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 第368章 群臣劝进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第368章 群臣劝进

作者:圣代新君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30 20:30:25

第368章 群臣劝进

建安十三年(208)春,群臣一齐上奏,请吴王登基为帝。

皇帝刘协顺势下诏,请吴王举行禅让仪式。

荆州宛城,吴王府。

“反了!”

“全都反了!”

金茂摔掉一本又一本奏章,再次拿起署名建设局的奏章,看了两页又有摔本的冲动。

踏马的,小卡拉米也敢造次?

然而,不等金茂作何感想,贾诩率领军机处群臣拜谒,请金茂登基为帝。

金茂的脸色在烛光下阴晴不定,他深知这不仅仅是群臣的意愿,更是时代洪流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他缓缓站起身,目光穿过重重帷幕,仿佛穿透了这府邸的高墙,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与未知的未来。

“诸公,你们可知,这一步踏出,便是万劫不复?”金茂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重锤般敲击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他环视四周,只见群臣或神色坚定,或眼含期待,无一不是对他寄予厚望。

“大王,天命所归,民心所向。汉室衰微,已无力再兴,大王德才兼备,正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不二人选。”贾诩上前一步,躬身行礼,言辞恳切。

金茂沉默片刻,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自己一旦接受这皇位,便意味着要承担起前所未有的责任与压力,同时也将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与质疑。

“此事我尚未准备好,暂且搁置吧。”

“大王,天下之事,非待万事俱备而后行。昔日高祖起于微末,凭一腔热血与智勇,终成大业。今大王手握重兵,民心归附,正是顺天应人之举。况且,时不我待,汉室衰颓,群雄并起,若大王迟疑不决,恐错失良机,届时悔之晚矣。”贾诩言辞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他深知,对于金茂这样的英主,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方能激发其雄心壮志。

金茂闻言,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似乎在衡量着这沉重决定的分量。大殿之内,空气凝固,众臣皆屏息以待,生怕一丝声响打破这决定命运的寂静。

“贾公所言极是,但我亦知,帝王之路,荆棘满布,非有坚定信念与非凡智慧不可行。朕需时间,深思熟虑,如何安内攘外,如何兴复汉室,而又非重蹈覆辙,使百姓再陷战乱之苦。”金茂的声音虽轻,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贾诩见状,心中稍安,知还在犹豫,但并不是没有称帝之心。“大王英明,臣愿倾尽所能,辅佐大王,共谋大业。待时机成熟,万民共仰,大王登基,自是水到渠成。”

“既然你都这么说了,那就定个期限吧。”金茂退而求次,尽量拖延时间,“等到东北建城,西北通路,我登基便是。”

贾诩劝道:“大王,天下大势,瞬息万变,时机非人力所能全然预测。然则,大王之志,犹如星辰指引,虽远必达。臣虽年迈,但心向光明,愿以余生之力,为大王铺就一条康庄大道。至于期限,不过是大王心中之尺,用以衡量民心向背、国力兴衰。大王何不以此为契机,广开才路,勤政爱民,待四海归一,百姓安居乐业之时,登基大典,自然顺应天意,人心所向。”

金茂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深知贾诩不仅智计过人,更有一颗忠君爱国之心。“贾公所言极是,本王当以天下苍生为重,不急于一时。从今往后,本王将更加勤勉,力求国泰民安,待时机真正成熟,再议登基之事。”

言罢,金茂转身望向窗外,只见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本王誓要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让后世子孙铭记,今日之努力,皆是为了那永恒的辉煌!”

贾诩见状,躬身行礼,心中暗自着急,却也知道这件事不能再讨论下去,不然,他可就要被主公厌恶了。

“臣告退。”

荆州宛城,贾府。

贾诩深知荀彧心中的不满,笑着说道:“文若兄,勿要动怒,此事虽非你本意所愿,但你我皆身处乱世洪流,肩上之责,重于泰山。主公雄心壮志,欲开万世之基业,你我作为谋士,若能助其一臂之力,成就一番青史留名之伟业,岂不快哉?”

荀彧闻言,轻叹一声,眉宇间愁云稍散,却仍难掩忧虑:“话虽如此,但天下未定,战事频仍,百姓流离失所,若此时忙于登基大典,恐非明智之举。吾等当先思安民之策,而后方可图大事。”

贾诩点头赞同,眼中闪过一抹深思:“荀公言之有理,然主公之心,亦非全然不顾百姓。他欲以此盛世之名,激励将士,安定民心,同时亦是在向天下宣告,我朝将秉持仁政,以民为本。只是,这其中分寸,确需我等细心拿捏。”

荀彧沉吟片刻,缓缓道:“既然如此,我便不再多言。但请转告主公,登基之事,可从简而行,切勿劳民伤财。至于安民之策,我已有初步构想,愿与文和共商,力求早日实施,以解百姓之苦。”

见荀彧不上道,贾诩无奈,只能实话实说道:“荀公当知主公脾性,若是无人能劝服,而让群臣逼宫,此事必将逆反。”

荀彧闻言,眉头微蹙,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他轻叹一口气,道:“贾公所言极是,主公虽英明神武,但性情中确有固执之处。不过,我朝初立,百废待兴,若因登基大典过于铺张而引发民怨,实属不智。我等身为臣子,当以国家社稷为重,不可让私欲蒙蔽了双眼。”

“这样吧,”荀彧沉吟片刻,提议道,“我亲自修书一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安民之重与节俭之道并陈于前,望能触动主公之心。同时,我也将我的安民之策详细列出,附上实施步骤与预期效果,供主公参详。此外,可请朝中德高望重之老臣联名上疏,共同规劝,或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贾诩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点头道:“荀公此计甚妙,既顾及了主公颜面,又切实可行。我即刻着手准备,联络朝中同僚,共襄此举。同时,我也将暗中留意朝中动向,以防有不轨之徒趁机作乱。”

半个月后。

当金茂看着荀彧为首的一波老学究也联名上书,请求登基时,脸色那叫一个难看。

“荀文若他很闲吗?”“我是不是给他脸了?”

金茂的怒火在胸膛中翻腾,却不得不强行按捺,他深知此刻的愤怒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的理智与判断力。他闭目沉思,片刻后,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自语道:“荀彧啊荀彧,你以为这样就能逼我就范吗?我金茂岂是那么容易被看穿的?”

他召来亲信,低语吩咐道:“既然他们来软的,那我们就来个以退为进。传令下去,我身体不适,需闭关静养数日,所有朝务暂由军纪大臣贾诩为主持。同时,放出风声,就说我对登基之事深感忧虑,恐难当大任,愿广开言路,听取天下士民的意见。”

此言一出,朝堂内外顿时议论纷纷。有人赞其谦逊,也有人暗指其是欲擒故纵,更有不少百姓和士人开始自发组织起来,讨论起国家未来与君主德行,一时之间,舆论风向变得复杂难测。

而在这背后,金茂秘密召见了几位心腹将领,眼神中闪烁着决绝:“我们不仅要稳固内政,更要加强边防,以防外敌趁虚而入。同时,我要你们秘密调查朝中那些蠢蠢欲动之人,无论是谁,敢在这关键时刻兴风作浪,一律严惩不贷!”

随着金茂的部署逐渐展开,朝堂内外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实则暗流涌动。荀彧等人虽未料到金茂会有此一手,却也并未慌张,他们知道,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而在这场关于权力与责任、忠诚与野心的博弈中,谁能笑到最后,还远未可知。

而贾诩却差点乐开了花。

所谓天下民意,不就是让各地封疆大吏送上万民请愿书嘛,正合了群臣的意。

“荀文若不愧是王佐之才。”贾诩称赞道:“倒是省了一波大冲突。”

又过了一个月,大汉十三州有十州送来万民请愿书,请吴王登基称帝。

没动静的三州分别是凉、并、荆三州,荆州不用多说,贾诩可不敢在金茂眼皮子底下搞小动作,凉、并多年战乱,就算如今天下一同,也还十分混乱,万民书有些扯淡。

然而,这并未能阻止吴王内心的波澜与筹谋。他深知,称帝之路,非但关乎名分,更在于实权的稳固与天下的真正一统。于是,吴王秘密召见了贾诩与几位心腹重臣,于密室之中商讨大计。

“万民请愿,虽是群臣之意,亦是民心所向,但孤心知肚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金茂沉声道,目光如炬,穿透了重重宫墙,望向那未知的远方。

贾诩闻言,微微一笑,拱手道:“大王英明。凉、并二州虽乱,却也是我大汉复兴之关键。若能将此二州彻底平定,不仅可解后顾之忧,更能彰显大王之威,使天下归心。”

“正是此理。”金茂点头赞同,“我意先修建好城池和车道,再称帝也不迟。”

没想到,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贾诩深知主公秉性,这么不情愿登基称帝,就是因为懒。

“殿下可知,登基有三大好处。”

果然,金茂感兴趣地问道:“哪三大好处?”

贾诩将心中所思全盘托出:“第一,殿下可多设几位军机大臣辅政,朝内外大小事皆可有所指望。”

第一击,就打中金茂软肋,他急忙问道:“第二,第三呢?”

贾诩微微一笑,继续道:“第二,登基之后,殿下便能名正言顺地征召天下英才,无论士农工商,皆可为我所用,共谋天下大事,使我大业更加稳固,人才济济,何愁不兴?”

金茂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显然对这一点颇为心动。他沉吟片刻,又问:“那第三呢?”

贾诩神色更为郑重:“第三,殿下登基为帝,便是顺应天命,得民心所向。百姓皆望明君以安天下,殿下仁德之名远播,若登基称帝,则能更加凝聚民心,使万民归心,四海之内皆颂陛下圣明。如此,则天下可定,万世基业可期。”

金茂听后,陷入了深思。他并非不知登基的种种好处,只是性格使然,对繁琐的朝政事务有些抵触。但贾诩的话句句在理,尤其是提到能够广开才路,凝聚民心,这让他不禁心动。

“文和所言极是,我确该为大局着想。”金茂终于开口,语气中既有决心也有无奈,“只是这登基之事,还需妥善筹备,不可操之过急。”

“殿下英明。”贾诩躬身行礼,“臣愿为殿下分忧,全力协助筹备登基大典及后续事宜,确保一切顺利进行。”

金茂点头,但还有疑虑:“群臣又是何意?”

贾诩大喜,终于到了这一步,但作为官场老狐狸,怎么能喜怒露于表。

假装犹豫片刻,贾诩按耐住心中喜悦,正色道:“群臣盼这一日久矣!”

“殿下威名远播,仁德兼备,自是先皇遗训中的不二人选。臣私下里已与几位重臣商议过,他们皆对殿下寄予厚望,愿全力辅佐,共谋国是。只是,人心虽齐,但朝中亦不乏持观望态度者,恐有微词。殿下需展现非凡气度与智慧,既要安抚人心,又要彰显新朝气象,方能真正赢得所有人的信服。”

“此言甚合我意。”金茂沉吟片刻,目光如炬,“我意,登基大典不仅要庄重盛大,更要体现出我们新朝的开明与包容。可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邀请天下贤士共襄盛举,让世人皆知,我金茂之治,乃是天下人的治世。”

贾诩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殿下高瞻远瞩,臣等当竭尽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