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 第375章 难题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第375章 难题

作者:圣代新君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30 20:30:25

第375章 难题

张掖、酒泉、敦煌,地处河西走廊祁连山麓,东西长度朝一千公里。

此地人烟稀少,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常年被匈奴人所占领。

虽说西汉便在酒泉地区设置关卡(嘉峪关),但东汉自西凉动乱以来,便少有士兵驻扎守关。

如今,逐渐壮大的鲜卑逃出新汉边境,匈奴更不敢对新汉呲牙,俯首称臣。

这使得大肆修建轨道成了可能,但也仅限于可能。

因为从武威郡出来,石材就变得稀少,石板路难以为继,再加上粮草辎重运输成了巨大的难题。

西北多风沙,平日里行走就比中原地区难,更别说遇到恶劣天气,那真是难上加难。

因此,诸葛亮第一次遇到大难题。

到底是坚持之前的经验,同时修建石板道和车道,还是另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

奈何建设局规划部门老大庞统再东北干得如火如荼,眼下诸葛亮没办法求助于他人,只能靠自己。

好在这几年诸葛亮也不是白忙活,加之其本身并不比庞统差到哪去,这点小事,还不至于兴师动众。

很快,诸葛亮便有了初步规划,来找建设局局长鲁肃商议。

“鲁局,我意征用附近匈奴、羌人等氏族为运输队伍,汉民则以黄土为材料砌砖铸石,在金城再开一座砖石厂。”

面对诸葛亮的提议,鲁肃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他深知诸葛亮不仅才智过人,更有着独到的眼光和深远的考虑。金城地处边陲,与匈奴、羌人等氏族相邻,若能巧妙利用这一地理与人文优势,无疑能大大加快工程进度,同时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实为一举多得之策。

“孔明啊,你此计甚妙。征用匈奴、羌人等氏族为运输队伍,既能解决人力短缺的问题,又能增进我们与周边民族的友好关系,可谓一举两得。至于以黄土为材料砌砖铸石,更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本地资源,降低了成本。不过,这其中涉及到的民族政策、劳工权益以及砖石厂的技术支持等问题,还需我们细致规划,确保万无一失。”

诸葛亮闻言,微微一笑,他从袖中取出一本册子,轻轻展开在鲁肃面前:“鲁局所虑极是,我早已有所准备。这份计划书详细列出了招募氏族劳工的流程、待遇保障、安全培训措施,以及砖石厂的选址、技术引进与环保标准等各个环节的详细规划。我相信,只要我们秉持着公平、公正、互利共赢的原则,定能赢得各族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鲁肃接过册子,细细阅读起来,越读越是点头称赞。他抬头望向诸葛亮,眼中满是欣慰与期待:“孔明,你果然不负众望。有了这份详尽的计划,我们的项目就有了坚实的基石。我立刻组织相关部门开会讨论,争取早日将这一方案付诸实施。金城的建设,有你这样的智者在旁辅佐,何愁不兴?”

“只是…”鲁肃皱眉道:“羌人、匈奴难以驯服,孔明可有妙策?”

诸葛亮微微一笑,羽扇轻摇,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鲁局所虑极是,羌人、匈奴之民,性情豪迈,生活习性与我中原大异,若以强硬手段治之,非但难以收效,反可能激起更大的反抗。故而我之计,在于‘心治’而非‘力治’。”

“首先,当以诚相待,派遣使节深入其地,宣扬我中原之和平意愿与繁荣景象,展示我朝之广阔胸襟与包容之心。同时,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与困难,无论是农耕技术、医药知识还是生活物资,我们都应尽力相助,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善意与关怀。”

“其次,加强文化交流,举办互市与节庆活动,让两族人民有机会面对面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通过歌舞、手工艺品、美食等文化元素的展示,让彼此的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减少隔阂与偏见。”

“再者,利用我中原之先进技术,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可以派遣工匠、教师前往指导,传授农耕技术、建筑技艺以及识字读书之法,让他们看到与我们合作带来的实际利益。”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需建立公正的治理体系,确保各族人民的权利得到平等对待。无论是法律制定还是官员选拔,都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确保公平公正。同时,设立专门的调解机构,处理民族间的纠纷与冲突,维护地区的和谐稳定。”

“如此,以心交心,以情动人,再以利相诱,以法为纲,羌人、匈奴之民自会心悦诚服,与我大汉共谋发展,共创繁荣。”诸葛亮一番话,如春风化雨,让鲁肃心中的忧虑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信心与期待。

鲁肃满意地点头,随即皱眉说道:“羌人、匈奴等氏族好解决,可所需的粮草辎重恐怕又要再上一个台阶,此事,陛下怕是不会同意。”

诸葛亮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智者的光芒,他轻摇羽扇,缓缓道:“您所虑,亦是亮之所思。然则,世间之事,非唯力取,更需智得。陛下之忧虑,无非在于国库之充盈与民生之安康。吾有一计,或可解此难题。”

“首先,当行屯田之策,于边疆之地,招募流民与少数民族勇士共同放牧,既可增加肉食产量,又可安定民心,减少边疆之乱。再者,河西走廊也是一片沃土,美洲种子未必不可种植。”

“且我观此地日照充沛,陛下一直推广棉花种植,却收获甚微,倒不如在此地多多尝试,若是成功便是大功一件,便是失败也没什么损失。”

“此外,还需加强与西域等地的贸易往来,丝绸、茶叶、铁器皆为我大汉之瑰宝,换取马匹、珠宝及他国特产,不仅可充实国库,亦能展现我大汉之强盛与开放。”

“最后,加强税收管理,实行轻徭薄赋,让利于民,但对奢侈浪费、囤积居奇者严惩不贷,确保税收公平合理,用之有道,方能真正富民强国。”

言罢,诸葛亮目光深邃,望向远方,仿佛已看见那幅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繁荣的壮丽画卷。

鲁肃听后,心中豁然开朗,对诸葛亮的智慧与远见更是佩服。

“然则,此事颇费时日。”诸葛亮继续说道:“今日我找您便是为了此事。”

“我意不必禀报陛下,咱们这边先做试验,若是功成再上报也不迟。”

当时,鲁肃的眉头就皱起来,扭头看向诸葛亮对眼神都不对了。“诸葛副局长!”鲁肃严厉警告道:我知你一向智谋过人颇有主见,这既是你的优点,也是你致命的缺点!”

“我在此敬告于你,若是将来想要登上高位,事无巨细都要向陛下禀报才是你必须要学会的习惯,当今陛下最不缺的就是你这样的聪明人,但最恨的也是你这样喜欢擅作主张的聪明人!”

“言尽于此,听不听在你!”

诸葛亮闻言,诸葛亮微微一笑,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他轻轻拱手,向鲁肃行了一礼,语气平和而坚定:“鲁局长教诲,亮铭记于心。确实,身为人臣,忠诚与谨慎并重,尤其是在这风云变幻之世,更应谨言慎行,以免误了国家大事。然而,亮以为,智慧之用在于审时度势,灵活应变。若事事皆需上禀,恐错失良机,于国不利。”

“亮非不知规矩,亦非欲擅权专行。此次试验,实乃关乎国家科技之进步,民生之改善,若成,则利国利民;若败,亦不过小试牛刀,无损大局。亮愿以项上人头担保,此番行事,必会周密筹划,确保万无一失,且一旦有所突破,即刻上报陛下,共享喜悦。”

“再者,亮深知陛下胸襟宽广,慧眼识才,对于真正为国家社稷着想之臣,必能明辨是非,不以小过而掩大德。亮所求者,非个人荣辱,乃天下苍生之福祉。望鲁局能体谅亮之苦心,共谋国事,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说完,诸葛亮转身望向窗外,目光似乎穿透了重重宫墙,落在了那片广阔无垠的天地间,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

鲁肃望着他的背影,沉默片刻后,叹了口气道:“罢了,看在共事多年的份上,我帮你最后一次。”

“陛下那儿的奏章我来写,事情你自己去办吧,但要让所有人都配合你,我必须要得到陛下准许才行。”

诸葛亮闻言,缓缓转过身来,眼中闪过一丝感激与敬佩。他深知鲁肃此举的艰难与牺牲,不仅是在朝堂上为他铺路,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之上。他躬身一礼,语气诚恳:“兄高义,亮铭记于心。此番若能成功,不仅苍生有幸,亦是亮与兄情谊之见证。”

“只是,”诸葛亮话锋一转,眉宇间透露出几分忧虑,“此事非同小可,需周密部署,不可有丝毫差池。亮虽有意改革,但朝中阻力重重,更不乏别有用心之徒。子敬兄在朝中威望甚高,还需你从中斡旋,以保计划顺利推进。”

鲁肃点了点头,面色凝重:“此事我自有分寸。不过,你也要注意安全,毕竟,树大招风,你近来所为已引起不少人的注意。记住,真正的智者,不仅要能运筹帷幄,更要能保全自身,以图后事。”

诸葛亮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挑战的坦然:“兄所言极是,亮自会小心行事。为了减少风险,亮倒是有一策,不知兄长意下如何?”

鲁肃好奇地问道:“何计?”

诸葛亮微笑地说道:“南阳王!大皇子!”

鲁肃立马明白诸葛亮的意思,喜形于色道:“走!随我一同去见一见。”

两人并肩步入府邸深处,穿过曲折的回廊,每一步都显得格外沉稳而坚定。鲁肃心中暗自钦佩诸葛亮的深谋远虑,知道这位年轻智者所提之策,定非寻常。

“南阳王,性情温厚,素有贤名,且对治国理政抱有独到见解。若得他支持,不仅可避锋芒,更能为日后大业铺路。“鲁肃边走边分析道,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诸葛亮轻轻点头,补充道:“然也,但南阳王性情淡泊,不易为权势所动。我们需要的是,既能展现诚意,又能触动他心之所向的策略。或许,可以从他关心的民生问题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以此作为合作的契机。”

鲁肃闻言,更是赞不绝口:“妙哉!此计若成,不仅可保你我周全,更能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真乃一举两得。”

说话间,两人已至南阳王书房前。门外侍从见是鲁肃与诸葛亮联袂而来,不敢怠慢,连忙通报。片刻后,书房门开,一位温文尔雅的中年男子迎了出来,正是南阳王。

“鲁局长,诸葛副局长,有失远迎,请。”南阳王刘协的声音温和而有力,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威严。

三人步入书房,分宾主落座。诸葛亮环视四周,只见书房内简朴而不失雅致,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典籍,显然南阳王是一位好学之人。他心中暗喜,知道此行的把握又多了几分。

“大王,我二人此来,实有要事相商。”诸葛亮开门见山,语气诚恳而坚定,“亮闻殿下心系苍生,对治国之道颇有见地,故斗胆献上一策,望殿下能垂听一二。”

南阳王刘协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好奇与期待,微微欠身道:“愿闻其详。”

于是,诸葛亮开始缓缓阐述他的策略,从减轻百姓赋税、兴修水利、鼓励农耕到改革吏治、选拔贤能,每一项都切中时弊,直击要害。南阳王刘协听得频频点头,不时插话询问细节,显然已被诸葛亮的见解深深吸引。

一番谈话下来,刘协也知道这是好事,两人拉上他跟金临,一方面是要二人背书,另一方面也是给金临一个大功劳。

而且这件事本身风险不大,受益却很高,血赚。

于是刘协没跟金临商量就答应下啦:“此事包在本王身上,陛下定会同意二位的治国妙计。”

三人皆大欢喜。

事后,金临知道这件事后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要求刘协下一次带他一起商议,刘协无有不应。

金临这一举动,说明曾经聪明伶俐的那个三弟回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