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回到三国当黄巾 > 资料9

回到三国当黄巾 资料9

作者:闲话桑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17:04:53

资料9

40人生卒年的史料辨误或说明。前29人生卒年明确,按生年排列。外加200人生卒表。另,古人算年龄皆虚岁。

目录:

(01)陆康(21)陈骞

(02)荀爽(22)孙邻

(03)王烈(23)曹睿

(04)张纮(24)管辂

(05)孙坚(25)陆抗

(06)刘繇(26)孙休

(07)太史慈(27)孙皓

(08)鲁肃(28)孙亮

(09)刘辩(29)曹奂

(10)孙策(30)马元义

(11)吕蒙(31)曹嵩

(12)刘协(32)李傕

(13)孙权(33)吕布

(14)陆逊(34)刘辟

(15)孙翊(35)吴氏

(16)刘基(36)陈武

(17)凌统(37)刘巴

(18)全琮(38)周贺

(19)朱据(39)蒋琬

(20)韦昭(40)鲁淑

(01)陆康

194年,孙策依附袁术,为术攻庐江太守陆康,见《三国志孙讨逆传》。《后汉书陆康传》称康“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此“受敌二年”实是一年。策破康后,脱离袁术,渡江攻刘繇,195年12月20日,策已在曲阿,见《吴录》载策表“兴平二年(195年)十二月二十日,于吴郡曲阿……”。故,康必亡于195年。其生卒(126—195)。

(02)荀爽

其生卒与荀攸等人谋诛董卓有关,而《三国志荀攸传》有处虚假,于是易误以为荀爽并非亡于190年,现解之。

史料。关于谋诛董卓。《三国志荀攸传》——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崤、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魏书》——攸使人说卓得免。《后汉书献帝纪》——初平元年春正月,山东州郡起兵以讨董卓……二月……董卓杀城门校尉伍琼……迁都长安……三月乙巳,车驾入长安……夏五月,司空荀爽薨。《后汉书郑太传》——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后汉书何颙传》——及董卓秉政,逼颙以为长史,托疾不就,乃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谋卓。会爽薨,颙以他事为卓所系,忧愤而卒。

说明。依《三国志荀攸传》事在192年,荀攸被抓不久,因董卓死得免。伍琼问题先不管,下文另讲。依《后汉书何颙传》事在190年,因《后汉书献帝纪》、《后汉纪卷二十六》并以荀爽亡于190年5月,《后汉书郑太传》与此无冲突。而《三国志荀攸传》却与矛盾,“会卓死得免”是问题所在,暂且无视此段。事件顺序为,190年1月诸州郡讨董卓,2月迁都长安,后荀爽、荀攸、郑太、何颙等谋诛卓,5月爽病亡,事露,攸使人说卓得免。可若以“会卓死得免”为是,则将推翻相关记载,以延长荀爽的寿命,或者给出合理解释,荀攸从190年被关到192年,从洛阳被带到长安,期间无危,直碰上董卓死得免,此外,还要推翻《魏书》“攸使人说卓得免”,这显然是没道理的。陈寿为作《三国志》,看过《魏书》,却故意不以实文,是其美化荀攸。《魏书》之虚远大于《三国志》,但于此事,王沈可以直书,而陈寿不同,其为蜀人入晋,时荀家有势,寿向之示好也可以理解。

结论。《后汉书献帝纪》以荀爽亡于190年,正确。爽生卒(128—190)。

另,伍琼问题。《后汉书献帝纪》、《三国志董卓传》、《后汉纪卷二十六》并作“城门校尉伍琼”,依《后汉书》(谢承版)又有“越骑校尉伍孚”。而《三国志荀攸传》为“越骑校尉伍琼”,误。琼与孚,皆字德瑜、汝南人、被董卓所杀,虽然,但并非同一人。伍琼,是因先前推荐韩馥、刘岱、孔伷等出宰州郡,而馥等到官又参与讨董,再加琼劝止迁都事,故被董卓所杀。伍孚,是因刺杀卓事败而亡。且二人官职也不同。再看《三国志荀攸传》“越骑校尉伍琼”之误,当作“城门校尉伍琼”还是“越骑校尉伍孚”?若为前者,则攸传以琼参与荀爽等谋卓事,然依《后汉书郑太传》加攸传本身,应是迁都事后,爽等谋卓,而此时琼已亡。当从后者,则攸传以孚参与此次谋卓,也就没有前者的问题,后孚刺杀卓,败而亡。

(03)王烈

《后汉书王烈传》载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终于辽东,年七十八”。《先贤行状》为“以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并不矛盾,寝疾非病亡,但若不看《后汉书》易误。其生卒(142—219)。

(04)张纮

依《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张纮传》,纮亡龄六十,亡于孙权徙治秣陵时(211年),非是权称帝迁都建业时(229年),212年,秣陵改名为建业。许嵩误会此间事,《建康实录太祖下》以纮亡229年,又称其亡龄六十一,皆误。

另,218年,孙权亲乘马射虎于庱亭。《建康实录太祖上》载张纮劝曰“足下继父兄之业,不宜轻脱,逞英雄于猛兽,万一不虞,则大事去矣”,误,时纮已亡,此应为张昭语,有所改动。《三国志张昭传》载昭劝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

(05)孙坚

坚亡年三说。其一、191年说,《吴录》载孙策表“臣年十七,丧失所怙”,依《三国志孙讨逆传》,得出策年十七,在191年。外加《汉纪》(张璠版)、《吴历》并以坚亡191年,《吴历》作者胡冲,其父琮与孙权为同学。又,《吴录》载坚亡龄三十七。于是得出坚生卒(155—191),此说有最高力度,不可动摇。其二、192年说,有《后汉书》、《三国志》两部正史支持,但无法成立,《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袁术传》、《三国志孙破虏传》、《后汉纪卷二十七》并以坚亡初平三年(192年),皆误。其三、193年说,有时人王粲(曾依荆州刘表)支持,然亦无法成立,《英雄记》以坚亡初平四年(193年),误。

(06)刘繇

《三国志刘繇传》载其亡龄四十二,亡年不明确。《三国志孙贲传》载“时策已平吴、会二郡,贲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军旋,闻繇病死”。孙策攻刘勋、黄祖事皆在199年,见《三国志吴主传》。又《吴录》载孙策表“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臣以十一日……”,则十二月十一日破敌,后听闻繇病死。199年策已霸东南,繇势力虽为残余但策必收豫章,即使消息晚知,繇也必亡于199年。《三国志太史慈传》载“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三国志刘繇传》载“后策西伐江夏,还过豫章,收载繇丧,善遇其家”。故繇生卒(158—199),相关事顺序,孙策破黄祖于沙羡,闻刘繇病亡,遣太史慈抚安其众,策定豫章,收载繇丧。而《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事顺序为,198年刘繇亡,孙策遣太史慈往抚安其众,199年策破黄祖于沙羡,还定豫章,收载繇丧。二者大有不同,《资治通鉴》误。

(07)太史慈

《建康实录太祖上》称慈亡龄四十二,误。依《三国志太史慈传》为四十一。其生卒(166—206)。

(08)鲁肃

《建康实录太祖上》以肃亡建安二十三年,误。依《三国志鲁肃传》为建安二十二年。其生卒(172—217)。

(09)刘辩

《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皇后纪》、《典论自叙》并以辩亡于初平元年(190年),是为正史加时人曹丕语,可信度很高,又《后汉纪卷二十六》载,《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采。然陈寿于《三国志》却将此事转入中平六年(189年),即董卓弑帝在诸侯联军向洛之前,引其三误:1、《三国志武帝纪》载“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2、《三国志董卓传》载“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单看此可算寿行笔简略而有生误会,但若加另二处同视,其应有意使辩亡年提前。3、《三国志臧洪传》载“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时辩未死,当作“董卓废帝”。

因而情况有三。其一、笔误,中平末至初平初,事虽多但顺序明确,不应三处同误。其二、查错,陈寿生于233年,距离初平初未远,能采能问且为良史,辩亡事重而轻易可知,不当出错。其三、故意,将诸侯起兵和辩亡先后互换,可加董卓之恶而增诸侯之正于史书,尤其联军中有曹操,寿行笔多偏之,但其书拥魏不是王沈性质,重在卓万罪之人,有所处理也难说不是寿本人意愿,加“笔误”、“查错”可能性很小,故此说基本成立。另,范晔清楚辩亡年,于《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皇后纪》皆不误,但《后汉书臧洪传》为“董卓弑帝,图危社稷……”,当是错采《三国志臧洪传》。

其亡龄。依《汉纪》(张璠版)可知189年辩十四岁,则亡龄十五,然《后汉书灵帝纪》称“皇子辩即皇帝位(在189年),年十七”,则亡龄十八,又《后汉书皇后纪》直言十八。

当从范书,其采诸史书而后出有正史之称,且分置两处无冲突可排除笔误。故辩生卒(173—190)。

(10)孙策

《建康实录太祖上》称孙坚亡时,孙策年十七,然。却又称“计坚亡时,策年十六也”,误。其生卒(175—200)。

(11)吕蒙

《建康实录太祖上》称蒙亡龄四十,误。依《三国志吕蒙传》为四十二。其生卒(178—219)。

另,蒙窃随姐夫邓当讨贼时年龄。《三国志吕蒙传》载“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事在193年明确,时孙策依吴景于丹杨,蒙年十六。《太平广记骁勇》收《独异志》“吴吕蒙随姊夫邓当击贼,时年十六……”,亦不作“十五六”。

(12)刘协

《后汉书献帝纪》载协亡魏青龙二年。则于吴嘉禾三年,而《建康实录太祖下》为嘉禾二年,误。其生卒(181—234)。

(13)孙权

《三国志吴主传》载权亡神凤元年(252年),七十一岁。则229年称帝时四十八岁,而《建康实录太祖下》为“四十七即帝位”,误。其生卒(182—252)。

(14)陆逊

依《三国志陆逊传》,逊加入孙权势力时“年二十一”。而《建康实录太祖下》为“年二十”,误。其生卒(183—245)。

(15)孙翊

《建康实录太祖上》以翊亡建安十年,误。依《三国志吴主传》为建安九年。其生卒(184—204)。

(16)刘基

《三国志刘基传》载其亡龄四十九,又“年十四,居繇丧尽礼”。繇亡199年(见上文)则基生卒(186—234)。

(17)凌统

《三国志凌统传》载统亡龄四十九,又,其父死时(203年)统年十五,则其生卒(189—237)。但统为吴重要将领,于219年荆州之战、222年夷陵之战相关史料却无载,此后也如同消失,《三国志骆统传》称“及凌统死,复领其兵”时间在夷陵战事之前,则亡龄四十九必错。许嵩《建康实录太祖上》载统亡建安二十二年,此与史实无矛盾。故其生卒(189—217)亡龄二十九。

(18)全琮

其亡年,《三国志吴主传》载赤乌十年(247年)春正月,《资治通鉴魏纪七》采。《三国志全琮传》载赤乌十二年(249年),《建康实录太祖下》采,且加“冬”字,又载琮亡龄五十二。

说明。1、《三国志朱然传》称朱然病时“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亡赤乌十二年。若全琮算的上“功臣名将”,基本认定死247年,同年朱然卧病,合然传所言情况。2、吴主传“赤乌十年说”,明出“春正月”更为清晰,且其前载“九年事”后载“十一年事”,顺序明确,如有问题则是将琮亡错置。若弃琮传“赤乌十二年说”,只当“二”字多余为笔误就行。至于《建康实录太祖下》“冬”字,应是许嵩错加,其载三国事误甚,粗心落笔。

合此二条,以琮亡247年为是。采《建康实录太祖下》琮亡龄,其生卒(196—247)。

(19)朱据

《三国志朱据传》载据亡年不甚清晰“遭二宫构争,据拥护太子,言则恳至,义形于色,守之以死,遂左迁新都郡丞。未到,中书令孙弘谮润据,因权寝疾,弘为诏书追赐死,时年五十七”。

说明。250年孙权废太子和、杀鲁王霸,完结“二宫之争”。诸臣保太子者,陈正、陈象仅因上书力争竟被族诛,朱据、屈晃被杖一百,据以死争,晚年孙权又昏甚,易以为据此年遭贬,未到被杀,于是《资治通鉴魏纪七》、《建康实录太祖下》皆以据亡250年。但250年孙权未卧病,又,据为人,有姿貌膂力能论难,才兼文武,得权赏识,官骠骑将军、领丞相,如此人物,孙弘应不敢伪诏赐死,当是252年权病重,弘方敢杀据。其生卒应为(196—252)。

(20)韦昭

昭亡于273年。时“年已七十”,见《三国志韦昭传》载华核语,而《建康实录后主》亦载核语,为“年过七十”。许嵩称昭亡龄七十三,可采。其生卒(201—273)。

(21)陈骞

《晋书武帝纪》载骞亡太康二年(281年),《资治通鉴晋纪三》采。而《晋书陈骞传》称骞亡元康二年(292年),八十一岁,与史料冲突又与相关事不合,“元”字笔误,亡龄可采。其生卒(201—281)。

(22)孙邻

《三国志孙邻传》载邻亡赤乌十二年,又,年九岁,代父贲领豫章太守,而贲生卒不明确。《三国志孙贲传》载“时策已平吴、会二郡,贲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军旋,闻繇病死,过定豫章,上贲领太守,后封都亭侯。建安十三年,使者刘隐奉诏拜贲为征虏将军,领郡如故。在官十一年卒”。

关于定豫章时间。199年12月11日,孙策破黄祖,军旋,闻刘繇病亡,于是遣太史慈往豫章抚安其众(上文已明)。策问曰“何时能还”,慈答曰“不过六十日”,见《三国志太史慈传》。慈还,策定豫章,时间在199年12月的可能性小,应在200年1月。

再看《三国志孙贲传》之“在官十一年卒”。两说,其一、从200年孙贲领豫章太守算起,则211年贲亡,孙邻时年九岁,生卒(203—249)。其二,从208年孙贲为征虏将军算起,则219年贲亡,孙邻时年九岁,生卒(211—249)。显然当从前者。以贲亡211年,于相关事并无问题,又,孙策生卒(175—200),有一子三女,而贲年长于策。邻生于203年基本认定。

(23)曹睿

《三国志明帝纪》载睿亡景初三年(239年),三十六岁。则其204年生,已由裴松之纠正“魏武以建安九年(204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205年)生”。此为是,否则睿为袁熙子,逃死尚难,况继曹丕为帝?故其生卒(205—239)亡龄三十五。

(24)管辂

《三国志管辂传》载辂亡正元三年(256年),四十八岁。则其209年生,已由裴松之纠正,本传载辂言“吾本命在寅”。其生卒应为(210—256)亡龄四十七。

(25)陆抗

《建康实录后主》称抗亡龄五十一,误。依《三国志陆抗传》为四十九。其生卒(226—274)。

(26)孙休

《三国志孙休传》载休亡永安七年(264年),三十岁。则252年为琅邪王时十八岁,而《建康实录景帝》却为“年十七”,误。其生卒(235—264)。

(27)孙皓

《三国志孙皓传》载皓即位时二十三岁,亡于太康五年,得其生卒(242—284)。《吴录》称皓亡于太康四年(《资治通鉴晋纪三》采),四十二岁,得其生卒(242—283)。从《吴录》。

《建康实录后主》称皓“年二十二岁即位”、“年三十八为晋所灭”,皆误。280年吴亡,皓三十九岁。

(28)孙亮

依《三国志孙亮传》、《三国志孙休传》,亮生于赤乌六年(243年),250年为太子时八岁,252年即位时十岁,258年退位时十六岁,亡于永安三年(260年),时十八岁。而《建康实录废帝》称亮“赤乌七年,生于内殿”、“年七岁……立为皇太子”、“帝九岁即位”、“帝年十六,永安二年见杀”,皆误。

(29)曹奂

《魏世谱》载奂亡太安元年(302年),五十八岁。则265年让位时二十一岁,而《三国志三少帝纪》却为“时年二十”。从《魏世谱》。

(30)马元义

《后汉书皇甫嵩传》载“未及作乱,而张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于是车裂元义于洛阳”。故马元义死于黄巾起事前。而《后汉纪卷二十四》称马元义亡于184年5月,在黄巾起事后。从范书。其生卒(?—184)。

(31)曹嵩

关于曹嵩被杀的具体情况。《魏晋世语》载“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

1、其生卒(?—193)。依《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陶谦传》、《后汉书陶谦传》,曹嵩亡于193年,被陶谦杀害,曹操为父报仇,入徐屠杀,194年还而复攻。

2、其生卒(?—194)。依《后汉书应劭传》,194年,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泰山,应劭遣兵迎之,未到。而陶谦素怨曹操数次来攻,遂遣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投奔袁绍。

有一事很不合理,先于此说明。《三国志武帝纪》载曹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又《后汉书曹腾传》载“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曹操起兵在189年12月,此时嵩奔琅邪没问题,190年诸侯向洛虽不齐心,但嵩在琅邪也没问题,而191、192年时诸侯内斗,袁绍、曹操、刘表暂为一方,袁术、陶谦、公孙瓒暂为一方,且已冲突交战。嵩于189年离开,可说操势弱,暂且避难,192年不回,可说操于兖州尚未立稳,正有战事,但操已与谦为敌,无论如何嵩不当再留琅邪,而嵩不走且无危,因何?或许是遭陶谦威胁、监视,不敢枉动。而谦,虽与操为敌但不想恶化,故暂不加害于嵩。193年,谦与袁术彻底翻脸,则更不愿与操结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