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知否:从截胡华兰开始 > 第231章 新科进士 馆选

知否:从截胡华兰开始 第231章 新科进士 馆选

作者:抢你辣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8 22:58:27

第231章 新科进士 馆选

第231章 新科进士 馆选

没过多久,殿试相较于往昔提前举行。

皇帝在大殿内亲策于庭,所提及的无外乎都是军政、吏治相关内容。

不过大多都是泛泛而谈,不会细究。

因此一场殿试下来,众人排名并未有太多变化。

而与后面几位贡士相比,回答显得有些平庸的杨文远,则是依旧站在了第四名的位置,二甲第一。

前面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按照惯例,他们会被立即授职,入翰林院。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

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至于,其他的二甲、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进翰林院,还要再经过一轮考试,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

若是点翰林再不过,那就只能告别朝堂中心汴京,寻求外放了。

盛紘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在外漂泊个几十年,然后官员考核评优,再是朝中有人,得以重新升官,亦或是补官升入汴京,得个了京官头衔,但也只是朝堂里的小虾米。

而更多的,则是直接泯然众人,权力不过州县,一辈子待在基层。

反观入翰林院的庶吉士们,则截然不同。

与外放的进士们比起来,他们更像是天潢贵胄。

平日里给他们授课的是户部和礼部侍郎。

也无需操心吏治考评,只需在翰林院潜心研习经史,编修史书即可,同时还有参政议政的权利,负责起草诏书,偶尔还为皇帝讲解经籍(当然,这一般是为皇家子弟服务,不过现在显然是用不上了),被视为皇帝近臣。

三年过后,亦或是提前恩科,值此新老庶吉士们交替之际,会再度进行考核,也称为“散馆”。

剩下的则会被派往地方,担任知府等要职。

无论如何,庶吉士们都能迅速成为大周的高级官员,较快地进入中央统治核心。

非进士不入翰林院,非翰林不入内阁。

因此,庶吉士又被称为“储相”。

都说会试是学子们鲤跃龙门的机会,但殿试后的翰林院馆选,在新晋进士们看来,也是不遑多让。

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毕竟会试落榜你还能继续考,三年又三年,一直到死都行。

但进翰林院的机会,却是新科进士们此生唯一的机会。

一旦错过,那是一生也弥补不回来的。

对于任何一位想要在大周朝堂施展心中抱负的官员来说,庶吉士就是他们最快捷的通道。

杨文远自然也不例外。

若是皇帝的身体安好,吃嘛嘛香,他若是外派也没什么打紧的,毕竟有杨家的背景在,最多几年他就能重新调回汴京。

但偏偏杨文远是个挂壁!

不过却有些不彻底……

众所周知,所有电视剧都会有意无意地模糊时间和故事线,往往你仔仔细细的看完了一部剧,最后也没弄清楚主角们到底多少岁,从开头到结局过了多少年。

说不定一个镜头一闪,几个月就过去了。

屏幕突然是一黑,一两年就过去了。

而杨文远看电视剧时,又是个向来喜欢倍速的,别称“不快进不舒服斯基”,更是有许多细节记不清楚。

自然,杨文远也是忘了皇帝到底是此次科考后的第几年驾崩,反正不是三年后,不然齐衡也等不到恩科了。

但是这也说不定。

毕竟原先是屏幕里,按照剧本演的舞台剧,而自从杨文远来后,他的一举一动,都让很多人,很多事发生了改变。

不说面目全非,但很多事也是乱糟成一团。

不过杨文远也不后悔就是了。

殿试放榜后,便是插花游街。

状元韩德华、榜眼王进、探花薛仁,三人从正门出宫,杨文远和长柏等二甲、三甲进士,则只能从侧门出宫。

今日殿试不过走个流程,插花游街才是重点。

因此进士们来之前就已经沐浴更衣,身穿深蓝罗衣,深青缘边,圆领大袖的进士服,头上戴着进士巾(左右展角,阔一寸余,长五寸余,垂有皂纱飘带,一对簪花),俱是意气风发。

宫门外已经有侍卫开道,备好高头大马。

见诸位进士出门,当即有人走上前,手中各持一朵红花,佩于进士胸前。

进士们胸戴红花后,一个个翻身上马。

而前头早生华发,看起来四十多岁,实际上年龄才三十出头的韩德华,还未来得及动作,就见他侧边突然冒出了两个黑衣皂隶,执鞭坠镫,小心翼翼地伺候了韩德华上马。

过后,又快步上前,手持马匹缰绳,为其牵马领路。

韩德华则按辔徐行,神采飞扬。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此刻,韩德华手持笏板骑马在进士们的最前头,前面一队仪仗高举旌旗,抬着“进士及第”的牌匾,乐器吹奏,鞭炮锣鼓齐鸣响,周边禁军开道护卫,身后跟着一群气宇轩昂的进士们。

‘执同年进士之牛耳,人生得意,莫过于此了!’看着沿街人群投来艳羡、崇敬的目光,韩德华这位新科状元郎心里不由得飘飘然,以往寒窗苦读的酸楚,顷刻间化为心中快意迸发的薪柴。

“这个人相貌平平还有点土,但是出手一阔,就显得那么英俊”。

同理,此刻在进士身份加持下,在场骑马游街的进士们,在周围人看来,皆是烨然若神人。

沿街院落,姑娘、女子们掩门偷看,学子、百姓们投以羡慕的眼神,这些进士大多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闷罐子,陡然面对这种场景,不少人都觉得不适应,脸上的笑容也开始僵硬起来。

杨文远从他记事起,对于这种眼神就已经见怪不怪,当下这种只能说是小意思,自然泰然处之。

而不远处的长柏,有了多次马球会的历练,也是淡然自若。

“堂兄,堂兄,往这看!”

突然,杨文远听到人群里传来熟悉的声音,循声望去,当即就在右前方看到了被一群侯府护卫围出的一处空圈子,里面赫然是刚刚大声呼喊的杨如锦。见杨文远注意到了自己的吆喝,这妮子登时兴奋得跳起,更加快速地摇着手臂。

一旁的叔母陈大娘子正无奈扶额,对于如同脱缰野马一般的杨如锦束手无策。

杨文远见状,轻笑点头示意。

随后杨文远转头看向杨如锦旁边亭亭玉立,扎着丸髻,浑身散发着雍容气度的华兰,少女娇俏中又带着一丝熟妇风情,让杨文远一时间看失了神。

不知是不是杨文远的错觉,他好像觉得华兰胖了一些。

不过也对,杨文远立马反应了过来,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

毕竟经过自己这么长时间不辞辛劳的日夜灌溉,丰腴饱满些也是应有之理。

夫妻俩目光跨过人群,当即黏到了一起。

华兰做不到如杨如锦那般大喊大叫,螓首微点,亮出晶莹洁白的前额头,凝脂嫩滑的双颊浮现出温婉的笑意。

相视一笑。

杨文远浅尝即止,也不多看,将目光重新收了回来。

这时见长柏看了过来,杨文远歉意道:

“舍妹性格不似寻常女子那样婉约,让你看笑话了。”

“如锦妹妹率性而为,是个好相处的性子。”

此刻,不等两人多说什么,前方又响起了两人熟悉的喊声。

“柏儿,柏儿,母亲在这儿呢!”

“……”长柏尴尬一笑。

“岳母大人看来也是和我妹妹一样,是个好相处的性子。”

如同杨如锦一样,杨如锦盛家分锦,王若弗,也是把声音喊得嘹亮,很难让人不注意。

有人在成功的光芒中洋洋得意,自然有人在失败的泥潭中垂头丧气。

一路沿街游行中,杨文远看到了不少落第的举子。

他们没有第一时间离开汴京这个伤心地,而是来到胜利者的欢场,落寞地注视着自己想象中的荣光。

他们的眼神很是复杂。

“这里不会有‘彼可取而代之’的那种狠人吧?”

插花游街之后,就是召宴。

这是礼部官员为进士们安排的庆祝宴席。

因为举办的地点是在琼林苑,又被称为“琼林宴”。

此次庆贺宴会有不少朝中大臣参宴,与新科进士们一起觥筹交错,饮酒赏景,畅谈未来。

能和这么多高级官员一起饮宴,是此间绝大部分新科进士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日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恐怕连个京官的名头都混不到,更别说能和这么多大佬酌酒言欢了。

而这些高官们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

看到新科进士们,就如同看到了当年青涩懵懂的自己,因而也是难得没摆太大的官架子,显得很是平易近人。

就如同后世对学生的宽容,今夜这些朝中大臣们,也对新科进士们宽容大度。

席间其乐融融。

进士庆宴过后。

紧锣密鼓的便是翰林院馆选。

一甲三名不需要参加馆选,他们直接被授予修撰或编修的职务,直入翰林院当官。

而对于想要进入翰林院的二、三甲进士们而言,他们需要在观政的一个月内,向礼部提交自己平时所作的诗、赋、论、策共十五篇。

然后送往礼部筛选。

最后经由翰林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人评审,最后择优选取考生成为庶吉士。

而馆选同样会参考殿试的成绩,所以杨文远的文章只要不是太差,那过线的几率几乎是板上钉钉的。

除非那些人非要头铁,想要让自己家族被杨家记在小本本上。

不过道理归道理。

面对这临门一脚,杨文远也是丝毫没有放松。

本以为中了进士,就可以把书本丢了,结果却是出乎杨文远的意料。

想要通过馆选,自己依旧要刻苦读书。

不光每天辰时(早上八点)就要到翰林院报到,申时(下午三点)才能离开,期间还有大学士授课,定期测验。

而因为馆选期间有观政的要求。

所以朝堂上每隔一日举行的朝会,杨文远等人都要跟着一起上朝。

五更三点(凌晨四点多),天色灰蒙蒙。

杨文远和追求进步的馆选进士们,以及和百官们一起候在端礼门外的广场上,等待皇帝收拾好,发出上朝的诏令。

当然,萌新没人权,新科进士们只能轮得到边边角角的位置,只有状元、榜眼、探花韩德华三个,脱离群众,站在百官之中。

虽说皇帝如今年纪大了,还没有嫡亲儿子作为皇储继承人,但很显然,皇帝的仁厚之名不是空穴来风,他依旧是个勤于政事的好皇帝。

广场上的百官们没有多等,没一会儿,殿上的内官前来通知百官开始进殿上朝。

收到通知后,原本有些杂乱,正在低声攀谈的官员们不再聚集成小团体,各自沉默着找好自己的位置,随即按照先后顺序,手持笏板依次穿过端礼门,进入富丽堂皇,尽显威严的金銮大殿之中。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一套流程过后,就是日常奏报时间。

一位位官员开始手持笏板,出列发言,而类似杨文远、长柏这种连庶吉士都算不上的新科进士,则和大多数中低层官员一样,是静默的群演,除非特意点名,那是一句话都说不了。

前方的翰林院学士,韩阁老开始发言。

“启奏陛下,过几日便是武科开考,微臣与翰林院诸位学士商讨,希望陛下准许新科进士们入武科观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