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顽贼 > 第686章 试探

顽贼 第686章 试探

作者:夺鹿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11:10:54

第686章 试探

邠州停口镇。

西安府通往庆阳、平凉二府的必经之地。

驮骡逶迤,车马辚萧,泾水两岸的船工喊着号子,将一辆辆载满军资的车辆装卸上船。

而在岸旁的小山梁上,每一座山头都插着指示道路的旗帜,一队队按刀携矛的军兵裹甲而行,依照地形摆开不断分合变换的长蛇队,卷着军旗向北埋头赶路。

元帅府庞大的北征军队像一道闪电,将西安进庆阳的官道几乎堵死,因而在停口镇的北部塬上分叉裂开,沿山峁与山梁之间的官道、小路,兵分五路向北蔓延。

后勤的粮道也同样在此处分出三路,依照路况,从官道上用驴车驮运、山梁小路以驮骡背负、泾河水道使大小船运,分批次将兵粮辎重运往北边的庆阳府城和西北的平凉府城。

刘承宗的行军幕府便暂驻此处。

听着乱糟糟的人喊马嘶,看着河谷上空升起巨大烟尘,使远方山峁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刘狮子对此次出兵非常满意。

尽管看着停口镇万分混乱,但刘狮子依然对此次进军的初始情况非常满意。

因为从西安府向北,经耀州到邠州,山塬都是南北向,走的人也多,道路畅通。

十营兵马与辎重在大塬上纵队排开,骡车走官道、军兵轻装走小路,散开走得非常舒服。

但进了邠州地界,路就不好走了,不仅地势变高开始爬坡,而且山势逐渐变成东西向,塬上各条道路汇聚一处,往长武县的一百多里地,能通辎重车辆的只有这一条好走的路。

邠州、宁州、泾州,分属西安、庆阳、平凉三府,这个三府相连的边缘地带,就连官道都十几年没有修缮了。

道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雪化后满地泥泞,忙坏了作为先锋的宗人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金蝉子派人交给任权儿的报告全是骂街和疑惑。

这官道上怎么能他妈长树呢?

让金蝉子当先锋,是因为他过去就活动于这一带,在山间小道与河流间反复横跳,领着韩藩穷宗各种山路都钻过。

可是大兵团行进,携带辎重车马繁多,毕竟跟他过去几百号靠双腿来回蹿不一样,很多路都没法走。

何况世道变了,以前这边对流窜的金蝉子来说是风水宝地,因为糟糕的道路情况能有效拖延官军行进,弄不好官道的树都是他的人种下的。

可现在他是官军了。

但宗人营的士气还不错。

韩藩和肃藩的人,监管着秦藩的新兵在前头填坑拉辙,念道的都是等收拾了庆藩,就能把自己解放出来,脏活累活都他妈扔给庆藩的人。

元帅府有一套成熟的宗室管理办法,能确保每个人都去到该去的地方。

有勇力愿意马上取功名的进宗人营当兵,有智力想当官的能进礼衙做吏员,恶贯满盈的可以吊在树上,没资格上树的就送给周泰萌跟东欧绺子玩耍。

或者被玩耍。

反正殊途同归,都是一张单程票。

此次进军,得益于经验增长和新编野战旅的良好编制,尽管兵员也超过三万,算上辎重运输甚至甚至人力直逼四万,可是刘承宗在指挥方面觉得非常舒服。

如臂使指。

当然问题也有,比如有几个营行军速度慢、长武县境内兵马和辎重拥堵的情况。

但这都不是来自刘承宗的指挥,哪怕路上堵了,各营军队也有事先安排好的驻地信地,放马骡吃草的同时,各营也在行进中锻炼长途行军和营阵防御,情况非常乐观。

至于那几个营行军慢,主要是两个旅的援兵营,他们的行进速度极慢,仅达到元帅军野战行军条例的一半。

这是援兵营编制的问题。

援兵营全是枪炮手,火器弹药抢占骡马携行空间,同时装备甲胄,导致他们的行军拖累太多。

在明军编制上,不论戚继光的步兵还是孙承宗的车营,火器手一概不着铠甲,就是防御向后勤让路的妥协。

这虽然导致明军火器车营容易被大莽子围死,但同样也保证了他们的机动能力,能按时抵达战场,构筑车垒扛战线。

但元帅府各营,压根没有新募兵、统一配装的情况,随着战争进程,降军和各路首领的归附农民军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始终是兵员比兵额多,甲胄比兵员多。

原本刘承宗对这种情况,采取的手段是利用骡马多的优势,在各部队补充更多轻型战车,为抬枪重铳增加携行能力。

倒也没出过问题。

可他终归是指挥大兵团的经验较少,超过两万人的大兵团进军仅有三次。

第一次是从西宁去甘肃,那次非常顺畅,虽然关外没有道路,但戈壁滩的硬质路面,给元帅军大量车骑创造了快速行进的有利条件。

并且在西北辽阔的大漠戈壁上,对指挥官熟悉路途、寻找水源的要求较高,而对指挥的影响极小。

第二次则是东征,第一次指挥庞大兵力,虽然也同样没有携带后勤,但遇上了指挥失灵、安置失当的问题。

而这次刘承宗没问题,出问题的是路况。

援兵营的沉重携行,在关中平原的日常操练中没出过问题,可按照那个路况进行北征,问题就来了。

这次他们是由低往高走,几乎每一步都在爬坡,牲口按正常行进都是重役,更别说还要驮运士兵甲胄枪械,导致两个营四天骡子驴子倒死六十多头。

牲口死了就得由兵来拉车,结果越走越慢,别说步兵日行八十里了,就连炮兵日行六十里的速度都跟不上。

刘狮子开始还奇怪呢,咋俩援兵营并着膀子往后掉队,该不会是要叛变吧?

但心想不至于啊,第一旅援兵营参将唐通,老家泾阳的,而且就算他要叛变,第二旅援兵营也不会叛变,那边参将是永宁的阿六,主打一个无依无靠。

后来发现,真是走得慢,炮都开始用人拉了,八个人顶不上一头驴。

这还援个鸡毛啊,等你俩到战场,那他妈前线都死完了。

正好走到停口镇,刘承宗就对他俩下令直奔信地驻军,等后方调骡子再进军,走慢点也不着急,反正过了这段路就顺了。

过了长武县,再往西北走,不论去庆阳还是平凉,都好走。

这三府交界刚好是马莲河、蒲河和泾河的交汇处,过了这里,往庆阳是上了南北向的大塬,往平凉则进泾水河谷,不仅路上好走,沿途还备好了草料和干粮。

相较而言,平凉府准备的干粮多一些,庆阳府准备的草料多一些。

当然这些不是白来的,刘承宗只在自己的青海大本营有随意征发徭役的面子。

在平凉和庆阳可不行,要让百姓给准备吃的,得出银子买。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平凉和庆阳,在蒋应昌和鞠思让的治理下,有人有地,才能让他有花钱的机会。

在青海捧着银子走二里地别说买东西,都够呛能碰上个抢劫的,他也就只能征个徭役了。

刘承宗的大队人马虽然在停口镇慢慢走,宗人营的先锋已经伙同塘兵进了平凉城,开始向幕府驻地传递前线的塘报了。

第一封塘报,就是王文秀通报,一股以宁夏游击刘芳名、指挥同知马献图为首的降将降军四百余,因参与宁夏哗变,奔逃至半个城叩关请降,其后有左良玉部追兵。

二道边墙守将杨彦昌已将之放入半个城。

刘承宗看这份塘报,暗自点头,全自动将军还是比较稳妥的。

半个城在二道边墙北面,中间是边墙,南边是红城堡,把降将放在那里头,即使是伪降也不会出问题。

比起这个,刘狮子更好奇洪承畴,这家伙到底在宁夏干啥天怒人怨的事儿了,搞得边兵哗变就算了,就连游击将军和指挥同知这种地方高官都跑到自己这儿来。

中间就隔了半个时辰,平凉的王文秀又送了一封塘报过来。

塘报上说杨彦昌命部下萧光斗弃守半个城,将军兵和降将都放进边墙之内,打算聚集军队出边,打一场防守反击,把追击明军留在半个城。

刘承宗看着塘报吓一跳,心说坏了。杨彦昌听见左良玉的名字,没有拔腿就跑便算了,居然还有勇气打一场防守反击,甚至想把人家留在半个城。

问题是左良玉那么好揍的吗?

如今明军在关内的诸帅,按战斗力,刘承宗在心里能给左良玉排个天下第一。

没别的原因,左良玉这老油子很懂保存实力,眼下就数他和张应昌的建制最完整。

张应昌是压根就没跟刘承宗打照面,而左良玉已经是狮口脱险好几次的老前辈了。

关键杨彦昌的勇气来得不是时候。

一来,左良玉部不是想南下抢陕西,人家只是追击兵变叛军而已。

二来,杨彦昌在做下这个计划的时候,还不知道西安的刘承宗已经发起北征。

“他可别让左良玉给宰了!”

刘狮子还挺喜欢杨彦昌的,毕竟是老朋友了。

本来照他的想法,是想把杨彦昌放在中军直辖的两个旅里当个参将,知根知底。

但奈何任权儿说了延安营的情况,杨彦昌在那个营是个全自动将军,跟他一条心的得力部将,居然是刘承宗的叔叔刘向善和兄弟刘承光。

刘狮子小时候在家随父亲读书,后来很小就随同父亲去了米脂,跟家里长辈叔伯、平辈兄弟都不太亲近。

不过到底是血亲,血亲不多了,何况人家一早不投他也是勤王时自有际遇。

运顺家昌光宗耀祖的八人组合,承昌早早就病死了,承家、承顺跟着杨彦昌勤王的时候死在辽东,承耀倒是活着,但岁数小,还只是个半大小子,尚在读书的年纪。

承光跟着杨彦昌投了他,能带兵打仗,不全是坏事。

只不过刘承宗肯定不能让承光在自己身边,因为他就是个把总,差距太大在身边天天看着干着急,反倒会让人在心里对他有埋怨。

不如放出去,放在容易立功的地方,随便弄点功劳,锻炼锻炼往上提一提。

毕竟放在中军,恐怕没他啥立功的机会。

所以刘承宗才把杨彦昌编在王文秀的陇西旅下面,派去镇守边墙。

反正固原那个地方,二道边墙就算让人打破了也不怕,那清水河谷在两山之间,宁夏兵从那进来也得被揍出去。

但刘承宗真没想到,杨彦昌这么勇,找到个能打仗的机会,就要杀出去揍人家。

刘承宗一看这塘报,就火急火燎派人给王文秀回话,让他派援军去接应边墙。

除此之外,还给延庆旅的张振、丁国栋传令,让张振防范延绥方向,调丁国栋三日后从环县出边攻打宁夏后卫,截断宁夏与延绥的联系。

同时,刘狮子也在心里祈祷,左良玉最好别上当,他的军队还没有部署至预计位置。

这个时候一场小型遭遇战的胜负,于大局无益,还会让洪承畴提前防备。

毕竟离那么远,他能做的也只有一边行军一边祈祷了。

次日一早,刘承宗驻扎在长武县到泾州之间的野地,兵马才刚启程,就又收到王文秀转送的前线塘报。

打起来了。

不过跟刘承宗想象中不一样,也和杨彦昌的计划不一样。

他让萧贯斗让出半个城的计策,把明军堵在里面圈踢的计划挺勇敢。

但明军更勇敢,带兵将领就叫徐勇,是左良玉标下的游击将军。

徐勇都已经谈不上中计不中计了。

他看见萧贯斗让出的半个城,看都不看一眼,只当是元帅军的守城部队怕了他,打着左良玉部的军旗就冲向边墙。

直接把杨彦昌的计划用了,把他堵在长城上,开始攻城。

一连两日,刘狮子从泾州走到平凉城,故地重游,看的都是杨彦昌和王文秀送来的塘报。

前线打得可热闹了,头天傍晚,徐勇率军在城墙外游曳,寻找薄弱处。

次日清晨,仗着清水河起雾,越过边墙外的浅边沟,开始凿城墙。

凿一半守军调过去了,两边互射,攻城军退走;换了个地方接着凿。

就跟打地鼠一样,东一榔头西亦凿子,沿着浅边沟来回调动守军。

到傍晚,这家伙又开始在边沟对面叫阵,想跟杨彦昌野战。

看边墙守军没有回应,当天晚上在半个城下营,结果没等到后半夜就领兵偷偷摸摸走了,让出城袭击的杨彦昌扑了个空。

这边刚从半个城出来,徐勇又带骑兵扭头回来了,是诱敌。

直到看见清水河西岸的炮队,才明白杨彦昌是啥打算,也就没扑上来动手,引军往北去了。

让刘承宗在心里对杨彦昌好一顿嘲笑。

这场遭遇交锋虽然没吃一点亏,但杨彦昌在计划赶不上变化之后就懵了,完全被徐勇抓住了主动权,牵着鼻子走。

“大帅,这杨百户简直有辱国威,笨的让咱老张发愁!”

礼衙尚书看过塘报,对这战绩很不满意,摇头道:“来的又不是左良玉,怕他干什么?”

刘承宗摇头笑道:“这样也好,至少能麻痹洪承畴,若以重兵将徐勇一部歼灭,让洪承畴着手布防,使宁夏难以突袭,反倒不美。”

就在这时,又有急报送来。

这次刘承宗拿了信,看了又看,面上露出讥讽之色,转手递给张献忠:“你看看,洪承畴道歉来了,还想跟我们议和。”

张献忠啧啧称奇,接过书信看了,拧着眉头道:“他说的倒是好听,什么宁夏遭灾,居然还觍着脸找大帅借粮食,他凭什么跟我们议和?”

“你说对了,他就没资格议和。”

刘承宗在马背上随手一指,笑道:“派人将这封信装入礼盒,让肃王爷差人给朝廷送去,洪承畴身为总督军门,竟想越过皇上私下议和!”

“嗯!”

张献忠接连点头,对这操作回味无穷,旋即道:“大帅想怎么回信,礼衙这就给他写好。”

一句话给刘承宗说愣了。

他顿了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才策马让开官道,带张献忠到边上土丘,道:“他送这信,议和是假,试探是真。”

“算算时间,徐勇刚从边墙撤走,信就已经送到,说明这信是徐勇没追上刘芳名,派人报信给洪承畴,他就已经写好往这边送了。”

“是他知道,我必然从刘芳名知道宁夏哗变的消息,但不知道我是否在之前,就捕获巡抚王楫,或从别处得来宁夏兵变的消息。”

刘承宗抬手点点张献忠手上的信:“所以用这封信,一面碰碰运气,看我能不能给他清理军屯再打的时间,另一方面,主要目的是试探我的位置。”

“明天写信,就说我在西安对他遣别将攻打边墙很生气,三日后我们走到红城堡再送出去。”

刘承宗咧嘴无声地笑了一下:“我让他头天早上看到信,第二天傍晚就看到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