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 第359章 西部大开发,君臣

第359章 西部大开发,君臣

洛阳的刘协正在努力,金茂这边也没闲着。

从长安到陇西的第一条石板路建成,加上第一批木牛流马完工,金茂亲临长安,为此事庆贺。

鲁肃、诸葛亮、庞统等人陪同视察。

现场还有大司农属吏汇报红薯、土豆、玉米等美洲作物种植情况。

由于十三州中的十州都有各自的农业系统,金茂并不打算插手,便将美洲产物先在地广人稀的西北地区进行试种。

效果显而易见,比传统水稻、粟米、小麦种子的产量高得多,虽说没有达到后世亩产,但也是极为惊人。

土豆产量最高,亩产高达四千斤(1吨),东汉时期一亩地为470平米左右。

红薯和玉米稍次之,有1千斤(250KG)左右。

目前,金茂培育的最优秀水稻种子亩产才5到7石(150-210kg),这都能养活四千多万人口。

要是普及这些种子,大汉人口还能翻好几倍。

更难能可贵的是,土豆、红薯、玉米等种子环境适应能力极强,且耐干旱,不需要像水稻一样精耕细作,人力、物力完全不在同一档次。

唯一的缺点,就是不顶饿。

即便如此,见惯金茂神奇之处的鲁肃等人,仍然惊为天人。

贾诩要是知道,一定嗤之以鼻,金茂身上发生再神奇的事,也不足为怪,一群没见过世面的小年轻。

这样一来,很多难题迎刃而解。

庞统率先向金茂贺喜道:“殿下,有如此神种相助,打通西域指日可待!”

金茂闻言,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他轻轻摇了摇头,道:“庞士元言之有理,但吾等之志,岂止西域?这些作物,不仅是解决粮食短缺的钥匙,更是开启民富国强之门的金钥匙。它们将让我们的子民免受饥饿之苦,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吾欲借此良机,不仅在西域推广种植,更要遍植中原,乃至更远的南方与北方。同时,我们需改良耕作技术,提高产量,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此外,还需建立仓储制度,确保丰收之年有余粮,以备不时之需。”

“再者,这些作物耐干旱的特性,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更多原本不适宜农耕的土地上进行尝试,比如荒漠边缘、山地丘陵,甚至是盐碱地。这不仅能扩大耕地面积,还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至于不顶饿的问题,我们可以探索多种食用方式,如加工成面粉、薯干等,增加其饱腹感。同时,鼓励百姓种植多样化作物,形成合理的膳食结构,确保营养均衡。”

“庞士元,你且着手准备,制定详细的推广计划,并协调各地官员,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同时,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人才,为国家的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这样的要求,按理来说有些过分,但在场之人无不知道,金茂就是这样有谁用谁的性格,从不拘泥于形式。

庞统尚年轻,巴不得肩上担子更重些,立马拜谢道:“喏。”

一旁的诸葛亮看得眼热,别看他如今担负着部分后勤工作,但作为一名工作狂,诸葛亮巴不得把满宠手里的活,全抢过来。

“殿下!”诸葛亮上前一步,进言道:“如今粮草丰足,何不进一步,同时修建车道与石路?”

金茂摇头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可急躁。”

诸葛亮再拜道:“非也,殿下请听我一言。”

说罢,诸葛亮从袖子中取出一册厚厚的纸书。

金茂疑惑地从侍卫手中接过来,打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文字。

“这是何物?”

诸葛亮回答:“此乃我演算此策是否可行之法。”

金茂认真看了两眼,看不懂,便随手递给鲁肃,道:“子敬看看吧。”

鲁肃恭敬地接过,认真核算起来,算术这方面,鲁肃经过多年锻炼,也算得上当世顶尖,自然看得明白。

金茂看向诸葛亮,说道:“说说你计划吧。”

诸葛亮大喜,开始逐步解释每一阶段的建造工程应该如何展开。

他详细描绘了每一个细节,从选址的考究到材料的甄选,再到工匠的调配与培训,每一个步骤都透露出他对全局的精准把控与深思熟虑。

金茂听得津津有味,即使不看那账本也能听得明白。

“这么说,你认为凉州、并州、司隶地区所产粮草就足够同时开两线工程?”

“正是!”诸葛亮肯定道:“凉州地处西北,土地肥沃,适宜农耕,加之近年来雨水丰沛,粮食产量连年攀升,足以作为我们工程初期的主要粮草供应地。并州虽地广人稀,但畜牧业发达,马匹牛羊众多,不仅能为工程提供丰富的肉食补给,其皮毛、筋骨亦可加工成建设所需之材料,减少对其他资源的依赖。至于司隶,作为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商业繁荣,能迅速汇聚四方物资,确保工程所需之各种奇珍异材及时到位。此外,我已命人详细调查各地民力,合理调配劳力,确保在不影响民生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利用人力资源。”

“你的考虑果然周全。”金茂点头赞许,眼中闪烁着对诸葛亮能力的认可,“但工程浩大,耗时日久,若遇天灾**,又该如何应对?”

诸葛亮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回答:“我已制定了多套应急预案。首先,加强气象观测,提前预防自然灾害;其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再者,强化工程管理,确保各项工程之间有足够的缓冲期和替代方案,一旦某处受阻,能迅速调整计划,保证整体进度不受影响。同时,我还将派遣特使前往各地,安抚民心,确保民众对工程的支持与配合,形成上下一心、共克时艰的良好局面。”

金茂听后,心中大石落地,一副就该如此的表情看着诸葛亮,“有你主持大局,我甚是放心。那么,就按照你的计划,即刻着手准备,务求早日建成,造福百姓。”

诸葛亮躬身行礼,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定不负主公所托,誓将此项工程打造成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

金茂点头,看下鲁肃,后者严肃地抬起头说道:“殿下,此册粗看没什么问题,但臣亦不敢保证。”

“世上哪有万全之策?”金茂随即问道:“满宠何在?”

“臣在!”满宠随即从人群中出列下拜。“即日起,你便听从诸葛孔明调遣,一应事项,不得有误。”

满宠一丝不苟地应道:“喏!”

“诸葛孔明听令!”

“臣在!”

“即日起,凉州、并州、三辅地区诸农事由你管辖,莫要让我失望。”

诸葛亮激动道:“臣领命!定当竭尽所能,不负殿下厚望。凉州、并州、三辅之地,乃国家根本,臣将亲自督察农耕,兴修水利,确保粮草充足,为前线将士提供坚实后盾。同时,也将致力于民生改善,减轻百姓负担,促进地方繁荣,使百姓安居乐业,以固国本。”

金茂满意地点点头,目光中透露出对诸葛亮的信任与期待:“孔明之才,我向来深知。此番重任交予你手,我甚是放心。望你能够不负众望,不仅解决眼前之困,更要为长远之计铺路。”

诸葛亮再次躬身行礼,言辞恳切:“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愿以绵薄之力,助殿下成就千秋伟业。”

言罢,他转身望向满宠,两人目光交汇,无需多言,便已明了彼此间将携手共进的决心。满宠虽为武将,但深知粮草军需之重,亦对诸葛亮的安排表示全力支持。

随后,金茂环视四周,见群臣皆面露肃穆之色,便继续说道:“诸位爱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今日之决策,关乎社稷安危,望诸卿能各尽其职,共克时艰。待他日功成,我必论功行赏,不负诸卿之辛劳。”

群臣闻言,纷纷跪拜,齐声道:“臣等定当竭尽所能,辅佐殿下,共创盛世!”

西部大开发的事情告一段落,金茂简单视察了一番建设局的工作,就满意地离开了。

要是卧龙凤雏再加几位顶级人才还搞不定这么点事,不如拿块豆腐撞死。

接下来,金茂要考虑接受禅让事宜。

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简单,礼仪、流程只是一方面,还有很多人的情绪也要考虑在内。

比如说,荀彧。

这一次,金茂决定跟荀彧开诚布公地谈一次,相信以荀彧的智商不会再犯这么低级错误。

荆州宛城。

荀彧并不知晓金茂召见他的原因,但是能猜到,因此一路上还在天人交战。

“草民荀彧拜见吴王殿下。”

吴王府偏殿,金茂凝望着荀彧,那双深邃的眼眸中既有审视也有几分不易察觉的关切。室内烛火摇曳,为这沉重的对话平添了几分柔和,却也难以驱散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氛。

“荀卿不必多礼,你我之间,早已超越了君臣之礼,更多的是相知相惜之情。”金茂的声音温和而坚定,试图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今日召你前来,实乃有要事相商,亦有一心结需解。”

荀彧闻言,缓缓抬头,目光与金茂交汇,那双眼中既有坚持也有困惑。“殿下所言极是,荀某自知愚钝,但心中所惑,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哦?荀卿但说无妨。”金茂示意荀彧坐下,自己亦随之落座,姿态显得极为诚恳。

荀彧沉吟片刻,终是开口:“殿下志在天下,胸怀宽广,荀某本不应有所质疑。然,关乎血脉与姓氏,乃是家族之根本,亦是我个人之坚持。非是荀某不愿辅佐殿下,实则是……”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与挣扎。

金茂闻言,轻轻叹了口气,“姓金还是姓刘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本是乌伤郡王之后,乃汉室宗亲,封个王又怎么了?”

荀彧反问道:“刘玄德也是汉室宗亲,他也能封王吗?”

其实,荀彧说的就是金茂祖上距今已经有两百多年,比刘备的血缘还要久远,这样的汉室宗亲全国有百万之众!

金茂无奈,叹息道:“前段时间,皇帝刘伯和(刘协表字)请求我登基为帝,难道文若当真要固执至此?”

荀彧呆立当场,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出。他缓缓转过身,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仿佛试图从那狭小的天光中寻找答案。室内一时静谧,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与这沉重的话题格格不入。

“陛下定出于无奈!”荀彧死死盯着金茂说道:“其中必有隐情!”

金茂摇头失笑道:“文若啊文若。没想到咱们君臣竟然要猜忌到这般地步?”

“也罢,既然你不相信,我也不再束缚于你,若是想要知道真相,你亲自去问皇帝吧!”

荀彧这才明白,金茂并没有说谎,想起这几年自己的所作所为,他满脸羞愧。

“主公,我有罪!”荀彧俯身下拜,道:“请主公治我大不敬之罪!”

金茂摇头,转过身,失望道:“文若,你我之间,何须如此。你之忠诚,我向来知晓,只是人心复杂,世事难料,你我皆不过是棋局中的一子罢了。你今日之疑,实则是出于对我、对这天下的关切,我岂能怪你?但记住,真正的信任,并非不疑,而是即便心存疑惑,亦能选择理解与支持,共同面对风雨。”

他缓缓踱步至窗前,望着窗外风起云涌的天空,继续说道:“这天下,看似平和,实则暗流涌动。我所作所为,皆是为了大局考虑,为了这万民安宁。你若能理解这份苦心,便是我最大的慰藉。至于你心中所惑,待时机成熟,我自会向你说明一切。”

荀彧闻言,心中五味杂陈,既有释然也有感激。他深知自己的猜忌无端,却也因此更加敬佩金茂的胸襟与担当。他站起身,目光坚定:“主公放心,彧必当尽心竭力,辅佐主公成就大业,无论前路多么艰难险阻,彧都将与主公并肩作战,至死不渝!”

金茂转过身,眼中难言情绪,冷静地说道:“不必了!文若日后便著书立作,当个教书匠吧!”

心结已解,荀彧也用不到了,此生不会再录用。

这天下人才辈出,少了个荀彧还转不动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