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恐怖灵异 > 玉帛金鼎 > 第二十章 神秘家族后裔

玉帛金鼎 第二十章 神秘家族后裔

作者:南华山17 分类:恐怖灵异 更新时间:2024-10-27 12:47:10

第二十章 神秘家族后裔

船厂老头子被捅一刀后的第二天下午,那场事件的所有目击者,都以为老头已经死了。心脏中了一刀,不死没天理啊。但没人觉得应该悲伤,也没人觉得老头子可怜,所有人都以一种看热闹的心态,等着事情的进一步发展。

此时,持刀者陈猛已经跑得无影无踪;砸锅者小钢炮一步一趋地跟着彪哥,不但尽心为彪哥泡茶,还帮彪哥重新找了一个透明塑料瓶子,以备出门之需。这是小钢炮有生以来,对彪哥最忠心的一天。

下午大概四点左右,东城良哥和西门彪哥,各自接了个神秘电话,被通知去皇庭酒店吃饭庆功,杯酒释仇怨,将前一天的不快全在酒桌上消除。宴会所需的资金,由彪哥和良哥一人派一半。另外,为了双方团结,神秘人物便不再问东西究竟在谁身上,强调的是,不管东西在谁的身上,庆功宴后,悄悄地送到该酒店的某某房间。

关键一点,对于东西必须保密,不能借酒劲大嘴巴乱说话,搞得人尽皆知。

那位神秘人物根本不知道,所有卷入此事的人,包括彪哥和良哥,其实都没见过所谓的棋局残页。

也没有人想到,老头子此刻没死,正在给汤山讲述有关神秘棋局残页的故事。而且,就在良哥与彪哥启程赴约之时,老头子的故事还没讲完。准确地说,故事只是开了一个头。

汤山听完老头子的第一波讲述,觉得是天方夜谭。文天祥的棋局,在象棋史上有重大意义,这话应该不假,而且容易查证,但要说它是把钥匙,甚至是部密码书,还能打开一道宫殿之门,就真的只能当个故事听听。

汤山中午没吃饭,折腾到现在,已经前胸贴后背,精神也不济,开始哈欠连天。如果不是担心老头子出什么事,他早就掉头走人了。

老头子尽管气血已衰,但精明仍在,一眼便看穿了汤山的怀疑。他无可奈何地笑了笑:

“你小子虽然好奇心重,倒也不容易轻信别人。要说服你还真难。”

汤山打了个长长的哈欠,话说得有气无力:

“你的故事缺乏必要的细节,所以没说服力。我猜,你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对别人讲述过这个故事,所以没有组织情节与细节的经验,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要么就是,你有街头卖假药骗人的天赋,却没有讲故事的才华。”

老头子叹口气:“事情过去了七百多年,别说事情本来就模糊不清,即便我能说出很多细节,但缺乏证据,你也会觉得不可信。”

汤山提议道:“你试着用推理的方式讲一讲,至少让我觉得,此事逻辑上说得通。”

老头子:“好,那么我们就来作个基本的推理。首先,文天祥爱好象棋,而且棋艺高超,这是个客观事实。在他罢官家居期间,每天以棋酒为乐,消闲解闷,理所当然,也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是,后来他做了丞相,位极人臣,又恰逢南宋末年,多事之秋,国家倾危,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玩弄象棋。更别说还要创制棋谱了。”

在老头喘气之际,汤山接口:“文章尚且小道,壮夫不为。象棋游戏,壮夫就更不为了。”

老头子接道:“可事实是,《玉帛金鼎》除了第一局是在家居期间完成的,后面几十局,都创作记录于他起兵抗元、戎马倥偬之际,甚至,在流离逃亡、身陷囹囫之时,他仍然抓紧时间摆弄象棋残局,直到他就义前夕,才真正完成《玉帛金鼎》所有四十局。是他真的对象棋相当痴迷,到了置家国之事于不顾的程度吗?从他的诗文,以及他后来的英勇就义行为看来,显然不是。那么,《玉帛金鼎》的产生,看上去是不是有点不合常理?”

汤山点头:“如此一说,确实不太合常理。《玉帛金鼎》即便对象棋有贡献,但相对于他对家国的贡献,也是微不足道。像他这种以家国情怀作为自己生命源泉的人,应该不至于在国难当头,还有什么心情去为象棋发展作贡献。”

老头子:“所以,《玉帛金鼎》不仅仅是一部棋谱。在文天祥眼中,它跟家国之事同等重要。”

汤山:“很可惜,这些都止步于猜测。”

老头子:“接下来说的,不是猜测。众所周知,文天祥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是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度过的,身份是蒙元的囚犯。当时元人佩服他的气节,一直在劝降,而他却有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劝降的回应模糊不清,既不说降,也不说不降。当时南边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恶意批评文天祥摇摆不定,甚至还有人写文章要他殉节。其实,那些人也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从后面的事实看来,文天祥的模糊不清,只不过在争取时间。”

汤山:“你的意思是,文天祥争取时间在完成他的棋谱?”

老头子:“没错。因为文天祥的态度模糊不清,使得蒙元误以为他或许会转变。因此,在等待答复的这段时间里,元人既不限制他摆弄象棋,也不干预他写诗作文。甚至,他还暗中通过一个家丁,跟女儿文柳娘通过书信。直到三年之后,文天祥完成棋谱,才正式向元人摊牌,拒不投降,慷慨就义。”

汤山:“文天祥在大都三年不假,但要说他拖延这三年,是为了完成棋谱,史无明载,全是你的一面之词。”

老头子却不理汤山的质疑,继续说:“文天祥的棋谱完成之后,连同那方陪伴他多年的砚台,都托付给了追随他的家丁。并向这位姓文的家丁详细交待后事:带着棋谱一直往南,到其家乡江西吉安去,找当年文天祥的弈友,走通棋谱上的残局,就能进入金鼎宫,里面的秘密,如果能够得到善用,或许可以改变宋元的历史。”

汤山一时张口结舌,觉得自己在听一段玄幻故事。

老头子却自顾自地说下去:“可惜的是,那位家丁历尽千辛潜回家乡,当年文天祥的弈友们,不是死亡便是逃散,一个都找不到,关键是,陆秀夫负帝跳海多时,南宋灭亡,元朝天下已定,无论所谓的‘金鼎宫’里有什么,想来也已无力回天了。事已至此,文姓家丁毫无办法,他自己不识字,更不懂象棋残局,如果自己留着《玉帛金鼎》全本,时间久了万一被元人发现,不但招来杀身之祸,更麻烦的是,蒙元朝庭里,难免也有象棋高手,万一解开棋局进入金鼎宫,岂不是更加如虎添翼?可要就此毁掉《玉帛金鼎》,又对不住文山先生的一番心血。”

汤山还是说不出话。老头子换了口气继续讲述:

“于是那位家丁想了个办法,将整本《玉帛金鼎》拆开,一页一页夹在文天祥留下的藏书里,然后又将这些藏书半卖半送,散入民间。由此,《玉帛金鼎》便化整为零,同样散入民间。不过,家丁留下了其中两页,传给自己的后人:一页是第一局‘玉帛金鼎’;另一页是最后一局‘单骑见虏’。自那之后,文天祥创制的残局,就只留下个名称,在江湖上口耳相传。”

老头子气血明显不足,说大段话而又语速较快时,就会后继无力。因此到这里他又停下喘了一口气,然后再调缓语速说下去:

“其实,那位家丁的后人们,都认为他干了一件很不明智的事。”

汤山一愣:“什么不明智的事?”

老头子:“他不应该将文山先生的《玉帛金鼎》拆开,像这种书,一旦化整为零,就意味着失传了。后来的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七百多年来,这棋谱再也没有以完整的面目重见天日。”

汤山:“但那位家丁的担心,未尝没有道理。棋谱一旦被元朝上层找到,怎么能保证人家就解不开其间的秘密呢?”

老头子:“从象棋的发展史来看,经历了很多个阶段的变迁,它的真正成形,也就是棋子数目和走法跟现在一般无二,时间大致在南北两宋相交之际,而其技艺的成熟,则要到南宋末年,以文天祥为领袖的江西弈派,代表了那个时代象棋艺术的最高水平。而文天天祥自己恰好又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所以,如果他要在棋谱里面渗入点什么秘密,能够参透的,同时代中也只有江西弈派的人物,准确点说,只有当时围绕在他身边的三五人。”

汤山不服:“当时虽然战乱频仍,南北交流却未完全断绝,北边为何不会偶尔出一两个高手?”

老头子笑了笑:“别抬扛了。据说年代在文天祥稍前一点的耶律楚材,是个盖世奇才,深通政治、诗文以及象棋艺术,曾经指导过元人下象棋,但并未形成风气,所以北方的整体水平,远远低于南边。再说,文天祥既然敢于在元人的眼皮底下,编制藏有秘密的棋谱,除了对自己的技艺比较自信以外,很显然也是对元人的虚实进行了调查和考量的。他深知,用别的方法向朋友们传达秘密,可能更容易被发现,惟有棋谱,反而没几个人能解开。”

汤山真的不再抬扛。当然,他就算想抬扛,也说不出什么名堂。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实在有限。他看着面前滔滔不绝的老人,没料到此人形貌猥琐,在某些方面却非常博学。再联系其怪异的行为,以及其隐秘的身份,汤山猛然想通了一些关节,颤声道:

“你姓文。你就是那个家丁的后人?《玉帛金鼎》的第一局和最后一局,都在你手里。你所说的,就是家族里口耳相传几百年的故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