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顽贼 > 第685章 叛将

顽贼 第685章 叛将

作者:夺鹿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11:10:54

第685章 叛将

宁夏镇。

黄沙漫漫风烟里,数百步骑丢盔弃甲,连个旗号都没有,自韦州群牧千户所地界向南夺命奔逃。

“日你先人的洪承畴!”

宁夏游击刘芳名被十余军官簇拥,逃得连骂人的力气都没了,只顾向南跑。

身后间隔二三里,来自昌平的客军骑兵紧追不舍。

刘芳名,就是此次宁夏哗变的参与者之一。

本来他知道即将哗变,只是约束士兵没想搀和。

宁夏此次哗变的原因,应该非常单纯,就是没粮食没兵饷了。

去年银川平原上闹了鼠灾,十几万只老鼠衔着尾巴首尾相连,浩浩荡荡地在农地吃苗,跟人接触都不害怕。

人们都说老鼠不怕人了,这是鼠妖。

去年的禾苗被老鼠啃坏大半,今年又没有来自其他地方的支援,既没有粮食,也没又饷银,宁夏镇兵当然得闹一下了。

但也只是闹一下。

因为宁夏是一个下上联系紧密的军镇,历来闹乱,深层原因都是将领不满,驱使士兵去把让他不满的外人杀掉。

原因就在宁夏的将领普遍在军屯变民田的过程中,吃到了最大的利益,他们的家族都田地广袤,士兵饿了,第一时间就会向自己的长官寻求帮助,或借钱、或借粮。

长官们也普遍都会借,没有不借的道理啊,借钱借粮的是兵,又不是佃户。

农业是看天吃饭,上限定死了下限还低。

一个佃了五十亩地的佃户,找地主借四十两银子;或者一个有五十亩的农民借一百两银子,那不用说,地主打眼一看就知道他压根儿没打算还。

因为想还也根本还不起。

而兵将之间的关系就不一样了,历来将领都把这视为机会,能的得人死力的机会。

但洪承畴收取民田重塑军屯的举措,却实实在在动了宁夏将领的根子。

以至于一些像刘芳名一样的中高级军官,也动了加入这场哗变的心思。

他们倒不是觉得自己能成,毕竟洪承畴身边那一万多客军,虽是残兵败将,却也是实实在在转战北国的精锐之师。

所以就出现很多聪明人,只是授意手下加入这场哗变,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从中推波助澜。

刘芳名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家人、亲属,在宁夏有田一百七十顷。

不算特别多,但都是宁夏平原汉唐二渠旁边的灌溉水田,种的是稻子,属于洪承畴的重点打击对象。

因此他对此次哗变乐见其次,倒不是觉得哗变有希望能干死洪承畴,毕竟洪承畴身边的客将客军太多,更有朝廷三边总督和好几个总兵的官职,这批力量就不是一次哗变能消灭的。

许多卫官跟他一样,对洪承畴这手清军屯极为厌恶。

说白了,洪承畴清理宁夏军屯,为的不是宁夏军队,而是借着宁夏五营在关中作战死了不少人,欺负在家的孤儿寡母,把民田收走,给他洪军门手下的客军腾位置。

就是明抢,甚至这种抢法,还不如刘承宗的元帅府。

宁夏的军队,对元帅府的政策非常了解,毕竟两边的兵将都很熟。

尤其在去年打起来之后,靖虏卫的赵氏兄弟手下全是宁夏兵,不少人还隔着边墙写信送信。

元帅府清军分地,只要当地不起兵抗拒,就是把富家的地分给当地贫家的人,让极富有的和赤贫的中和一下,都凑合着能过。

他们从外地来的军人,只负责镇压负嵎顽抗的地主,可不会插手当地的田土。

因为在他们家乡也是这么分的。

而最早那批流浪边军,是跑到海寇家里,把海寇撵进乌斯藏,分了海上的牧地,流浪汉都成牧场主了。

正因如此,元帅军每至一处,虽然都有起兵反抗的,但同样也会有捏着鼻子先把地卖了或者分了的人。

毕竟个人也好、宗族也罢,都很难对抗军队,自己分地,至少分给谁自己说了算,远房亲戚、亲朋好友,甚至分给手下佃农,至少还能收个好名声。

而洪承畴的清军屯,是把已经被朝廷定为民地,拥有地契的私人财产,收成公家的地,拿来养客军。

刘芳名并没有指望哗变能成功,许多卫官跟他一样,只是希望此次哗变能吓住洪承畴,让他别在土地动心思。

偏偏他们低估了洪承畴的决心,人家才不管什么哗变,根本不跟上街哗变的边兵谈条件。

人家洪承畴直接领着延绥总兵俞翀霄进了标营,把辕门关上。

就连宁夏的几个将领、兵备道丁启睿跑到标营,请示跟变兵谈条件的底线,都被洪承畴一口回绝。

谁都知道,哗变、兵变和叛乱,是三种情况。

“谈什么谈,这是叛乱!”

洪承畴直接将此次哗变定性为叛乱,随即传令左良玉、张应昌、曹文诏等客将总兵,入城镇压叛乱。

第二道命令,才下给宁夏的参将游击,让他们约束军兵,并派人入城宣告士兵回营,城池戒严不准上街。

命令下的极为严厉,让左、张诸帅领兵,抢夺城池关防,不给入城就发炮攻城,夺回关防一个时辰后,谁在街上杀谁。

洪承畴不仅没因此次哗变改变意志,甚至更加坚定的借平叛之机,大力推进清理军屯,谁抗拒,就是参与叛乱。

就俩字,镇压。

刘芳名一看这情况,宁夏明显变天了,洪承畴压根没打算在宁夏当总督,这他妈是学刘承宗奔着土皇帝走的,赶紧带人逃跑。

现在跑还来得及,地肯定是没了,好歹能保个自身功名利禄。

结果刚纠合一帮世袭卫官逃跑,就被人告密,左营标营徐勇便领步骑追击,从宁夏跑过黄河,一路追过韦州,靠近边墙。

“快,献图先领骑兵跑去叫门,边墙守将叫杨彦昌,曾在令尊标下作战,让他赶紧出来救人,放我们进墙也行!”刘芳名边跑边喊,身边自有青年将佐领家丁飞骑而出,疾驰向边墙奔去。

跑出去的人叫马献图,为宁夏指挥佥事,其父是前宁夏总兵马世龙,在己巳之变时手握尚方宝剑,节制诸军,杨彦昌、王自用等人当年都在其麾下受命。

杨彦昌眼下是陇西道总兵官王文秀麾下援兵营参将,固原镇北部的二道边墙正是其防区。

不过马献图跑到半个城叫门时,杨彦昌却没在边墙,只有其部下千总萧光斗率二百人驻军城堡。

听见军兵说报告千总萧光斗,马献图的心就凉了一半,这人他可不认识啊。

谁知道只消片刻,半个城的城门就开了,一英武军官策马奔来。

离远了还看不清,离近了马献图把眼睛一眯:“你不是死了吗?”

来人哪叫什么萧光斗啊,他认识,这分明是陕西副总兵都督佥事萧如兰的孙子、延安卫指挥同知萧贯斗。

萧贯斗也认识马献图,翻身下马问道:“一言难尽,兄长怎么跑这了?”

说来也是倒霉,刘承宗在延安府闹起来的时候,萧贯斗的爷爷萧如兰去世,在家陪父亲萧倬守孝,中间还因为刘承宗诨号虎将,害得知府把他叫过去一顿审视。

在这过程中,杨彦昌勤王一趟,回来肤施县、延安卫,都姓刘了。

萧贯斗也跟杨彦昌一样,被延安卫的幕后黑手任权儿控制起来,而且把萧贯斗跟他父亲萧倬、叔叔萧佩分开管理,萧倬放塞门千户所,萧佩和萧贯斗放延安卫陪杨彦昌钓鱼。

本来这样也挺好,直到去年,任权儿、杨彦昌相继率军投奔刘承宗,萧贯斗的日子混不下去了。

他还有俩叔叔,萧偲是锦衣卫指挥使、萧仪是锦衣左卫指挥佥事,都在北京呢。

而他们留在延安老家这仨人,父亲萧倬本来有都司官职,天启三年被解职了,然后在家玩了一辈子的叔叔萧佩突然被朝廷荫了个延安卫百户。

总之他们家这仨都属于趴在祖宗功勋簿上的日子人,本事有点,但都不大,也都没啥进取心。

爷仨一商量,指望咱仨把刘承宗撵出陕西恐怕不太行,殉国吧,又不太乐意,还是给自个儿半个葬礼改名算了,能糊弄多久算多久。

去年延安府给朝廷送的最后一封塘报,内容是任权儿、杨彦昌、刘向善、刘承光等人起兵叛乱,萧贯斗、萧佩、萧倬等十三名世勋世禄的武官镇压叛乱,兵败被杀。

马献图这会也没工夫问萧贯斗,只是道:“杨将军呢,我们来投奔,后边还有游击将军、指挥使、守备十几位、兵马四百余,能否放我们进城躲避,左良玉的兵在后头追来了!”

萧贯斗都听蒙了:“左良玉叛乱了?”

这会儿西安府的刘承宗已经收到宁夏兵变的消息,但陇西道还不知道,他们这边一切如常。

“左良玉叛乱我跑啥啊,是我叛乱了!”

萧贯斗不太聪明地楞了一下,随后吸了两下鼻子,这才非常满意地点点头:“你们叛得好啊!”

说罢,他两手搓了一下:“快随我入城!”

别提萧贯斗心里多兴奋了,马献图父亲马世龙那个地位,就跟他四爷爷萧如薰差不多,这家伙都叛乱了,这不正说明自己被裹挟叛变没有错嘛!

不过越是这时候,萧贯斗心里才越小心。

他又在城外磨蹭了一会,直到看见半座城上的军兵竖起旗子,这才引马献图入城。

这是他出城前的安排,担心敌人骗城,让他叔叔萧佩在城里集结士兵,把消息告诉边墙南边的红城堡,请杨彦昌赶紧占领边墙。

没办法,在杨彦昌麾下,萧贯斗是一点儿反心都没有。

首先他们爷仨在大明都是混日子的,在元帅府反倒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萧贯斗在边墙之外当守城大将,萧佩在前线带上了兵,萧倬在后方的李旺堡、黑水苑一带屯上了田,大家都得偿所愿了。

其次,是杨彦昌别的本事可能差点意思,但是在节制大将方面,很有一套。

因为他自己从前就是被节制的那个,亲身体会之下,他知道怎么做最恶心人。

马献图进一座城片刻,只是喝了两瓢水的工夫,刘芳名等人便风尘仆仆地跑过来。

萧贯斗本想将他们放入一座城,却没想到只是这么短的时间,杨彦昌的命令就从边墙传了过来。

“萧千总,杨将军有令,不准他们进半座城,让他们继续向南进二道边墙,将军已经登上二道边墙了。”

就在萧贯斗向边墙那边的红城堡传达马献图的消息时,杨彦昌也收到了来自王文秀的命令,宁夏发生兵变,命其登城巡逻防守。

杨彦昌出城没多久,就收到萧贯斗的消息,得知其后还有左良玉一部人马,基本确定了宁夏兵变的真实性,立即集结人马,同时向平凉府通报消息求援。

率领七百军兵奔赴二道边墙的路上,杨彦昌向北边给萧贯斗发了一连串的命令,第一道就是让萧贯斗自己防守半座城,把刘芳名等人放入二道边墙。

仅仅一刻,第二道命令又到了,命令萧贯斗收拾城内大小物件,在明军到来时立即撤出半座城。

半个城以前是一座城,元末清水河涨水改道,冲垮了傍水的半边城墙,只剩下半个城,于是就有了这个名字。

虽然只剩半座城墙,但另外半边有河道保护,在二道边墙之间,依然算拥有防御能力的大型工事。

杨彦昌之所以仅隔一刻时间,就改变军令,让萧贯斗放弃城防,原因就在于他和心腹爱将刘向善汇合了。

千总刘向善、把总刘承光这父子俩,才是杨彦昌这个营的主要战斗力。

他俩来之前,杨彦昌只是打算让萧贯斗防守半座城,把刘芳名等人放进边墙,让明军追不上,见防守严密自行退去。

但刘向善和刘承光可见不得杨彦昌这副怂样儿。

父子俩是大元帅的亲戚,也是乱世中的投机者。

因为跟着杨彦昌勤王浴血,用东虏首级在马上取了功名,因此为大明皇上效力,对归附刘承宗的热情不高。

同样也因为跟着杨彦昌,被迫归伍的姿势不漂亮,所以到现在父子俩还只是千总把总,憋着股劲就想干个大的。

刘承光见了杨彦昌,双方合兵千余,在行进中向萧贯斗问明了追兵也不过千余步骑,当即抱拳道:“大战在即,当先取一首功。”

“将军何不下令让萧贯斗弃城,把明军留下来,那半座城西边的清水河能防步骑强弓,却防不住炮,他们追击而来,带不得重兵器,我部有六位大将军,拉出边墙轰他的昌平左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