲的修为。“妈妈,好的,这三本好书我一定好好拜读。”陈悦说。出身于教师家庭的缘故,陈悦比其他同学更多地耳闻目染教师的辛勤和付出,更加懂得尊敬老师,母亲提醒他要感谢老师的话正说到他的心坎上,赓即他又说:“赵老师好办,我随时感谢她都方便,上学期末我也叫过她了,不过她没空。但其他老师我现在还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们?”
陈妈妈鼓励道:“你可以想想办法。总之,我们要做个知恩图报、有情有义的人。”
陈悦开玩笑地说:“好,我回到学校后就大喊叶老师、赵老师,我要请你们吃饭。”
陈妈妈和在厨房里的陈迪都笑了。
陈迪走出厨房,说:“同事间相互请一下或者送个小礼物增进感情真的很重要,我也是妈妈教的。”
陈悦深以为然,说:“放心吧,妈妈、姐姐,我会处理好的。”
陈妈妈若有所思地说:“对于叶老师这些是你长辈的老师,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一定不要太刻意,或许你的努力工作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吧。”
“对啊。”陈悦觉得母亲的话很有道理。
“我先去厨房看看。”陈妈妈从沙发上站了起来,走进厨房,陈迪也跟了进去。
陈悦看着茶几上自己的工资,知道母亲的经济压力已得到缓解,生活会逐渐好转。他又想到了王志超“买一大罐饼干吃个够”的说法,自己长这么大了,也从来没有痛快吃过一罐饼干,母亲和姐姐也是,我要买一大罐饼干来孝敬她们,还要请她们出去吃饭,我首先最应该感谢的是相亲相爱的家人……
陈妈妈从厨房里出来,又在沙发上坐下,看着发呆的陈悦说:“你刚毕业时我已经跟你讲过,我们做事不要怕吃苦,做人也不要怕吃亏。吃苦是福,吃亏也是福。”
“妈妈,我明白。”陈悦回过神来,应道。
陈妈妈又说:“你的钱,我帮你存点起来,积少成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以后你也会有家庭的,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特别是有了小孩,到处要用钱。”
陈悦从未独立生活过,也从来没有过管钱的兴趣,他笑道:“妈妈,我的工资您最重要是拿来用,有剩的再说。总之钱的事情太复杂了,我搞不明白,听您的安排。”
陈妈妈笑笑。对看书的问题她还有满腹话说,又谆谆教导:“我还想提醒你的是,一本书就是一个心灵的朋友。工作肯定是比读书劳累的,人一疲钝就很容易少看书了,特别是我们教师,更容易以每天都接触教材为借口而少看书。你还记得我教过你姐弟俩清代诗人萧抡谓先生的《读书有所见作》吗?”
陈悦点点头:“妈妈,我记得。”
“好。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在我们家你爸爸也有一句‘名言’:一天不看书,就跟一个星期不洗澡一样难受。”陈妈妈笑道,“我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给我们讲过:当年清兵起意入关,据说是因为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诗词,当时我觉得很震撼,也是我从此喜欢古诗词的原因之一。你们姐弟从小开始,我和你爸爸一直都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古诗词,当然也包括近代的好诗词,而你却喜欢画画,我们也没有强求你。古诗词的文化价值你已经懂得了,不管你现在是否喜欢,希望你偶尔也能看一点,那怕一次只是看一、两首,唐代诗人贾岛先生有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一生都在困顿中度过,却把自己整个人生、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诗歌之中。我相信有些诗词会一下子打动你心灵的,当你看到爱不释手的诗词时,你就应该将它背诵下来。”
陈悦不时地点点头,很用心地在聆听母亲讲的每一句话。
陈妈妈说:“读书患不多。我们看看鲁迅先生就会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优秀的人,要多读书,读各种书,然后杂取百家,融会贯通,方能达到思想的深广度。古人讲,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不管什么书,你每天都要坚持看,时间可长可短,即使是囫囵吞枣,贵在坚持。”
鲁迅先生的藏书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有一万四千多册,其中涉及、金石学、考古学、科学史、文字学、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历史学。除中文外,藏书中还有日文164种,德文和英文151种,俄文86种。
陈悦又点头应诺。
陈妈妈说:“你爸爸是个书迷,他有多爱好书你是知道的。我刚认识你爸爸的时候,他已买了很多书,我也因此而受益,能读到不少的书。可惜十年内乱期间这些书都被收走了,唉……”她一时讲不下去了,停顿了一会,“我们不讲伤心的事。你小时候,你爸爸跟你们讲过南宋诗人尤袤先生的一句话: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意:御寒);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意:解闷)。你爸爸说尤袤是真正的书痴、藏书家,一生抄录的图书达3000余卷。我想说的是,你工作了,要向你爸爸学习,看到好的书要舍得花钱买。我怕你像读书这三年那样太懂事了,不肯花钱买书已形成了习惯,现在我们家的条件好了,不应该在读书上缩手缩脚。每次表姐夫来广州看我们,我都让他代我们问候你的姑妈。你也听表姐夫讲过,你的姑妈现在跟他们一起住,她就两个爱好,一是抽水烟,一是跟你爸爸一样喜欢买书看。姑妈抽水烟你不能学,她嫁到吴川后,那里的男男女女都抽水烟,已成了一种习俗,她跟随当地人的习惯无可厚非、很正常。表姐夫说他给姑妈的钱,她几乎都用来买书了,这也让他们全家人有机会看了不少的书。上次表姐夫来说,姑妈最近喜欢看香江的武侠小说,买了很多,她也叫表姐夫带几本给你……”
粤西有些地方的人抽水烟筒,就像粤东的功夫茶一样,影响深远,成为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粤西这些地方盛行抽水烟筒,据说除了劳作之余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粤西山岭多,湿气重,蚊虫多,易染瘴疬,吸烟可以驱赶蚊虫,预防瘴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吸烟危害性的认识提高,粤西抽水烟筒的人也在减少。
陈悦读过以孝著称、思想家曾子即曾参先生跪着聆听母亲教诲的典故,他读大学后,曾以这个故事来勉励自己,对于母亲的教导他基本上是字字入耳,句句入心。
———
开学还不到一个月,陈悦的惊喜又接踵而来了。
言老师打电话通知陈悦到人事处去领回大学三年的学费时,他心花怒放,迭声道谢言老师。陈悦毕业前班里通知的是到中专、职中和中小学工作退回学费的,当时班里一位同学为了退回学费决定去做教师时,他也坚定了到旅游职中任教的念头。此时,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也会有这种待遇。
陈悦来到人事处时,梁冬正在办理领回学费的手续,他是中文系毕业的,和陈悦同时留校。梁冬的专业两年制,他比陈悦迟一年入学和陈悦同一年毕业。他们两人读书时并不认识,6月底在人事处报到时初识。
陈悦和梁冬一见面就相视而笑了,都说我们真有缘,一到人事处又碰上了。梁冬做了经济系的秘书,他们互留了办公地址和电话,两人一起拿着人事处签章的单据到了财务处领钱。
陈悦三年的学费是420元,拿到钱后,他还难以抑制自己兴奋的心情,马上找了个电话打给母亲。陈妈妈也喜出望外,她快要上课了,说晚上回家再慢慢聊。
回到家,陈悦喜上眉梢地将钱交给了母亲:“虽然我不是真正的公费大学生,但现在这样总比自费的好,特别是对我们家里来说。”
三年读书期间,陈悦虽然很孝顺母亲,有时也难免惹母亲生气,有几次陈妈妈气头之上说了:我们不是富有人家还要供你上大学,你都不听话。她此时想起自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心里有点难过。陈妈妈没有意料到她的无心之举,对陈悦产生了积极影响,给予了他鞭策,提醒了他要囊萤映雪、砥砺前行。
“能读大学就好,交点学费不要紧的。读书是人生最好的投资。”陈妈妈笑着说,她又重提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要多带点钱,要学会做人、感谢老师的话。
陈悦诚恳地说:“妈妈,这个钱您一定要全部收下,不然我就枉读孔孟之书了。”
陈迪打趣地说:“中学时我读书比陈悦还好,早知道能退回学费,我也读广州学院了。”
陈妈妈笑道:“你当时不帮我撑起这个家,你想我早点去找你爸爸啊。”蓦地她黯自神伤了。
陈迪笑着安慰母亲:“妈妈,我开玩笑的,您别见怪!其实,为家里做任何事情我都是心甘情愿的。”陈妈妈的脸上浮现出了欣慰之色。
陈迪从小开始,母亲对她的教育一直不用大多数家庭、尤其是贫穷人家的规则标准,而是注重品性多于女红。陈悦出生时,母亲曾自我告诫:自己是个知识女性,是名教师,不能重男轻女。然而陈悦打小体弱多病,母亲便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初心。陈悦从小就看得出母亲对自己的偏心,而父亲则不偏不倚很公平。随着陈悦姐弟开始读书,母亲偏心的问题才有所改善,当然要一碗水端平已不可能,母亲对陈悦的偏心已成为习惯。父亲在的时候,陈迪有时会忍不住说母亲偏心,自从父亲离世后,陈迪口头上再也不会如此顶撞母亲了。
陈迪的话令陈悦的心隐隐作痛,他心里很感激姐姐为家里作出的牺牲。他知道姐姐的理想是读华南师范学院或者广州师范学院,她的中考成绩优异,为了这个家她才无奈地报读了中师。陈悦想起了一直以来母亲对自己的偏心,知道自己亏欠姐姐的很多。随后更强烈的忧伤向他袭来,他又为自己中学时没有好好读书辜负了母亲和姐姐的亲爱而自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