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 第355章 军机处,美洲种子

第355章 军机处,美洲种子

随着建设局工作全民展开,一系列问题牵扯甚广,就连金茂也不能幸免。

只能说管理层人手不够,管不了几百万人做一件事。

金茂本就被每天处理不完的政务给烦得不行,现在又出现这么一遭子事情,更心烦了。

最无奈的是,金茂发现他的能力没办法再分心他顾,急需一位“丞相”的角色来辅佐。

纵观两千年封建王朝,丞相制度一直饱受诟病,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丞相权利太大了。

比如东西汉的丞相,权利大到甚至能够废立皇帝。

即便后世几个王朝有所变化,但只是变了丞相的称呼,而没有改变丞相的权利。

为此,金茂参照清朝的法子,建立军机处,找几个军机大臣帮忙处理政务。

军机处是临时机构,权利虽然跟丞相一样,但这个职位并不是在编制内,能不能任职全是金茂一句话的事。

这样一来,两全其美。

既保留了丞相的职权,又避免丞相坐大反过来威胁到自身。

军机大臣的人选有很多,养生的贾诩,闲置的荀彧,或者在任的各州大臣,戏志才、荀攸、周瑜等。

然而,当金茂还未实行这般制度,荀彧再一次找上门来。

“吴王殿下,您是要背弃祖宗吗?”

荀彧自从帮了刘协,整个人都变成守旧派,一直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强调循序渐进不可急躁。

有些话在理,金茂会听,有些话不同意,金茂也不不会当面拒绝。

现在的荀彧就像个炸药桶,自爆的同时,也要崩别人一身血。

“文若何出此言?”金茂难以理解道:“军机大臣只是临时处置,不在朝列,又有何不可?”

荀彧神色凝重,目光如炬,他缓缓踱步至殿心,声音中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坚决:“殿下,祖宗之法,历经数代先贤锤炼,方得今日之稳固。军机大臣之设,虽旨在应对时局之变,然其权力之广,几乎可左右朝局,若不设制衡,恐生祸乱。殿下欲速则不达,变革之事,当徐徐图之,以安民心,稳社稷。”

“再者,殿下可知,此等制度之变,必然触动朝中诸多势力之根本?一旦处理不当,非但无法达成殿下所愿之强国富民,反可能引发朝堂动荡,甚至危及殿下之地位。殿下英明神武,自当洞察秋毫,岂可为一时之便,而置万世基业于不顾?”

金茂闻言,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荀彧之言并非无的放矢,但眼下的局势,又让他不得不寻求突破。他站起身来,走到荀彧面前,语气诚恳:“文若言之有理,我亦非不知。然,国家危难之际,若仍拘泥于旧制,只怕错失良机,难挽颓势。孤意已决,军机大臣之制,势在必行,但孤会慎重考量,确保权力平衡,不使朝局失控。”

“至于祖宗之法,我亦非全然不顾。我欲在变革之中寻得传承与创新之平衡,让祖宗之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文若,你乃孤之肱骨之臣,我望你能助孤一臂之力,共谋国家未来。”

荀彧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深知金茂的抱负与决心,也理解国家当前的困境。

但是有些事,不是言语能够说通。

荀彧既然决定站在金茂的对立面,就不会反悔。他缓缓低下头,声音沉稳而坚定:“殿下,臣心中所忧,非为私欲,实为社稷安危。祖宗之法,历经数代先贤之智慧结晶,其精髓在于稳中求进,和谐共生。若仓促变革,恐伤及国本,引发不必要的动荡。臣虽不才,愿以微薄之力,引导殿下在变革之路上审慎前行,确保每一步都坚实而稳妥。”

“臣并非反对设立军机大臣之议,然此等重大决策,需广开才路,集思广益,更需考虑如何既能强化中央集权,又能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以致滋生**,危及皇权。殿下英明神武,当知平衡之道,在于制约与监督并存,方能长治久安。”

“至于臣之立场,非为个人荣辱,实乃出于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考量。臣愿与殿下共担风雨,但求在理念与实践间找到最佳契合点,既不负先皇遗训,亦不负殿下厚望。”

说罢,荀彧轻轻躬身,以示尊重,同时也表达了他不可动摇的立场。金茂望着这位忠诚而又固执的臣子,心中五味杂陈。他明白,荀彧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但国家前行的车轮已不可阻挡。他需要的是更多的智慧与力量,来驾驭这场变革,使之既不失速,亦不偏离正轨。

于是,金茂缓缓开口:“文若,你所言极是。我定当深思熟虑,确保每一步改革都稳健而有力。你我虽在细节上有所分歧,但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却是一致的。我期待与你及众卿家携手,共同开创我大汉新的辉煌篇章。”

“如今你闲赋在家,不如来做这军机大臣,也算是为了社稷贡献一份力量。”

荀彧毫不犹豫地拒绝道:“丞相大人抬爱,彧心领之。然则,臣自知性情沉稳有余而应变不足,军机之事瞬息万变,需有灵活机智之人方能胜任。臣更愿以笔为剑,辅佐丞相于幕后,规划长远之策,稳固国本,确保改革之舟虽有风浪,亦能破浪前行。再者,臣在家亦能广开才路,搜集民间智慧,为朝廷引荐贤能之士,此亦不失为对国家之贡献。”

金茂闻言,心下黯然:“文若高风亮节,实乃我大汉之幸。你既有此志,我岂能强人所难。便依你所言,你我内外相辅,共筑我大汉铁壁铜墙。你且安心,朝廷之门始终为你而开,待时机成熟,必有重任相托。”

荀彧离去后,金茂问政于贾诩,后者对于设立军机处的事情举双手赞成,并且主动要求成为其中一员。

两人前后态度的差距,让金茂心中稍稍有些触动,荀彧还年轻却死活不肯出仕,贾诩半截身子入土,仍然活跃在第一线。

真当所有人都是荀彧啊,那是吴王的白月光,怎么来都行。

试试就逝世!

真以为吴王脾气好啊。

于是,第一位军纪大臣贾诩出现,拖着老朽的身躯每日勤勤恳恳地帮忙处理政务,没有发生一丝错误。

金茂忍不住为贾诩点赞,但看到其浓厚的黑眼圈,金茂觉得还是再找个人来帮忙比较好。

正好上次建设局考核还有五人没有任命,金茂全都拉来给贾诩打下手,果然,大大减轻了贾诩的负担。

有趣的是,金茂特意嘱咐贾诩要多多留意司马懿这个人。

然而,贾诩是什么人?

此后多年,司马懿都没有露出一丝反意,也不知是贾诩威慑力强大,还是金茂防得好。一位军机大臣肯定不够,随着摊子越来越大,金茂精力有限,能够处理大事就不错了,零零碎碎的小事,不如丢给大臣们处理。

扬州、徐州都在他肩上担着,脱不开身。

一个东北军团就把虞翻给整得苦不堪言,能力有限。

荀攸还在建设豫州、兖州,任务也不轻。

周瑜更不用说了,益州及其周围势力,包括凉州治安全都归他管。

年纪轻轻,身体倒是不用愁,可经验、阅历都不如前辈们,周瑜只能拼了命地努力,更抽不开身。

算来算去,也就早期的顾雍、阚泽还能用一用,张昭、步骘也不错。

可河北四州也要人去治理,顾雍统筹,张昭、步骘辅佐,勉强够用。

剩下的阚泽更是大忙人,脚不沾地的那种,荆州太学建完,又要跑长安去建分校。

随着车道开始修建,大量人口涌入关西地区,长安再度繁华起来,人才缺口也就显得格外巨大,太学分校必须要建,还得趁早建。

这么一算,高端人才还是少了。

诸葛亮、徐庶这里人资历浅、经验少,最多跟司马懿一样打下手。

成熟的人才要么随着袁绍、曹操死光,要么还在成长期。

这天,贾诩的儿子贾穆因家事来找贾诩,正好被金茂撞见。

一番交谈,得知贾穆还在幕僚府养鱼,金茂二话不说,把人提到军机处,父子二人共事也算是一段佳话。

谁知,没两天就闹出了笑话。

贾诩来金茂处告状:“犬子处置不当,致使海外舰队闲置两日,请殿下责罚!”

贾诩所说的,乃是周泰手下人从美洲返回了,并带回土豆、番薯、番茄、玉米等一系列高产作物。

贾穆也不知是故意的还是本身比较愚钝,竟然让种子船在水上漂了两天,由于气候温暖,船上的种子都开始发芽。

尼玛,这是不种都不行了。

一番鸡飞狗跳,总算没有白费折腾远洋,发芽的种子顺利种下。

但贾诩罪责难逃,轻则罢免,重则要打五十军仗,伤筋动骨。

可金茂有怎么会打贾穆,笑着送走还差不多。

别看天下刚刚平定,谁知道得罪毒士贾诩后果会怎么样。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金茂宽慰道:“贾穆此次虽有小失,却也是无心之过,且看那发芽的种子,不正是预示着新生与希望吗?我军征战多年,为的不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长,百姓安居乐业吗?此番意外,或许正是上天对我们的一次考验,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份资源,细心呵护每一份希望。贾穆将军,你且将功补过,用心照料这些种子,待它们茁壮成长,便是你最大的功绩。”

金茂的话语中充满了鼓励与信任,让原本因过失而忐忑不安的贾穆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不仅是对这些种子的照料,更是对整个国家未来的承诺。

但贾穆瞥了眼贾诩,便断然拒绝道:“殿下,您的教诲我铭记于心,但此番过失,我责无旁贷。您的宽容让我感激涕零,然而,真正的勇士应勇于承担,而非依赖他人的宽恕来逃避责任。我愿主动请缨,前往边疆最艰苦之地,那里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困苦,正是我赎罪与建功立业的最佳场所。我将以实际行动,不仅让那片不毛之地重焕生机,更要让那里的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与温暖,让每一寸土地都见证我改过自新的决心。”

说罢,贾穆的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已预见到自己汗水洒落之处,终将开出希望之花。他的决定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金茂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可又说不上来。

“贾穆,你的勇气与担当,实为我辈楷模。边疆虽苦,却也最能磨砺人的意志,成就非凡之事。我代表朝廷,批准你的请求,并承诺将全力支持你的壮举。愿你在边疆之地,不仅能够弥补过往,更能开创一片新天地,让你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随着金茂的话语落下,贾穆如释重负。这一切全都是贾诩的意思。

所有人都会视贾家为眼中钉,各种使绊子。

贾诩深知不可多占的道理,明明大儿子最像他,也到了渴望功名利禄的年纪,但贾诩必须狠心压下去。

这是为了贾家好,也是为了贾穆好。

毕竟,贾诩死后,爵位肯定就留给了贾穆,完全不用担心会边缘化,只不过,贾诩就要努力了。

可这点事,跟灭族之危相比,差太远了。

贾诩宁愿稳一点,也不要出尽风头。

贾穆的事,金茂并没有放在心上,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新种子繁殖需要时间,推广更需要时间。为此,金茂使用催生种子的办法,在南方选地后,一年种两茬。

这么一来,明年就能大面积种植,后年就能推广到全国,只需三年时间,大汉百姓短时间内就不用为挨饿而发愁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