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 第372章 大皇子类父!

第372章 大皇子类父!

洛阳南宫。

整个皇宫经过简单修缮,虽不复光武时期景象,却足够气派。

出道以来,金茂霸道自居,跟灵帝时期完全不同,皇宫附近比皇城还要高的建筑通通拆除。

如果将来有大发展,那金茂也会模仿后世京城,规划一二三环,皇城附近至少二环,仍然不能建造高度超过皇宫的建筑。

此外,随着军机处越发成熟,中央集权也越发明显,整个天下全都金茂一个人说了算。

这样一来,金茂反倒变得束手束脚起来,很多事情不敢放开手脚大干。

劳民伤财事小,伤人性命事大。

今时不同往日,全天下都百姓很少有旧时代的残余,大多数人以新时代自居,就连刚刚退位的刘协也在积极应和金茂所颁布的一条条新政。

炎汉元年(209),九月。

南阳王刘协在朝堂上举荐大皇子金临。

“陛下,大皇子及冠在即,再放其在乌伤县历练颇为不妥,臣提议调任大皇子加入大西北开发当中。”

这是刘协跟陆逊商量好的策略,虽说大东北也有庞大的发展计划,但那边的潜力一眼看到头,辽东再往东就是大海,往北则是荒漠,建造城池不为别的,只为开疆拓土以及防备游牧民族崛起。

大西北则不同,这里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虽说东汉时期并未断绝丝绸之路,但这么多年动乱,能恢复几分到从前,很难说。

且刘协最近跟金茂走动频繁,非常清楚当今皇帝对大西北的重视。

虽说不清楚皇帝重视的原因,但以刘协的聪颖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个机会,让金临去这边镀金再好不过。

“吾儿金临何在?”

金茂端坐大殿之上,并不反对刘协的提议,只要儿子有能耐,敢闯敢拼,他作为父亲,必定大开方便之门。

新晋大黄门陆逊出列道:“禀陛下,大皇子在南阳王府留宿,不日将出发乌伤县赴任。”

这倒不是陆逊背刺刘协、金临的兄弟情,而是他知道金茂最讨厌有事隐瞒,别说他这个义子,就算是金临这个亲儿子也不会好过。

果然,金茂听到此话,并没有露出丝毫不满,而是点头道:“宣大皇子金临觐见。”

“喏!”陆逊当即领命离去。

半个时辰后,金临跟随陆逊气喘吁吁来到崇德殿外,一路上没少奔跑。

陆逊示意金临在门外等候,他则迈步入殿,朝上行礼道:“陛下,大皇子到了。”

这个时候,朝堂已经议论完今天的事情,金茂正准备退朝,“宣他进来。”

“喏。”

不一会儿,金临低着头,快步来到殿中,走到皇座之下,跪地叩首:“儿臣拜见父皇。”

这并不是金茂喜欢跪拜礼,而是金临自作主张,学那儒家在崇德殿中尽孝。

对此,金茂十分不喜:“你不该浪费时间在这些繁文缛节上,也不该在儒家这一棵树上吊死,当博采众长,今后方为人君。”

金临浑身颤抖,幸好上次有刘协跟陆逊一起给他矫正过观念,今日才不至于出丑。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然!”金临抬起头反对道:“纵使今后儿臣要集百家之所长,也不应放弃儒家之精华!”

“儿臣以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不可为明君!”

想象当中,金茂要发怒的场面没有发生。

“哦?”金茂十分感兴趣地问道:“那你说说,何为明君?”

金临思索片刻,才说道:“明君当具备仁德之心,以民为本,视百姓如子,体恤民间疾苦,兴利除弊,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明君应广开才路,不拘一格,纳谏如流,虚心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共谋国是。同时,明君还需有远见卓识,能洞察时局,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制定符合国情的战略方针。在治理国家时,应秉持公正无私,赏罚分明,让忠诚与才能得以彰显,奸佞与无能无处遁形。

“此外,明君还应注重文化教育,提倡儒学精髓,但亦不排斥其他学说之优点,融合百家,促进思想繁荣。通过教育,培养国民的道德情操与智慧才能,使国家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儿臣认为,真正的明君,是能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坚守正道,引领国家走向光明未来的领袖。”

金临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决心。金茂听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轻轻点头,眼中满是赞赏。

“吾儿能有此见地,朕心甚慰。”

“不过。”金茂话锋一转道:“嘴上说说谁都会,要想成为明君须有实践力,而不只是空谈!”

“父皇所言极是,儿臣深知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儿臣愿从即日起,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将所学之道德与智慧真正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同时,儿臣也将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吸纳天下英才,共谋国家发展大计,让每一个有识之士都能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其所长。”“儿臣还计划推动教育改革,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品德教育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让未来的国民不仅具备扎实的学识基础,更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这些举措,儿臣相信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儿臣也将积极学习历代明君的治国之道,汲取他们的智慧与经验,同时结合当前国家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断创新,力求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为我国的繁荣稳定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金临的言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感,他的眼中再次闪烁着光芒,那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国家未来的无限憧憬。

金茂望着自己的儿子,撇嘴道:“你倒是好高骛远,一个小小的乌伤县都管不好,还想管理国家?”

“朕在你这么大的时候,整个会计郡都是真朕的说了算。”

金临羞愧地低下头,但随即又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更加坚定的光芒。“父亲教训得是,儿臣的确需要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但儿臣心中的愿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当前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乌伤虽小,却也是国家肌体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能在这里探索出有效的治理之道,积累经验,何尝不是为将来更广阔的天地打下坚实基础?”

“儿臣明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推动国家前行的关键。我计划首先深入了解乌伤县的民生、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策略。同时,注重培养人才,激发民众的创新活力,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力量。”

“再者,儿臣将致力于构建开放合作的格局,不仅要在县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要积极寻求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机会,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机遇。在国际层面,虽然儿臣目前尚未直接涉足,但儿臣会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学习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同时坚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

“父皇,儿臣知道,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正如您所说,会计郡曾是您的起点,如今乌伤县便是我的起点。儿臣定将不负所望,以实际行动证明,即便是在最小的舞台上,也能演绎出精彩的篇章,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金茂闻言,脸上露出了不以为然的表情,道:“行了,乌伤县你就别去了,南阳王为你谋了份好差事,希望你别辜负了他的好意。”

金临看向上首的刘协,还来不及说什么,就听到父皇开始传诏。

“大皇子金临,自今日起,朕命你为建设局发展部辎重运输队长。”

金茂看着自家儿子道:“诸葛孔明有大才,若你能学到他五成的能耐,太子之位非你莫属。”

此话一出,金临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未知挑战的忐忑。他深知父皇的期望厚重如山,而诸葛孔明,那位传说中智计无双的谋士,更是他心中的高山仰止。金临深吸一口气,跪拜在地,声音坚定而有力:“儿臣领旨,定当不负父皇厚望,竭尽所能,学习诸葛先生之智,不仅为辎重运输队尽职尽责,更要在国家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愿以我之微光,照亮国家繁荣之路。”

金茂满意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深知,金临虽非他最为偏爱的儿子,但其沉稳与坚韧,以及那份不甘人后的志气,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吾儿,你既有此志,朕便放心将此事交予你手。记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没有因运输队长职卑责重而气馁,朕心甚慰。”

“退朝!”

崇德殿外,退朝的各位大臣路过金临时,全都以各种方式打招呼,来表示他们的敬重。

运输队长可是个苦差事,雨打风吹不说,还得随机应变,可以说,这是个干活多功劳少还容易背锅的苦差事。

不久,整个洛阳都在传一句话。

【大皇子类父!】

北宫,尚未弱冠的诸位皇子、嫔妃全都住在这里。

四皇子住所,此时屋内气氛颇为凝重。

谢莹、冯露相对而坐,前者满脸愁容,后者不知是该发愁还是该有别的情绪。

“姐姐,哲儿最大优势没了,你可得想想办法。”

谢莹心中一万匹草泥马奔腾,本以为投资了一只潜力股,没想到刘协半路杀出,帮大皇子迅速站稳脚跟,就连金哲最大的优势都给抢了过去。

但,冯露能怎么说,她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清楚以后该怎么做,原本母子二人就没想过要争夺皇位。

因此,谢莹这番话其实的说给金哲听,她也知道母子二人中金哲才是有主见的那个人,这种方式询问只是给冯露一个面子罢了。

“姨娘多虑了。”金哲一开口就直指要害:“我听说皇兄是因为要去大西北做最苦的差事,才得到群臣的称赞,这件事没什么好惊慌的,等我弱冠,我随时能得到这样的称赞。”

金哲的回答,既展现了他的自信与从容,又不失对兄长的尊重,让谢莹心中暗暗点头。她深知,这位少年虽年轻,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智慧。于是,她话锋一转,语气中带上了几分认真与期待:“哲儿,你可知,这称赞背后不仅仅是辛劳与付出,更是责任与担当。你皇兄的选择,是他对这片江山的深情厚谊,是他身为储君,愿为万民先行的决心。而你,若真有心继承大统,需要的不仅仅是才学与武艺,更要有那份心怀天下的胸襟与气度。”

金哲闻言,目光微凝,似是在沉思。片刻后,他缓缓抬头,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坚定:“姨娘所言极是,金哲受教了。我虽无意与皇兄相争,但若真有那一日,我必以皇兄为榜样,不负所望,为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撑起一片安宁的天空。”

谢莹见状,心中甚是欣慰。她轻轻拍了拍金哲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好孩子,记住你今天的话。未来的路还很长,无论你选择何种道路,都要保持这份纯真与善良,用智慧和勇气去守护你所珍视的一切。”

另一边,二皇子、三皇子就没那么淡定了。

二人背后并没有特别的支持力量,周瑜并不想参与进来,也就不会给大乔母子出谋划策。

蔡文姬母子倒是有许多儒生支持,但权谋的事情,这些学子又懂什么,再加上蔡邕也并不是政治杰出的人,完全没法给蔡文姬母子提供有效帮助。

此外,蔡文姬或许在文学上造诣颇高,但政治上就是个小白,哪懂得里面的弯弯绕,也就使得两位皇子心神不宁,甚至有早点出道的念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