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唐天将军 > 第460章 唐玄宗,种子结果,武庙

大唐天将军 第460章 唐玄宗,种子结果,武庙

作者:落叶凋谢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27:12

第460章 唐玄宗,种子结果,武庙

“陛下节哀顺变!先帝长寿而终,若驾鹤西去。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国家还需陛下振作!”

身为首席宰相的李岘出来,代表文武百官向李瑄劝慰道。

李隆基的寿命,在历代皇帝中名列前茅。

本以为李隆基很快就会郁闷而死,没想到还能坚持到乾元六载,硬生生把以前的太子李亨熬走。

同时,李隆基的死去,也意味着开元天宝的时代彻底过去。

现在是乾元时代,是天可汗的时代。

对许多文人官吏来说,他们觉得这是最好的时代。

生逢尧舜君。

广开言路,通过政绩优劣提拔。不问出身,不择血脉,让无数人看到机会。

“如宰相言,朕会振作。继承先帝遗志,理国安民。”

“先帝遗体小敛以后,在京九品以上官吏,少尉以上军士。前去兴庆宫祭拜。先帝的陵墓安置在奉先县金粟山,命名为“泰陵”。”

李瑄又向文武百官言道。

泰陵在修建完成前,还不能为李隆基举行入葬仪式。

殓后先停柩,等待泰陵修建。

历史上,高宗皇帝于永淳二年十二月驾崩,遗诏令太子即位于灵前,七日而殡。在文明元年的八月,高宗皇帝方才葬于乾陵。

停灵近八个月时间。

在《礼记·王制》中就有明确规定,称“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

李瑄希望七个月内,可以将泰陵修建完成,对李隆基进行安葬。

在此之前,先在跃龙殿中停柩。

“臣等谨遵至尊旨意。”

文武百官齐声说道。

“先帝文治武功,功勋卓著,中兴开元,四方仰德。今逝去后,庙号、谥号当早做决定,诸位大臣可有建议吗?”

李瑄向文武百官询问李隆基的庙号和谥号。

皇帝阐述李隆基的功绩,没有说李隆基的过错。

很明显,李瑄不想给李隆基恶谥。

他是李隆基的继承者,和历史上相比,李隆基后世的评价不会太低。

因为李瑄收拾了李隆基的烂摊子,安禄山造成的损失只是局部。

就正常而言,李瑄也不能把李隆基的功绩否定。

开创基业为祖,守住基业为宗。

李隆基也算为李瑄守住基业,只能是宗。

如果没有大臣为李隆基立“玄”,李瑄就要为他的庙号立为“玄宗”。

这在谥法上没有先例,但也不是恶谥、下谥。

也算适合李隆基。

就看世人如何去理解了!

说美谥也好,说平谥也罢,曲解为恶谥也行。

纵观李隆基的一生,非常复杂。

他对天下的影响太大,开元与天宝的判若两人。

不论怎么讲,他开创煌煌文治,赫赫武功。

最终被内部反噬。

“启奏陛下,开元盛世,只比我乾元逊色。诗歌、经典、印刷、造纸等皆有大为,又大办书院,万邦学生来长安学习,一时无两。臣请先帝庙号为文宗……”

裴遵庆向李瑄请奏道。

在谥号中,“文”的含金量是很高的,谥法中对“文”的解释是: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

最少有二三十种夸赞。

李世民的谥号为“文”。

但不妨碍李隆基庙号为“文”。

裴遵庆实事求是,如果不考虑其他,李隆基的所作所为,当得上文宗。

“臣认为不妥,文是太宗皇帝的谥号,当今不该选文,即便庙号也不可。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臣认为先帝的功绩,庙号当为桓宗。”

礼部尚书路嗣恭进言道。

关于李隆基的谥号与庙号,二品以上的文武大臣,昨夜都有过苦思冥想。

因为他们知道今日至尊必然会询问李隆基的庙号和谥号。

官制改革以后,二品以上官吏,才属于“大臣”行列。

如这种决议的大事,一般都是大臣才能插上话。

和经历过完整开元盛世的裴遵庆不同。路嗣恭认为,即便是美谥,也要敢于面对李隆基的错误。

桓是美谥不假,但是汉代有个汉桓帝,极为拉胯。

以至于后世加美谥会忽略桓。

若以李隆基武功,完全可以称桓。

但叫桓宗,明显不符合李瑄的意思。

随后,又有几个大臣上奏以和、顺、英、景、烈为庙号。

都被李瑄暂时搁置。

“启奏至尊,开元之年,文化鼎盛,国家富庶,百姓衣食无忧,历代宰相,皆勤恳任劳。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思虑果远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臣认为先帝的庙号应该为明。”

颜真卿向李瑄奏道。

至尊让搁置,说明对其他大臣所言的庙号不满意。

他也试着说了一个。

明,是为美谥。很符合李隆基登基的前二十载。

“明,可贯穿先帝的一生。但朕认为明不适合为庙号,当为谥号。先帝谥号为明皇帝,诸卿以为如何?”

李瑄认同颜真卿给出的“明”。但转为谥号。

李瑄不喜欢皇帝的谥号,越搞越离谱,最后一连串。

他给李承干、李象追谥都是单谥。

和李世民一样。

如李治的谥号为“天皇大帝”,在天宝年间又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

李旦的谥号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瑄这一脉,是李承干的后代。都是单谥。

所以,他也为李隆基加单谥。

“陛下英明,明皇之称,可谓一生。”

大臣们怎么会有反对的意见。

以李隆基为明皇帝,合情合理。

“先帝生前,仰慕道教,有高居无为的经历。朕认为先帝该有一个独特的庙号,诸卿认为玄宗,如何?”

李瑄没再让文武百官说庙号。他没有去多解释玄的寓意,全凭天下人的感觉。

玄?

如此微妙,深奥。

让一些官吏百思不得其解。

也让一些官吏深以为然。

玄”字本身就有天之意,可以寓意着李隆基如同天神一般,具有无上的威严和神圣的地位。其次,李隆基的庙号“玄”还表达了对他的高度赞誉,歌颂其在位期间的丰功伟绩和对国家的贡献。

但也可以认为李隆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含义。

更有对李隆基天宝年间骄奢淫逸、沉迷自我的讽刺。

此号一出,独一无二。

众人心知肚明,至尊小宗代大宗,完成对李治一脉的取代。

对李隆基的评价,对李瑄的评价。

功过自由后人说。

“玄宗皇帝泉下有知,一定会庇佑大唐!”

在文武百官沉默、思考的时候,李岘最先完成李瑄的话。

用玄宗庙号,称李隆基复杂的一生,没什么毛病。

主要是李隆基的经历太离奇,最终还失去皇位。

取代李隆基的皇帝,为万古一人。

李岘预见,千年以后,世人对李瑄的评价高,对李隆基的评价就不会低。

李岘话落后,文武百官一起应和。

“此事且定,待先帝祭祀之日,宣布谥号。待入陵之日,宣布庙号。”

李瑄点了点头。

没有再过深究。

按照制度,李隆基小敛以后,祭祀七日。大敛封棺,等待泰陵修好。

在这七日时间,百官要杜绝任何娱乐,以寄哀悼。

一番对李隆基悲痛缅怀后,李瑄才让宰相们禀告他御驾亲征以后的具体事务。

在宰相和九部尚书的齐心协力下,二十四行省,已经规划完毕,官吏也全部到位。

新的地图,已经开始绘制。

地方稳定,大部分官吏没有怨言,听从行省巡抚的指挥。

只待明年的时候,朝廷放权,使巡抚开始管理行省事务。

监察御史和锦衣卫也查到几名贪赃枉法的太守,被押送回长安,等待李瑄处置。

李瑄没有生气。

这才是正常现象。他相信还有许多害群之马,藏匿在地方。

每时每刻,都有官吏变得利欲熏心。

什么“天下官吏皆清明”之类的话,李瑄不信。

人性使然,总有一些官吏在利益的围猎下,怀有侥幸心理。

也有欲壑难填者,不择手段。

对待贪官污吏,不能松懈。

吏治,就是要不停地反腐,将贪官揪出,以震慑蠢蠢欲动者。

一旦有松懈,害虫很快就会滋生。

地方官吏精挑细选一批蛮夷诸胡,在长安的大学学习。

波斯王国的文坛领袖阿费夫,带数百各国学者、工匠、文人,于去年五月到达长安。

逗遛两月后,前往洛阳到智慧宫。

这些都是波斯以及天竺诸国的顶级人才。

智慧宫,可不是大学。框架建立以后,再想入智慧宫,不仅早有成就,还要有考察。

大唐的学者,也开始向智慧宫聚集。

以洛阳中心,通过四通八达的交通和大运河。

智慧宫的成果,第一时间将在中原、河北、山南、江南、淮南等地区发展。

李瑄不希望用鼎盛的国家去养两座城市。

最好每一个行省,都要有一座中心城市,一座副中心城市。

而且李瑄知道,一旦大航海开启,工业革命开始。

大唐作为攻击的一方,作为执旗手,一定要在沿海布局。

“启奏陛下,前段时间,有工匠向工部的工匠司献上棉布,他制作一种棉花织布机,可以将棉花快速织成布。陛下有诏,任何发明都可以拿到工匠司验证,如果可以推广,能够福泽百姓、提升军队战力,都会有重赏,甚至可封爵位。”

宰相们向李瑄汇报完毕工作后,工部尚书崔光远出列向李瑄禀告道。

“待先帝七日以后,朕会查验。若可达到朕心中预期,当有重赏。”

李瑄心中抱有期待。

棉花的问世,使棉布非常有性价比。

西域有些国家会献出棉布。

但他们的织布效率太差,不适合推广。

李瑄知道棉织布机构造复杂,如果能改良织布机,专门将棉花织成棉布,对大唐有划时代的意义。

丝绸,在某些情况下,不一定有棉布好用。

现棉花已经在河南、山西、河北、湖北、齐鲁等普及。

其他省份也在试种。

五年内,棉花将开满大江南北。

虽然李瑄知道棉花织布机迟早会被工匠捣鼓出来,但没想到这么快。

“回陛下,还有一些工匠有数学、机具之类的东西,臣不甚懂得。但觉得别具一格。”

崔光远只觉得织布机很实用,他亲自观看过织布机织出的棉布,完全可以裁成衣服,还可以染上鲜艳的颜色。

在李瑄的诏书中,不光光是发明工具,连数学、天文、地理之类,甚至证明某种石头,有特殊的用途,都可以作用“发明”,向工匠司报备。

李瑄废除工匠贱籍,废除商人市籍。

使李瑄在工匠、商人心中,如同上苍。

他们对李瑄“发明赐封爵”的诏书,深信不疑。

哪怕只得到一个男爵,对原本是贱民的工匠来说,光宗耀祖。

工匠们怎么会不努力呢?

只要有一点奇思妙想,都会拿到工匠司。

地方上的匠人,可以禀告地方官吏,由地方官吏上呈。

发掘“工匠”,如果工匠封爵,也视为地方官吏升迁的依据。

再不济,地方官府也得给这些匠人盘缠,让他们来长安试一试。

“朕已知晓。待朕去工匠司时,一并观看成就。”

李瑄回答道。

种下的种子开花结果,李瑄惊喜不已。

哪怕只是平常之物,甚至没有丝毫用处,李瑄也会鼓励其继续发挥奇思妙想。

“启奏陛下,自开元十九年以来,设立太公尚父庙,以周代军师吕尚为主祭,汉代留侯张良为副祭,还有十位名将配享。”

“陛下西收河中,复波斯;北灭回纥;西南灭吐蕃;南抚南诏;北东灭渤海、室韦、靺鞨,降契丹、奚、铁勒,又平定安贼叛乱,万国朝拜……臣认为当前国家武备已足,当建立武庙,重新列周代以来的名将。主祭与副祭依旧,原十名将为十哲,再增六十四名将祭祀。”

颜真卿站出来,向李瑄上奏道。

文人想法很多。

大唐不应该只有文庙,还要有武庙。

原本的太公尚父庙中左列为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武乡侯诸葛亮,唐卫国公李靖,唐英国公李??。

右列为汉留侯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楚令尹吴起,赵望诸君乐毅。

在这个时代,这十位是文臣武将心中最佩服的名将,所以为“武庙十哲”。

颜真卿想除了选一些古代的名将以外。

随至尊“从龙之功”的将领,也要挑选几位,榜上有名。

当然,祭祀香火只有死了才能享受。

武庙可设七十二名,先加六十四名。逐渐增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