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 第374章 浴火重生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第374章 浴火重生

作者:圣代新君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30 20:30:25

第374章 浴火重生

洛阳。

当金茂得知金临所范之错时,当即下了罪己诏,并为遇难之人送上烈士待遇。

不论这些人有没有私心,人死为大。

此外,金茂要金临为这件事全权负责,给每户人家尽孝。

并告诫所有皇子,今后要是再发生这种事情,一并取消争储资格。

这下子,年长皇子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金茂往往会原谅初犯,而不会原谅再犯。

这对于其他皇子来说不公平,他们失去了犯错机会,提高了犯错成本。

但世界上就不存在真正的公平,要不是金茂,金临早就立为太子,跟其他皇子有个鸡毛关系。

不过,金临也并不是没有代价,先前在乌伤县所做的功绩以及在西北这三个月的努力全都化为泡影。

且金茂下诏给诸葛亮,给他权限任免金临今后的职务,要是觉得金临真的不适合在西北发展就写一道奏章,金茂直接就给金临调离,不再让他触碰西北事务。

武威郡金城县。

诸葛亮很发愁啊,金临刚来的时候,他就感觉这是个大雷,现在应验了。

这不,刚刚开春,陛下的诏书也到了。

他再想把金临赶走,也不能当面表现出来啊,这可是大皇子,万一将来成了储君,到那时候,什么三公九卿,做梦去吧。

退一万步讲,金临再烂,现在也没竞争对手,而且,据诸葛亮的观察,金临遭遇大变,整个人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不头铁了,能听得见别人的意见,这就很难得。

其次,三个月来,金临并非没有优点,吃苦耐劳,与民同苦,比得上陛下当年。

最后,金临背后有皇后、南阳王支持,其他三位皇子凭什么去竞争?

因此,诸葛亮更加不敢轻易做出决定,尤其是当下这个接骨眼上。

随着第二座钢铁厂落地,钢轨不断产出,长安到陇西的轨道不日即将竣工。

到时候,这几百里路要是天气好,两天就能到,就算运送大量物资,也不超过七天时间,大大节省损耗的同时又提高了效率。

只要这段车道建成,从陇西到武威郡这段路,今年肯定能完成。

随着技艺越发成熟,后面修建起来只会越来越快。

基础已经打牢,诸葛亮可不想被人摘了桃子。

因此,金临这件事必须要妥善处理。

于是,诸葛亮凭借金茂的诏书,请金临来议事。

“大皇子请坐。”

诸葛亮礼数周到,但金临却没什么心思去理会,自顾自坐在那,一言不发。

诸葛亮最怕遇到这种情况,可又不得不开口:“陛下发来诏书,询问我该如何处置您尚做主张一事,不知大皇子有什么看法?”

金临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神中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狡黠。“您智计无双,举世皆知,区区小事,又何须问我这个闲散皇子?父皇既然将此事交由您处理,自然是信任您的决断。我只不过是个被人诬陷的可怜虫,又能有何看法?”

诸葛亮闻言,心中暗自思量,金临这番话虽听起来谦卑,实则暗含锋芒,意在试探自己的态度。他微微一笑,不露声色地回应:“大皇子言重了,陛下仁爱,怎会轻易听信谗言。此事虽涉及殿下,但终究需以国家大局为重。我不过是个辅臣,自当秉公处理,既不让陛下失望,也不让朝中任何一位忠良受屈。”

金临轻轻点头,但目光依旧冷峻,仿佛并未完全放下戒备。“您高风亮节,金临佩服。只是,此事若处理不当,恐怕不仅会影响我的清誉,更可能动摇国之根本。您可曾想过,背后之人究竟是何居心?”

诸葛亮眉头微皱,他自然明白金临话中之意,此事背后定有复杂的政治博弈。“大皇子所言极是,我亦在深思此事。不过,无论幕后之人是谁,只要我等心怀坦荡,行事光明磊落,便无需惧怕任何阴谋诡计。我相信,真相总有大白于天下之日。”

说罢,诸葛亮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温和而坚定:“大皇子,您既已来到此处,不妨与我共商对策。毕竟,此事关乎您的未来,也关乎蜀国的稳定。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找出真相,还您一个清白。”

金临闻言,目光中终于有了一丝暖意,他缓缓站起身,向诸葛亮深深一揖:“您胸襟宽广,金临感激不尽。我必当全力配合您。”

诸葛亮叹息道:“陛下为了此事下了罪己诏,希望大皇子能明白陛下的良苦用心。”

金临点头,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既有对父皇深意的理解,也有对自己无辜受冤的无奈。“父皇的苦心,我自然知晓。身为皇子,更当以国事为重,个人荣辱暂且放下。只是,这背后的阴谋若不能彻底揭露,只怕国内将永无宁日。”

诸葛亮无奈道:“大皇子言重了,世上哪有那么多奸佞,若是奸佞全都是这般忠肝义胆之辈,哪还有前朝那般大乱?”

金临被勾起心中之痛,沉默下来。

是啊,他这套说辞无异于污蔑死去的忠烈,他们是不是奸佞,金临能不知道嘛。

诸葛亮拿眼一撇就看穿了金临的心思,再次叹息道:“我倒是想留大皇子在此继续任职,又怕下面人不同意,这件事难办啊。”金临闻言,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既有对现状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坚定。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诸葛先生所言极是,我虽有心报国,却也不愿成为朝中纷争的焦点。既然此事棘手,不如暂且放一放,我自有办法去探寻那背后的阴谋,还朝堂一片清明。”

他站起身,目光穿过窗棂,望向远方云雾缭绕的山峦,继续说道:“我知您智计无双,定有良策。但请您放心,金临虽不才,却也愿以微末之力,为这江山社稷尽一份绵薄之力。至于我的去留,若是能为大局着想,金临甘愿退让一步,任凭先生处置!”

诸葛亮闻言,眼中闪过一抹赞赏之色,他轻轻点头,道:“大皇子有此胸襟,实乃国家之幸。你既有此意,我便不再多言。还要麻烦您代我相家属慰问,过后再议去留。”

金临脸上满是痛苦之色,最终还是答应下来:“喏。”

出了府衙,金临扭头来找南阳王刘协商议对策。

“大兄,这件事您一定要帮我!”

刘协叹息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他轻轻拍了拍金临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临弟,你心性纯良,却有时太过冲动,不擅权谋。今日之事,虽非你所愿,但已是既定事实,我们需冷静应对,方能转危为安。”

“我知错了,大兄。可如今我该如何是好?父皇若是得知此事,必会震怒,我恐怕……”金临的声音中充满了无助与恐惧。

刘协沉吟片刻,目光坚定:“首先,你要稳住心神,不可自乱阵脚。接下来,我们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尽快向父皇呈上详尽的奏章,解释你的初衷与当前的局势,表明你并非有意与丞相为敌,而是为大局考虑,甘愿牺牲个人荣辱。同时,附上你与诸葛丞相的私下协议,证明你的诚意与觉悟。”

“另一方面,”刘协继续说道,“我们需联合朝中那些对你持中立或友善态度的重臣,共同向父皇进言,强调你的忠诚与才能,以及你在国家危难之际所展现的担当。人多势众,父皇自然会慎重考虑。”

金临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之光:“大兄所言极是,我这就去准备奏章,并联络朝中同僚。”

“好,你且去忙,我亦会暗中相助。记住,无论结果如何,你都是我大汉的皇子,你的背后有我,有整个南阳王府的支持。”刘协的话语中充满了鼓励与温暖。

金临深深一揖,感激涕零:“多谢大兄,临弟定不负所望,竭尽所能挽回局面。”

说罢,金临又有些难以启齿起来。

“怎么了?”刘协主动问道:“还有何难处?”

金临扭扭捏捏,还是说了出来:“诸葛先生要我慰问遇难者家属,可我无颜面对。”

“无颜面对也要面对!”刘协严肃道:“及冠后,你已成年,是时候独当一面了。给我抬头挺胸!就算家属打你骂你,也得忍着!这是你应得的惩罚!”

金临闻言,心头一震,眼中闪过一丝坚毅。他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望向刘协,那份青涩与不安逐渐被责任与勇气所取代。

“大兄教训得是,金临明白了。作为家族的一员,我不能逃避自己的责任。我会亲自前往,用我最大的诚意和行动去弥补过失,向遇难者的家属表达最深的歉意与哀悼。即使面对再大的责难,我也会铭记今日之言,挺直腰板,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刘协见状,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轻轻拍了拍金临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临弟,你能这样想,我很欣慰。记住,人生路上难免会有坎坷与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坚韧与担当。去吧,用实际行动证明你的成长,也让那些逝去的灵魂得到一丝安慰。”

金临重重地点了点头,转身欲行,却又似想起了什么,回过身来,对刘协深深一拜:“大兄,请允许我借用家族的力量,帮助那些因灾难而陷入困境的家庭。我想,这也是我们家族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

刘协闻言,赞许地点了点头:“好!你有这样的想法,我很高兴。家族的力量,本就应该用于庇护弱小,扶危济困。我会吩咐下去,全力支持你的行动。去吧,临弟,用你的行动,为家族,也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带去一丝温暖和希望。”

金临再次躬身行礼,随后带着满腔的热情与决心,踏上了前往慰问的道路。他知道,这一路不会轻松,但他已经准备好,去面对一切,去承担,去成长。

这一次,金临见识到了这个世界的另一面,也明白当初自己的鲁莽造成多少家庭支离破碎,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好在有刘协帮衬,金临才不至于太过难堪,但是这次的事情仍然给他脆弱的心灵来了沉痛一击。

炎汉二年(210),五月。

自闭一个月的金临受到诸葛亮传唤,来到金城县府衙。

诸葛亮见到面容枯槁的金临吓了一跳,问道:“大皇子为何变得如此落寞?”

金临勉强挤出一丝苦笑,眼神中既有疲惫也有坚定:“这一个月来,我闭门思过,不仅是对外界的风雨避而不谈,更是在内心深处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反省。我意识到,真正的勇气不仅仅在于面对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在于敢于直面自己的过错,勇于承担那份因无知与冲动而带来的沉重后果。”

“我曾以为,凭借一腔热血便能解决所有问题,却忽略了世事复杂,人心难测。我的鲁莽,不仅让自己身陷囹圄,更让无辜之人受累,这份痛楚,比任何身体上的伤害都要来得深刻。”说到这里,金临的声音微微颤抖,但随即又变得坚定起来,“然而,正是这份痛楚,让我学会了谦卑,学会了思考。我明白,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领袖,不仅要有勇有谋,更需心怀慈悲,懂得责任与担当。”

诸葛亮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他轻轻拍了拍金临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大皇子能有此觉悟,实乃我大汉之幸。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记住,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布满了荆棘,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在跌倒后重新站起,以更加成熟稳健的步伐继续前行。”

“先生的教诲,金临铭记于心。”金临躬身行礼,眼中闪烁着新的光芒,“从今往后,我将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努力弥补过去的过失,为大汉的繁荣与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诸葛亮点了点头,目光深邃:“很好,大皇子可愿再次助我一臂之力?”

“金城郡事毕,我等要继续向西打通张掖、酒泉、敦煌之路!”

“前路诸多艰辛,大皇子可曾畏惧?”

金临仿佛焕发新春道:“不曾畏惧!这次我不仅代表我,我还背负着死去兄弟的遗愿!”

诸葛亮点头道:“孺子可教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