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话事人 > 第671章 快打快和?

大明话事人 第671章 快打快和?

作者:随轻风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28 21:31:26

第671章 快打快和?

今天最后廷议结果就是,驳回林泰来的“十万大军二十万银两”奏议。

同时通过了兵部左侍郎石星的提议,着辽东镇派遣将官二人,各率三千兵马,沿鸭绿江部署,随时准备支援朝鲜国。

也不能说大明官员蠢,主要还是事发突然,信息严重不足的缘故。

现在除了穿越者林泰来,根本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倭兵进入朝鲜国。

连溃败的朝鲜国也不清楚倭兵数量,大明这边很多人还习惯性的当成几十年前的倭寇对待。

因为林泰来有“十万大军二十万银两”的建议,兵部尚书叶梦熊不想公开与林泰来唱反调,没有拿出更“合理”的方案。

所以导致兵部左侍郎石星的提议成为了主流意见,叶大司马也没办法,只能暂将主导权相让,由石星主持关于朝鲜国的事务。

而后叶梦熊又私下里召集了最为熟悉林泰来的社众人,讨论林泰来的意图。

对林泰来这离谱的奏议,就是自己人也理解不了。如果不是林泰来过去积累了足够威信,只怕连自己人也要有异议了。

七嘴八舌的讨论了一会儿后,周应秋开口道:“虽然不明九元君的深意,但这个奏议让我想起了史书上的一桩故事。”

叶大司马很感兴趣的问道:“详细说来。”

周应秋回答说:“秦王扫**之时,欲灭楚国。秦王先问老将王翦需用多少兵力,王翦答曰非六十万不可。

秦王不喜,又问李信,李信答曰只需二十万。而后秦王便派李信征伐楚国,但李信却大败而归。

最后秦王不得不又请出老将王翦,给与六十万兵马才灭了楚国。”

听到这里,众人恍然大悟,又恢复了信心。

林九元奏请调集十万大军的行为,确实很像索要六十万兵马的王翦。

虽然还是不明白林九元的底气何在,但至少说明林九元是有思路的,并非信口开河胡来。

先前兵部左侍郎石星因为反复无常,得罪林泰来,很是沉寂了一段时间。

如今暂时主持朝鲜国事务,他便将此视为东山再起的机会,立刻积极开始部署工作。

一方面给辽东镇下令,抽调二员将官,驻守到鸭绿江、大同江一线防备。

另一方面,因为不明倭情,石星便公开招募熟悉倭事的人才。毕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三岁小孩都知道。

因为这时代交通没那么发达,道路远阻,故而很多京官家属仍在老家。

所以现在有个习俗,京官经常娶个京师本地的小妾,等到离京时就散伙。

这都成了一门生意,很多有女儿的京师人家都寻摸着给京官做妾,等散伙时又可以捞一笔。

石星便有个这样的袁姓小妾,听说石星正在招募熟知倭事的人才,袁姓小妾的父亲便向石星推荐了一个叫沈惟敬的平民。

说这沈惟敬家里世代经商,往来于大明与倭国之间,沈惟敬本人甚至会说倭语,十分明白倭国情况。

如今沈惟敬家业败落,正流落于京师寻找机会,可以招募使用。

于是石星当夜便将沈惟敬请了过来,进行考校和咨询。

听完沈惟敬对倭国风土人情的介绍,石星可以确定,这个沈惟敬确实比较明白倭国的事情。

而后便直接问道:“如何能以最快速度解决朝鲜那边的问题?”

本来按照资历,石星去年就该升为兵部尚书了,但可惜被叶梦熊抢走,他心里当然不服气。

所以面对这个东山再起的机会,石少司马已经等不及了。

他不但要解决问题,还想要尽可能快。

沈惟敬想了想后,答道:“跨国征战,比国内用兵艰难十倍,用武力很难速战速决。

故而最快速解决问题的法子,应当就是议和。

我沈惟敬愿为少司马效力,亲自前往朝鲜敌营谈判,同时顺便侦查敌情。”

石星回应说:“虽然你勇气可嘉,敢于深入敌营,但我大明未有不战先求和的道理。”

对于要面子的大明朝廷,打都不打,那不叫议和,叫求和。

石星若真敢这么干,后果肯定被弹劾辱国,然后下狱。

沈惟敬又改口道:“待大明天兵入朝鲜国,小胜一二场后,再开口议和也不失我上邦体面。

此时若能说服倭兵官长,两家议和,应当就是最快捷办法。”

这意思就是,先迅速打赢一两场展示实力,再谈判议和,那就不算丧师辱国了。

对沈惟敬而言,议和在解决方案里所占的比重越大,他的作用才越重要,才能分润更多功劳。

他不去促成议和,难道还能上阵厮杀?

虽然“战”是避免不了的,但“战”也可以为“和”服务。

石星综合各方面情况盘算了一会儿,便认为,沈惟敬的“快打快和”应该是最具有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国库本就开始亏空,去年为平定宁夏,又耗费几十万银两,上上下下现在都不愿意再出现大开销。

如果能用最具性价比的方法解决问题,朝廷上下应该都能接受。

又经过反复思索,石星便吩咐道:“无论什么解决办法,都需要朝廷中有人强力支持,我终究只是一个左侍郎而已。

听说你与陆总宪乃是同县,所以烦请你先去游说陆总宪,请陆总宪坚定不移的支持我。”

议和这种事情,最怕道德标准很高的清流势力捣乱。

若被扣一个卖国帽子,谁能受的了?在讲究言路畅通的大明政治中,这种情况不得不防。

沈惟敬答道:“敢不从命?”

他知道,这也是一个来自石少司马的考验。

如果连陆光祖这个同乡都说服不了,还能有什么本事去游说倭国人?

在大明朝廷开始运筹部署时,到了五月下旬,朝鲜国的表现又一次让大明朝廷瞠目结舌。

北方重镇平壤,也丢了!官兵一溃千里,朝鲜国基本全境陷落!

朝鲜国王李昖仓皇逃到了鸭绿江对岸的义州,所能控制国土只剩下义州周边一小片区域!

大明朝廷上上下下都麻了,你朝鲜国也不算太小了,先前组织架构看起来也挺完善的,又不是松散的部落蛮邦。

结果还不到两个月就丢了几乎全部国土,还能更废物一点么?

先前自称略懂,又当众说“三千里纵深、据险而守、兵马可用”的陆总宪真想不到,年近古稀了居然会被朝鲜国打脸。

到了这时候,被困在鸭绿江边上的朝鲜国王李昖疯狂的向大明告急,疯狂的呼叫天兵救命。

这日早晨,兵部左侍郎石星准备出门上衙,刚走到前院,就被仆役告知有人跪在大门外。

还说此人送上了一个沉重的箱子,作为登门礼物。

石侍郎站在门洞向外看,便见朝鲜国使团正使尹卓然跪在外面,神色衰败狼狈不堪。

看到石侍郎出来,尹正使伏地不起,大声叫道:“念在敝国向来恭顺,恳请少司马发兵过江,救敝国于水火!”

见尹正使这可怜样,又感受到了对方诚意,石侍郎也没忽悠,答复道:

“先前已经派遣五千兵马抵达江边,今日紧急向皇上奏请,得圣批后便令兵马过江。”

尹卓然再三叩谢,石星又叹道:“你先前隐瞒真实情况,只管自吹自擂,耽误国事不说,还把陆总宪坑惨了!”

尹正使很想告诉石星,先前并不是自己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也不是故意要自吹自擂,而是真心那么以为的。

一直到石侍郎消失在街角,跪在地上的尹卓然这才凄然起身。

这位正使万万没想到,自己只是又抢了一次肥差,借着朝贡到大明倒买倒卖赚点油水而已,结果转眼间家没了!

妻子儿女现在是什么情况,全然不知道!

而自己一个轻松愉快的朝贡使,就地变成了求救使节!

在兵部左侍郎石星的奏请下,又见朝鲜属国求救急切,产生了保护欲的万历皇帝便给辽东镇下令。

命先前部署在鸭绿江边戒备的两支兵马过江,并且在朝鲜兵的配合下,进攻平壤。

而后游击史儒率率兵二千余兵马、副总兵祖承训率兵三千余兵马先后渡过鸭绿江,联合朝鲜兵,向被倭寇占据的平壤进军。

在大明边军里面,近些年辽东镇战斗经验最为丰富,而且这五千兵马又是从辽东镇选出的精兵。

有这样马匹充足的五千精兵,在君臣认知里,除了不能深入大漠,基本上足以横行异国了。

等两支兵马入朝后,兵部左侍郎石星又秘密拜会左都御史陆光祖,寻求支持。

石星阐释道:“先小打,后和议,快打快和,让倭贼主动从朝鲜退兵,是为经济省力之法。”

陆光祖赞同道:“如今国计艰难,若能在恰当时机和议,减少花费,亦为朝廷之幸也。”

石星又迎合着陆光祖说:“不能让有些人故意穷兵黩武,并借此聚拢权势。”

陆光祖痛斥说:“某些奸臣在西北鏖兵一年,吃到了甜头,就欲罢不能了!这次就想故技重施,吾辈焉能坐视不理?”

这两人,一个需要迅速解决朝鲜国问题,以此来打破林泰来的压制;另一个需要尽力排斥林泰来,削弱林泰来的权势,所以很容易达成合作。

又半个月后,也就是六月中旬,从辽东传来战报。

由于种种缘故,大明两支过江的兵马皆遭遇惨败,甚至连将官史儒也在攻打平壤时阵亡。

听到这惨败消息,朝野再次为之震惊!

五千精兵半个月就遭受惨败,实在让朝廷上下不能接受。

什么样的敌军才能迅速打败准备充分的大明五千精兵?

如果换算成北虏,没有两万以上大军也做不到吧?

到此很多人不由得又想起一个问题,这次侵犯朝鲜国的倭寇到底有多少人?

最可气的是,就连被打到快亡国的朝鲜国到现在也说不清楚倭兵数量,费拉不堪!

力主“有限作战”,主张“快打快和”方略的兵部左侍郎石星彻底懵逼了。

支持石侍郎的左都御史陆光祖感到,自己又被坑了!

先有尹卓然,后有石星,为什么自己这边都是坑比猪队友!

很多人想起了在上次廷议时,陆光祖说过的那些话。

但是这时候陆光祖关起门来称病不出,也不见客,别人谁也接触不到陆光祖。

于是兵部尚书叶梦熊又上疏,推荐委任林泰来专门负责经略朝鲜方向。

此时季节已经是夏天,还在苏州的林大官人忽然觉得,自己的夏季诗集也需要了。

于是他又在地旷凉快的拙政园召开了一次雅集,数十名流捧场。

林大官人站在水边,负手而立,缓缓吟道: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好!”众人非常及时的在第一时间齐齐叫好,然后挖空心思思考到底好在哪里。

就是这首绝句怎么有点像绕口令?这又该怎么吹捧,林大官人真是给大家出了一道难题。

正当这时,又见有个差役冲了过来,叫道:“朝廷有旨意到苏州,急召林大官人立即昼夜兼程回京不得耽搁!”

林泰来长长叹了一口气,对众人道:“不想才与诸君欢聚片刻,却又要作别。

此时此刻,我只能用我的武学老师戚少保一首诗来表达心情了。”

而后再次吟道:“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众人暗想,自从林大官人中了文状元后,已经很久不怎么提起戚少保了吧?

今天突然又重新将戚少保挂在了嘴边,看来是深有隐喻啊。

在林大官人这半年来的勉励耕耘下,王十五、范娘子、黄五娘纷纷又有了身孕,白秘书也怀上了第一胎。

但在国家大事面前,被急召的林大官人只能迅速收拾行李,辞别父母妻妾,带着三百名早有准备的家丁北上。

这三百名家丁中,其中六十名是真正上过战场的老人,另外二百四十名是跟随锻炼的新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