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红楼之平阳赋 > 第521章 京城皇命难违

红楼之平阳赋 第521章 京城皇命难违

作者:东辰缘修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9 22:53:27

第521章 京城皇命难违

第521章 京城皇命难违

“擂鼓。”

“咚,咚,咚,”

随着节度使府邸擂鼓声响起,节度使吕代元,带着两个儿子,还有在府上的将军,身穿铠甲,指挥着亲兵,衣着整洁的列队,还让不少下人,在正门外摆着香案,广布旌旗,其余闲杂人等,在节度使府正门分两侧站好,等待着信使到来。

节度使知府衙门,也在不远处,老远就看到不少官员坐着轿子急急往这边赶来,吕代元见此,嘴角有了微笑,倒是一群明辨厉害之人。

不一会,

从远处街口,就有几匹战马飞驰而来,果然领头的信使,背后插着一杆黄旗,上面写着御令二字,必然是宫中有了旨意。

“驾。都注意点,到了。”

“是,百户大人。”

领头的赫然是皇城司的百户,此次传令,用的皆是皇城司的人,为了确保安全,全是由百户领头,带着人上路,人歇马不歇,六百里加急,没几日就到了。

待到信使前来,

“吁”

百户勒住战马,然后看向众人,骑在马上问话,

“前面,可是大梁城节度使吕代元。”

见到领头的信使喊话,好似一百户,看穿着应该是皇城司的人,更是不敢怠慢,这些人无孔不入,

吕代元拽了一下衣襟,大声回应,

“是老臣吕代元,携二子和诸位将军,以及大梁城知府等人,迎接信使。”

“好,大梁节度使吕代元,接旨。”

信使也不废话,直接跳下战马,拿出身上的圣旨就要宣读,丝毫没有废话,

“臣,吕代元接旨,”

说完,就是跪倒在地,大梁城文武百官皆是跪地叩拜,接着百户就摊开圣旨,其余信使护在其后,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有大梁城节度使吕代元,忠心镇守大梁城十余年,劳苦功高,如今京南民乱见起,恐生祸乱,特命镇守使吕代元率军守城之兵,三万五千精锐,集结京城,万不可懈怠,特赐祥云旗一面,以示心意,另有赏赐等爱卿进京在议,钦此。”

信使快速的把圣旨宣读完,然后递了过去,吕代元心中虽然大惊,可是反应不慢,带头磕头,山呼万岁,

“老臣,吕代元接旨,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然后恭敬的把圣旨皆在手中,然后转交给大儿子收好,接着就是熟练地把一沓银票从怀中抽出,叠在一起,递了过去,

“各位兄弟,路途劳累,辛苦辛苦,不如进府上歇一歇。”

说着话顺手把手中的一沓银票,放入信使百户手中,后者接过银票直接收入怀中,语气也缓和许多,

“节度使客气了,皇命在身耽搁不得,陛下还有口谕,节度使自接到圣旨起,三日之内就起兵,可有困难,陛下再问,如有困难几日可行?”

“回陛下,老臣要不了三日,陛下的军令,就是老臣的命,三日之内必然起兵,绝无困难,老夫镇守大梁城十余年,万不可懈怠,对朝廷,对陛下绝无二心,请百户放心,明日绝对起兵!”

看着节度使吕大人斩钉截铁的回答,信使深深看了一眼吕代元,真不愧是吕大人,京城以往盛传此人忠心,乃是太上皇的心腹爱将,在当年京南剿灭白莲教的时候,立下汗马功劳,也是宁荣二位国公的先锋官,神威勇武,今日一见,果然好爽,倒是省了许多凶险,点了下头,回道,

“好,吕大人,下官必然会禀告朝廷的,还有,大人也不必担心,此次朝廷下令,集结中州各郡各府的府军,共计十余万人,全部集结于京城整训,老大人万不可拖延时间,皇命在身,不敢久留,在下告辞。”

“哎,兄弟慢些,如何那么着急,也不在于再等一会,来人啊,快,把备好的干粮酒肉拿过来,给各位兄弟带上。”

吕代元哪里能让信使就这么走了,还没问京城出了什么事,没有底,一把抓住信使的马匹的缰绳,无奈,百户只得停下,

“谢过节度使,老大人还有何事要问。”

看到人未走,吕代元心中才好受一些,然后追问,

“兄弟,到底何事,需要那么多府兵,不是还有京营嘛,他王子腾不会推卸责任吧。”

吕代元首先就想到京营节度使王子腾,那个靠着姻亲贾家坐上的文不文,武不武的人,一想到此处就是恼怒,怎么是那个玩意坐上了节度使的位子,今个又听说让自己领军去京城,明显是朝廷不打算征用京营士兵,必然也是王子腾的事,那自己领兵到了京城,镇压叛乱,就不知道王子腾会不会去了,要是他不去的话,这统兵的大将会是谁呢,

虽说自己是客军,可自己好歹也是一方节度使,领的都是府军,说不得这领军之人自己还能争上一争,总比在别人手下听令好多了。

只是信使领头人百户也不好多话,毕竟王节帅可是京营主帅,下官如何非议上官,只得含糊其辞,回道,

“老大人稍安勿躁,此事另有蹊跷,等大人到了京城再议,老大人时间不早了,我等该走了。”

几人翻身上马,吕代元无法,让那些下人把备好的东西都送了过来,清酒,水囊,熏肉,干粮,一应俱全,全给送上,几人也未推辞,拿了东西,说完话,也未等众人反应过来,就打马离去,让节度使再想问些话都没问出来,

人走远之后,吕代元还是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身后的大儿子吕从云拿着圣旨,疑惑地问道,

“父亲,这是出了何事,朝廷调用我们三万五千精锐,一下子就把我们大梁城守军抽空了啊,会不会还有隐蔽之事。”

“是啊,节度使大人,按圣旨上所说,既然是京南那边出了乱子,那也是要到京南平乱,救兵如救火,这拐外抹角的,为何要去京城集结待命,说不通啊。”

说话的是大梁城第一猛将封守节,此人是吕代元心腹,也是大梁城守军的副将,曾跟在吕代元身边数次救得其性命,战场上更是跟着吕代元火里来,雨里去,被节度使大人视为子侄辈,甚是厚爱。

听到他这么说,节度使大人也是不解,太蹊跷了,说的话虽然没错,哪里着火哪里灭,怎么能那边着火了,还跑一圈绕个路再过救火,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到了地方,火势一起,黄花菜都凉了。

“你说的不无道理,镇压乱民,如同救火,万不可拖延,急需扑灭,可是如今还要绕个路再过去,实在是不清楚朝廷何意啊。”

节度使在那呐呐自语,就是两个儿子还有诸位府上的官员也是没想明白,圣旨说得明白,可是事做的不明白。

就在众人思索之际,忽然二子吕士文想到了一件事,会不会那边的火不大,需要烧一会,亦或者是京南将军想包揽功劳,所以让援军等等,毕竟京南出了民乱,各部官员都是戴罪之身,想要脱罪,无疑是有些难得,想到这,感觉猜的**不离十了,就说道,

“父亲,诸位大人,儿子倒是觉得朝廷无错,可能内里另有乾坤,亦或者说是京南布政史于大人有了心思。”

“哦,有意思,你来说说,内里怎么说。”

吕代元看着二儿子好似有了想法,感兴趣的问道,有时候,还是老二有些头脑,只是不喜武事,老是和文官那些人混在一起,天天舞文弄墨,不成体统,老节度使最瞧不起不习武之人。

吕士文满脸微笑,对着四周的官员拜了一拜,颇有文风的说道,

“父亲,诸位大人,士文以为,不是朝廷不让我们自行去,想必是另有打算,至于说镇压民乱如同救火,对,也不对,所谓的对,确实如父亲所言,民乱万不可扩大,不然早些年的白莲教之祸就在眼前,中原必定是要乱了。

可是儿子说的不对的地方,也是基于此,救火也要看火的大小,要是火势太小了,朝廷废了那么大力气,集结兵力去镇压,不是惹世人笑话,还有京南将军顾平,那也是一位悍将,记得早前,听父亲所言,也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麾下大军也不是吃素的,所以朝廷才有等等看,绕路再走的意思,当然,也有京南各级官员的考量,士文一家之言,还请诸位大人借鉴。”

众人听了频频点头,文官那些人更是眼睛一脸,看向二公子的目光更是有些一样,这样说来,那想的事就多了。

“这,二公子的分析不无道理,这样说来,中间的事恐怕不小啊。”

“是啊,按理说就是民乱,也不会太大,不说各地的府军,就是京南将军麾下大军也不是吃素的,早过去杀光了不就得了。”

“会不会是朝廷在京城有了想法,对京南那边起了疑心。”

四周的官员絮絮叨叨在那讨论着,说什么的都有,可是话越多,说的越详细,听的人也就越明白,不少官员一番说辞,让节度使吕代元和大哥吕从云心中也就有了其清晰的看法,不过也是狐疑的看着老二,这可能吗。

此时,

大梁城知府李伯圭,忽然拨开人群,上前一步,拱手而拜,

“下官大梁城知府,李伯圭见过节度使大人,见过两位公子。”

吕代元也是拱手回敬,而后虚扶知府大人,问道,

“原来是李大人,都是老交情了,不必客气,李大人可是有话要说?”

“哈哈,还是节度使大人快人快语,不错,下官有话要说,刚刚听了二公子所言,虽然有些妄言,可是细细想来不无道理,京南重地,重在郡城,也就是林山郡,就在咱们大梁城的南面,

说远不远,说近不近,赶快的话,也就是几日的路程,所以说真要是有个风吹草动,我们事先应该知道,可是这一次,从朝廷的邸报上看来,基本上是没有提到南边的事,所以应该问题不大,或许是朝廷有了想法。”

李伯圭的言语,让不少官员听了,颇为认同,相互点头称是,这些官员如今的利益和节度使府是一体的,所以有些事尽管嘴上不说,可是一切行为,都是节度使府上授意,人虽然是朝廷命官,实际上也是半个节度使府的家臣一般,更是维护吕家的意思。

朝廷当然也是知道,所以有镇守节度使的城池里面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升迁无望,久而久之,只能如此照例而办,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背景,没有靠山的官员来说,此地未必不是个金窝子,还是有不少寒门,趋之若鹜找门路进来,就想着有了靠山,以后过的舒服一些,甚至直接打算做了节度使府的忠犬。

人各有志,不一而就,朝廷的官看不起节度使府城的官,那些入了节度使门下的官,活得滋润,也看不起朝廷的官,所以在底层,派系更是多,理不清,剪不断,交错惨杂在一起。

尤其是新进的恩科士子,只要投奔,关内节度使府都是给双倍安家费,日子当然过的不错,不管是当个榜样还是真有其事,节度使府上,对待投靠的官员,也是尽心笼络,一个有心投靠,一个有意招揽,郎情妾意,上下皆大欢喜。

“是啊,节度使大人,下官也认为朝廷可另有他事,至于说京南那边,小小的民乱,还需要集结中州各地的府军,不说咱们大梁城四万精锐士兵,就是河东,河西二郡都是中州重镇,楚国忠和曾维伦二人,想必也是想的和下官一样了,至于说司州和弘农二府,只能算作添头,起不到什么作用,

刚刚信使所言,最少也是十余万兵马,那么多甲士在此,谁是主帅就是最重要的,所以老大人要留意,到了京城想办法结识他二人,可能会好一些。”

“说的对啊,”

“是啊,”

下面官员又小声讨论起来,对大梁城同知米所成的话尽是赞同之色,俗话说,有了人商量,事情就好办多了,那郡守曾维伦和楚国忠也曾差一点当上了节度使,可是后来受到北王府之事的波澜,无缘节度使之位,所以二人心中作何想法,谁也不知,可是并不妨碍老大人过去探探底子。

毕竟也有一面之缘,虽说不是在一个锅里吃饭,可是总有一些矫情在里面,有话也好说。

看着众人在那议论着,吕代元心中也有了底,果然,玩心眼还是他们文官啊,也不妄这些年对他们的恩惠之情,心思更是没有白费,这算是自己多年留下的善缘了。

有些感叹道,

“米同知所言,老夫也是赞同,他们二人,老夫虽然没有多少交情,可是同殿为臣,相互帮衬也是应该的,只是不知道此次他二人去不去,毕竟是让府军前去,他二人只是郡守,这”

吕代元所言也是有些担心,他二人虽为郡守,可是府军另有将军,就算关系再紧密,皇命难为,想来不一定领兵去京城,到了这个位子再无升迁的可能,至于节度使的位子,只要北静王府在那,恐怕朝廷就不会给他们二人升迁,至于说重换门庭,也是他们二人所不耻的,想来是去不成了。

“启禀节度使大人,下官不赞同知府和同知大人所言,下官倒是认为,京南之地危在旦夕,所以朝廷才着急集结大军,刚刚信使也说了,集结中州各部府军,下官算了一下,我大梁城需要出三万五千兵马,而河东河西重镇,最少也是各出两万五千兵马,至于司州和弘农二府,各出一万兵马也是毫无压力,这样可就有十余万大军,至于京城京营的大军会不会动,下官不敢猜测,这么多大军,难道是去京城游玩不成,所以,下官认为,朝廷没有把握南下。”

大梁城通判苗仁则是出言反对,更是直言不讳的说出自己的意见,显然和众人的猜测相左,颇有些危言耸听,众人都有些震惊,此话听着更不顺耳。

不少人听了皆是不信,知府李伯圭笑了一下,走过来看着通判严肃的样子,笑问道,

“哈哈,苗大人,你怕不是没用早膳,有些晕了头吧,按伱所说,京南那边民乱起事,要是朝廷压不住,那还不是着急上火的把京营大军就派了出去,这可是军功,不说京营那些勋贵,就是我等想往上升一升,没有军功恐怕是不行的,哪里会大费周章,还让我等带军去京城集结,然后再去京南,就像二公子所言,火烧的太小,烧大一些才好,这样军功就来了。”

“是啊,苗大人,要知道那些勋贵其他的本事没有,这种事做下来可是得心应手,关外要不是出了洛云侯,早就丢给女真人了,无非是想多要一些军功,故意行南辕北辙之劳,获益的人越多啊。”

同知也是笑呵呵的接着话,可是通判苗大人脸色一冷,沉声道。

“哼,知府大人,同知大人,按你们所言,你们当这十余万大军出征,跟儿戏一样,如今青黄不接,粮草不丰,京城京仓又失了火,此乃最是节省粮草的时候,何须如此浪费,就是户部的官员,定然不会答应。

节度使大人,下官猜测,朝廷应该是不能轻易动京营大军,所以才有了此种想法,集结中州府军南下镇压民乱,想来此手笔是兵部尚书赵阁老的建议,当然也是一个机会,京营必然也会插足,军功唾手可得!恐怕主帅就是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这”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