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 第344章 走鲜卑的路,让鲜卑无路可走!

第344章 走鲜卑的路,让鲜卑无路可走!

漠北。

赵云、文聘各率万人队追击鲜卑大人轲比能。

但是轲比能十分狡猾,并不与汉军接战,一路跑出关外,就是不回头。

赵云、文聘无奈,全军只带了三天干粮,要是追击过深,容易被轲比能诱杀,只到长城就没再追击。

不过,报告还是要写,赵云作为主将,在报告中询问下一步该怎么处理鲜卑。

建安三年(198)正月。

荆州南阳郡宛城。

金茂收到赵云的报告,召集智囊团询问解决办法。

鲜卑战力不高,人数也不多,跟乌桓差不多,死伤万余人,已经伤筋动骨,今年冬天大概率不敢犯边。

但金茂就是不想给鲜卑发育的机会,一定要扼杀在摇篮中!

北方跟南方不一样,山民虽说难以治理,至少流窜速度没有游牧民族那么快。

这些鲜卑、匈奴,今年在幽州,明年说不定就在西域活着凉州、并州,行踪难以捉摸,杀不绝。

历朝历代,游牧名族都是无解的问题,强如汉武帝,也只能封狼居胥,而无法彻底消除。

地盘大了,谋士们都忙,还在身边的就贾诩和荀彧,前者称老了,不想再到处跑,后者还在观察中。

荀攸都出去兖州坐镇,荀彧还因为先前的事,没法重新出山,只叹世道艰难。

不过,也没人敢不识趣地为难荀彧,谁不知道这位曾经是吴王殿下的白月光啊。

“文若,文和。”

金茂身上贵气越发浓厚,不自觉地就摆起谱来。

“此事,你们怎么看?”

贾诩双眼眯着,看似假寐,但坐姿端正,没有丝毫不敬。

荀彧并未认错,但也不会藏拙,尤其是这种国策之时,定会竭尽全力。

“吴王殿下。”

荀彧有礼有节地拜了拜,才说道:“我听说鲜卑各部大人并不是全都服从轲比能,像步度根就是其中之一,且此人部落规模不小。”

“哦?”金茂问道:“何意?”

荀彧继续说道:“殿下,鲜卑之地广袤无垠,部落林立,其中虽有轲比能势力渐强,号令诸多部落,但并非铁板一块。步度根作为鲜卑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其部落地处要害,若能为我所用,不仅可牵制轲比能,更能在未来北伐之时,成为我军之助力。”

“臣以为,当派遣使者,携带厚礼,秘密前往步度根处,陈说利害,许以重利,同时承诺若其真心归附,我大汉将助其巩固地位,抵御轲比能之侵扰。如此,既能削弱鲜卑内部团结,又能为我大汉在北方增添一股可靠的盟友。”

“言之有理。”金茂看向贾诩问道:“文和怎么看?”

贾诩闻言,缓缓睁开双目,眼中精光一闪而过,他轻抚胡须,接口道:“荀公所言极是,但此事还需谨慎行事。鲜卑人性格多变,步度根虽有心反抗轲比能,却也可能因利益而摇摆不定。因此,派遣的使者必须智勇双全,既能言善道,又能随机应变,确保殿下的意图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给步度根,并赢得其信任。”

“此外,”贾诩话锋一转,“我们还需考虑如何防范轲比能得知此事后可能采取的报复行动。毕竟,若他得知我大汉与步度根结盟,定会视为挑衅,或引发更大的冲突。因此,边防军备需加强,情报网络亦需更加紧密,确保能及时掌握鲜卑动向,做到有备无患。”

金茂听后,面露赞许之色,点头道:“文和、文若所言,皆乃金玉良言。然则,治标不治本。”

金茂再次看向贾诩问道:“文和可有更好的计策?”

这里的更好,并不是要两全其美,而是要贾诩发挥其毒士本色。

贾诩哪还不懂,抬眼看到金茂盯着自己,便拿眼斜了一眼荀彧。

金茂秒懂,警告道:“今日之议,只进得我三人之耳,而是传出去,定斩不赦!”

警告的人是谁,不必多说。

荀彧神色黯然,却不改其志。

贾诩这才说道:“主公,我有一计,可使鲜卑数十年内掀不起风浪。”

“快说!”金茂迫不及待。

贾诩抚须道:“此计名为助狼吞虎。”

“步度根部落弱与轲比能,那主公可助其壮大,压过轲比能,再吞并之!”

“如此一来,待步度根还未坐稳之际,再扶持另一稍弱的部落,再吞并步度根所部,长此以往,鲜卑将常年陷入混乱之中。”

金茂击掌道:“妙计!”

还不等金茂拍板,荀彧站起身反对道:“此计不妥,若轲比能真有才能,那步度根很可能会被说服,如此一来,岂不是白白壮大敌方实力,而更难处理吗?”

算了,肯定做不到。

草原上弱肉强食,就他这个身板,别说是压服了,说不定开口跪。

轲比能可不是什么大人物的后代,而是一个小部落出身,短短几年时间,就聚齐其几万人的大部落。

虽说这一切都跟袁绍、公孙瓒、刘虞、曹操等人脱不了干系,但是这些全都入了土,金茂也不好再挖出来鞭尸吧。

那太难看了。

随后,金茂看向贾诩,问道:“文和怎么看?”

贾诩对着金茂、荀彧纷纷行礼,才说道:“这就需要精明能干之人去做这件事了。”

“蠢笨的人当然会坏事,但是一位精明能干的谋士足以一当千,比一只万人骑兵还要强悍。”

贾诩抚须道:“遥想郭奉孝,一己之力搅得长安城不得安宁,十室九空,至今也未能恢复。”

金茂怪异地看了眼贾诩,这是你以前干的事啊,只是这个时空郭嘉做了而已。

见荀彧不再反对,金茂便问道:“文和心中可有人选?”

不过,贾诩却给出了个预料之外的人选。

“关西人士李儒,至今都想为感谢主公收留之恩,请他为使者最好不过。”

金茂不敢置信地问道:“哪个李儒?”

贾诩斩钉截铁地说道:“故太师董卓麾下尚书令李儒!”

金茂倒吸一口凉气,关西人都这么狠的吗?还是说贾诩这么狠?

金茂要是记得不错,李儒岁数也不小了,四十多,在这个时代算得上半截身子入了土。

然而,人是贾诩推荐的,金茂要是拒绝就得自个去找个人,无奈之下便说道:“传李儒。”

李儒就在宛城中,自从带着董卓家小来了荆州,他就一直在做董家顶梁柱的角色,也不知是为了还董卓的知遇之恩,还是他老婆的缘故。

然而,李儒并未入仕,又不屑经商讨口饭吃,便只能在造纸厂里干活,这几年时间,积蓄一分没有,反倒是人苍老了许多。

不久前,李儒意外撞见贾诩,其实也不算意外,贾诩三子在情报部门工作,要查一个人不要太简单,贾诩就是专门来看看这位曾经的同僚。

真要说起来,曾经贾诩也坑过李儒,也许是为了回报曾经的过错,也许两人的关系确实不错。

总之,贾诩找到李儒,两人明明差了十几岁,当面对峙,却感觉是同龄之人。

那一天,两人相拥失声痛哭。

然后,李儒就提到想要再次入仕的意念。

这几年时间,李儒也搞明白了金茂用人做事的一般规律,相比于董卓来说,金茂更讲规则,一旦制定好的事,大概率不会违反。

就算是违反的情况,也是事出有因,这叫法外容情。

于是,李儒萌生重新入仕的想法,作为曾经的尚书令,这点自信李儒还是有的,就算达不到曾经的高度,但做个郡守县令,还是手拿把掐的事。

而一旦坐上县令之位,待遇就会明显不一样,至少李儒养活董卓一家老小没问题,还能有余粮再养自己的小家,若是政绩出色,说不定还能开枝散叶,再创辉煌。

贾诩也是懂李儒的心思,别看他一直高喊“我要退休”,实际上是因为他三个儿子都得到重用,要是贾诩再得到重用,不说别的,就光猜忌就能害死他一家子。

更别说,同僚排挤了。

戏志才这么核心的人物,现在综合实力也没贾诩高,这个时候,再不退,那他就不叫贾诩。

因此,贾诩很懂进退之道,也非常理解李儒的心态,便将这件非常危险的事交给李儒去做。

除此之外,贾诩还有更深一层心思在里面。

李儒曾经是董卓的人,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鲜卑大人消息灵通,也会知道这一点。

到时候,李儒可以假借为董卓复仇的理由,捆绑步度根做事。

这样一来,轲比能再能说会道,长袖善舞都没用,步度根会跟轲比能斗到底。

不止是中原人对那个位置觊觎,游牧民族也是如此,只是秦汉以强而亡,这个时期的游牧民族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却被三国英才一巴掌扇死,实在憋屈。

但是,李儒也有自己的想法,贾诩的想法那是贾诩自己的计策,李儒并不觉得自己的事情需要别人插手。

当金茂见到李儒的时候,差点以为见到了工坊里的一位普通工人。

实际上也差不多,李儒在造纸厂干了两年活,可不就是普通工人嘛。

“李儒拜见吴王殿下。”一上来,李儒就三跪九叩行大礼。

金茂最讨厌繁文缛节,但又对这种识时务的人非常欣赏,他站起身,亲自来到堂下,扶起李儒。

“文优,当真是苦了你啊。”金茂假装自责道:“他日一别,却是数年之后,我当初就不该对你置之不理。”

“殿下言重了。”李儒行礼道:“一切都是儒之抉择,怎么能怪殿下呢?”

“哎呀,过去了,都过去了。”金茂挽着李儒的手道:“你放心,只要你帮我完成此事,多的不敢说,给你加爵士大夫,还是可以的。”

由于金茂治下,所有人的爵位都从头开始,因此,李儒这位曾经的侯爷现在只是位普通庶民。

“多谢殿下。”李儒不卑不亢道:“殿下小看在下了,儒有一策,可使鲜卑百年内不敢难顾!”

“哦?”金茂感兴趣道:“说来听听,若是当真有这般效果,事成之后,我破例封封你为列侯!”

李儒眼中闪着精光,别看列侯只是最低级的侯爵,比起他曾经的县侯差远了,但金茂麾下,到现在也仅有数人封侯,一下子就跃迁到顶流,不可谓不重视。

当然,随着时间流逝,侯爷只会越来越多,等李儒事成之后,列侯肯定没现在值钱,但那也是相对来说,有总比没有强。

“多谢殿下!”李儒真心感谢一番,而后才娓娓道来。

其实李儒的计策跟贾诩有异曲同工之妙,唯一不同点在于,李儒请金茂收容战败一方的民众,当牧民也好,做奴隶也罢,总之就是要废物利用。

如此一来,鲜卑有生力量就会大减,几年根本恢复不了。

这个时候,幽州突骑的作用就提现出来,有当地人带路,可以成部落地剿灭鲜卑人,使大汉边疆成为游牧民族的禁区。

不止如此,李儒还有一招绝户计。

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将游牧民族归化的过程,到时候天下一家亲,再也不分你我。

“妙啊!”金茂由衷称赞道:“文优如此大才,我都舍不得让你出使了,总感觉大材小用。”

李儒却很谦虚道:“这条计策并非完全由我所想,一半的功劳还得归功于您。”

“我?”金茂很是惊奇。

李儒点头道:“殿下可曾记得,您说要让天下所有部族都归化为汉民。”

“儒由此而得启发。”

“文优知我!”金茂紧紧握住李儒的手道:“待你归来时,我定要重用你!”

李儒再次拜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