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 第367章 我还没准备好,你们就要黄袍加身?

第367章 我还没准备好,你们就要黄袍加身?

刘协想要退位的消息根本瞒不住。

原本只是高层小范围传播,不知怎么地,中下层也知道了这件事,甚至连下面的百姓都少有议论。

金茂回到宛城时,就无意中听到童谣,言称要变天了。

可想而知,这件事已经闹到人尽皆知的地步。

其中有没有人在做推手,显而易见。

这件事影响极大,群臣早就盼着这一天到来,只是有几个意外因素需要人处理。

荆州宛城,荀家新建宅邸。

作为荀氏家主,荀彧不想要这种赏赐,于是,金茂就将这种宅邸赐给荀攸,所以也可称作荀攸的家。

这天。

荀攸秘密返回宛城,不止是他一人,戏志才、周瑜、顾雍、虞翻等各方首脑全都约好似的回到宛城。他们要为金茂登基开始做准备。

首先第一项,就是要说服荀彧这位带头的黑子。

就算荀彧没了官职,一心著书立作,但字里行间还是在表达对金茂僭越的不满。

在这个紧要关头,大家不希望有这么个意外因素存在。

万一登基那天,荀彧来个血溅三尺,恐怕他们这群聪明人全都要遭受千年耻笑。

肩负着沉重的使命,荀攸神色沉重。按照辈分,荀彧是他叔;按照地位,荀攸比荀彧高了不知多少倍;但是再一次面对荀彧,荀攸仿佛回到曾经两人辩经的场面。

该面对的还是得面对,荀攸见到荀彧后,互相礼毕,才开口道:“叔父,大事将近,还望您能网开一面。”

荀彧怅然若失地跌坐在地,两行清泪滚落,哭泣道:“大汉终究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吗?”

荀攸叹息道:“主公并无此意,但群臣皆有此意。”

荀彧早就猜到是这样,但亲耳听到跟猜到是两码事,他本以为金茂就算要登基也得等个十年八年再说吧。

到那时候,天下安泰,后继有人,再寻机登基,总比现在的时候要好太多。

荀攸见状,心中五味杂陈,他缓缓蹲下身,与荀彧平视,语气中满是无奈与恳切:“叔父,您深知时局艰难,主公亦是迫不得已。天下纷争已久,百姓渴望安定,而主公以仁德著称,若能一统天下,未尝不能开创一个新的盛世。只是这过程,必然伴随着牺牲与抉择。”

“可牺牲的,为何偏偏是大汉的基业?”荀彧的声音颤抖,眼中满是不甘与悲痛,“我荀彧一生,誓死效忠汉室,如今却要亲眼见证它的覆灭,这叫我如何自处?”

荀攸轻抚荀彧的背,试图给予一丝安慰:“叔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非一人之力所能阻挡。主公虽有意取而代之,但亦承诺会继承汉室遗志,以仁政治国,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或许,这未尝不是一种延续,一种在乱世中寻得的新的希望。”

荀彧闻言,沉默良久,他闭上眼睛,似乎在内心深处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最终,他缓缓睁开眼,眼中已是一片决绝:“罢了,我荀彧虽不能亲眼见证大汉的复兴,但若能以此换来天下的太平,我亦无憾。只是,公达,你需记住,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荀家子孙,当以忠孝为本,不可忘本。”

荀攸闻言,眼眶微红,重重点头:“叔父放心,公达定当铭记在心,不负家族期望。”

两人相视无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与悲壮。荀彧站起身,整理衣襟,仿佛做出了某种决定,他望向远方,声音坚定而有力地问道:“何日登基?”

荀攸楞了片刻,没想到话题转移地这么快,回答道:“尚未可知,此事主公并未答应。”

荀彧轻轻叹了口气,目光中既有释然也有忧虑,缓缓道:“公达,你我心知肚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主公雄才大略,非池中之物,登基称帝,不过是顺应天命,早晚之事。我所忧者,非是权位更迭,而是这过程中,能否保我汉室遗风,不让忠孝仁义之道泯灭于乱世尘埃。”

他转过身,目光深邃地望向荀攸,继续说道:“你我身为荀家之后,不仅要辅佐明君,更要以身作则,传承家族之训。未来之路,或许荆棘密布,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光,便能照亮前行的道路。你需更加谨慎行事,既要辅佐主公成就霸业,又要时刻提醒,勿忘初心,勿失本心。”

荀攸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叔父的良苦用心,也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郑重其事地答道:“叔父教诲,公达铭记于心。无论前路如何坎坷,我必以家族荣耀为己任,不负叔父与先祖之望。至于主公登基之事,我会密切关注,适时进言,力求在变革之中,守护住我们心中的那份坚持与信仰。”

“只是…”荀攸欲言又止。

荀彧多聪明的一个人,立马意识到接下来的话肯定对自己不利,但既然答应下来,就没什么好犹豫的。

“说吧。”荀彧深吸一口气道:“群臣有何事要求于我?”

荀攸微微颔首,目光中闪过一丝忧虑,缓缓道:“近来朝中风云变幻,主公登基在即,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暗流涌动。一些老臣,尤其是那些自诩为汉室忠臣的,对主公之意颇有微词,他们私下议论,担忧主公登基后,会行苛政,背离先帝遗愿,更有甚者,密谋联络外戚与边疆将领,意图阻挠此事。他们知你荀文若素来以忠贞著称,又深得主公信任,故而纷纷将希望寄托于你,希望你能在关键时刻,出面劝谏主公,以保汉室正统,维持朝纲稳定。”

荀彧闻言,眉头紧锁,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自己身为汉臣,对汉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同样,他也明白主公的雄才大略与一统天下的决心。两者之间的天平,在他心中摇摆不定。

“叔父,”荀攸见状,轻声唤道,“你需知,主公非池中之物,他志在四海,登基不过是顺应天命人心之举。我等作为臣子,当以大局为重,辅佐主公成就一番伟业,方不负此生所学。至于那些老臣的忧虑,可徐徐图之,以理服人,让他们看到主公并非暴虐无道之人,而是能够带领天下走向太平的明君。”荀彧沉思片刻,缓缓点头,眼中闪过一抹坚定:“公达言之有理,我荀彧虽为汉臣,但更知忠君爱国之道在于辅佐明主,安定天下。我会妥善处理此事,既不负主公之托,亦不违心中道义。你且放心,我自有分寸。”

说罢,荀彧站起身,望向窗外苍茫的天空,心中已有了计较。他知道,接下来的路,将会更加艰难,但他已准备好,以智慧和勇气,去迎接每一个挑战,守护他所珍视的一切。

荀攸叹息道:“还不够。”

“嗯?”荀彧睁大双眼,怒喝道:“何意?还要让我自戕谢罪吗?”

荀攸连忙摆手,神色凝重道:“叔父误会了,我并非此意。我是说,仅凭你我之力,虽能尽心辅佐,但乱世之中,局势瞬息万变,单凭智谋与忠诚,恐难以完全稳固大局。主公虽英明,却也需我等广开才路,汇聚天下英豪,方能共谋大业,真正实现安定天下的宏愿。”

“再者,兄长需得更为谨慎,言行举止皆需考量其影响。如今朝中暗流涌动,外有诸侯虎视眈眈,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我们不仅要为主公出谋划策,更要为他挡去那些不必要的风雨,让他能更专注于天下大计。”

荀彧闻言,眉头微蹙,沉思片刻后,缓缓点头:“你所言极是,是我疏忽了。确实,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撼动这乱世根基。我们应当广开才路,不拘一格,让有识之士皆能为我所用。同时,我也需更加谨慎,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健,不给敌人可乘之机。”

“至于朝中之事,我会暗中观察,寻找那些可能威胁到主公地位的隐患,并设法一一化解。此外,我也会加强与其他重臣的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共同为主公营造一个更加稳固的后方。”

荀攸见荀彧已有计较,心中稍安,皱眉道:“叔父既有此决心,我自然全力支持。我们兄弟二人,定能携手共进,为主公,为汉室,贡献我们的力量。”

荀彧看得出荀攸的为难之处,有些过重的话,荀攸都没有说出口。

但是荀攸不说出口,不代表他荀彧就不用表态了。

“唉。”荀彧叹息道:“我深知公达的苦衷。”

“他们不就是担心我闹事吗?”

荀彧嗓门大了起来,吼道:“我发誓还不行吗?”

“公达,你我皆知,这世道纷扰,人心难测。他们或有疑虑,亦是情理之中。但你我身为荀家子弟,更是主公麾下重臣,肩上承载的不仅是家族荣耀,更是复兴汉室、安定天下的重任。我荀彧,愿以家族之名,以性命为誓,绝不会因一己之私而乱了大局,更不会让个人情感蒙蔽了理智,做出任何有损主公、有害社稷之事。”

荀攸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他上前一步,轻轻拍了拍荀彧的肩,语气坚定而温暖:“叔父之言,如春风化雨,解我心中千千结。我荀攸,虽不及叔父之智谋深远,却也愿誓死追随主公,与叔父并肩作战,无论前路多么艰难险阻,都绝不退缩。我们的目标,是共同为这乱世带来一丝清明,为百姓谋求一份安宁。”

两人相视一笑,那份默契与信任,在无言中得到了最深刻的升华。窗外,夜色已深,但屋内却因这份坚定的信念而显得格外明亮。荀彧与荀攸深知,接下来的路将布满荆棘,但只要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达不到的远方。

荀彧的事情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控制舆论,不要让舆论风向变得不利。

军纪大臣贾诩,携手三个儿子,亲自操刀舆论导向。

贾诩,这位以智计著称的军纪大臣,深知舆论的力量足以撼动山河,亦可稳固人心。他坐在案前,烛火摇曳,映照着他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之虚实。贾诩轻轻捋了捋胡须,对身旁的三子吩咐道:“舆论如水,既可载舟,亦可覆舟。我们要做的,便是引导这股力量,让它成为我们手中的利剑,而非伤人的暗箭。”

他逐一布置任务,长子贾穆负责搜集民间舆情,务必做到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确保不漏过任何一丝风吹草动;次子贾玑则精通文墨,被委以撰写正面宣传文章的重任,力求文字间既有力量又不失温情,能够深入人心;幼子贾访从怡春院退居幕后,却跟情报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负责暗中监视那些意图制造谣言的势力,一旦发现,即刻处理,绝不姑息。

与此同时,贾诩还下令军中加强纪律,严禁将士参与任何形式的非议或散布不实言论,确保军队内部铁板一块,成为舆论战场上最坚实的后盾。他深知,只有军队上下一心,才能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不可动摇的威信,为接下来的行动赢得更广泛的支持与信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诩的精心布局开始显现成效。民间舆论逐渐趋于平稳,那些试图煽风点火的言论被一一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对时局的正面解读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百姓们开始相信,在他们的领袖与智者的带领下,这片乱世终将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宁。

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劝进。

群臣很有默契地聚在一起开了个小会,以戏志才为首,贾诩为副,荀攸、周瑜、顾雍等大臣为辅。计划周密,准备选择良辰吉日,一同上书劝进。

目的只有一个,希望金茂接受刘协的禅让,正式登基称帝。

至于金茂是否改姓一事,并不重要。

史书上会详细记载金茂的来历,后世人只会将这个朝代称为“三兴炎汉”。

而金茂也会成为像汉光武帝刘秀一样的开国之君。

不!比刘秀要更优秀!

金茂今年才三十八岁,以目前的医疗水平和他身体状况,再活个三十年不成问题。

三十年后,大汉会变成什么样子,群臣不敢想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