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话事人 > 第681章 我最恨无礼行为

大明话事人 第681章 我最恨无礼行为

作者:随轻风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28 21:31:26

第681章 我最恨无礼行为

林经略大军一路向东,出山海关进入辽东地界。

在路上收到一条消息,万历皇帝又任命李如松为提督东征军务总兵官。

林经略很不爽的看着这个任命,心里就是一阵“卖麻批”。

先前他只奏请李如松为辽东总兵官,又征调了麻贵、董一元等威望素重的老资格将官,不就是为了制衡李如松么?

倒不是林经略对李如松这位老哥有什么意见,在私人关系上绝对没问题。

就是林经略认为,在他的下面,没必要再多一个名义上也可以指挥全局的主将,免得造成令出多头,指挥体系混乱的情况。

毕竟他这个文武双全的经略和别家督抚经略并不一样,也会亲临前线指挥,并不是只在后方调度。

没想到,他林泰来才离开京城没多久,皇帝就也起了制衡他的心思,所以才会将李如松从“辽东总兵官”提升为“提督东征军务总兵官”

这就是领重兵在外大臣的无奈,林经略又不能回京城去辩解,只能继续赶路。

因为朝鲜事态紧急的缘故,林经略没有在广宁、辽阳这些辽东地区核心城市逗留视察,只是嘱咐巡抚郝杰做好后勤工作。

万历二十年九月上旬,半岛人民的大救星、未来半岛的唯一太阳林泰来抵达鸭绿江边的九连城。

这座城堡周长二里多,看似不大,但在鸭绿江沿岸的边堡里已经算是最大了。

在很多人认知里,九连城应该就是大明万里边墙的最东端起点。

当然学术界也另一种说法认为,起点应该是稍微北边的宽甸堡。

而且九连城的意义不仅仅是万里长城起点,也充当着国门的作用。

在九连城的对岸就是朝鲜国的义州,与九连城隔江相望。

现在朝鲜国君臣就正困在义州,苦苦等待天兵过江,号称的三千里江山如今只剩下义州了。

近二百年来,每当朝鲜国使团来朝觐大明皇帝,必定要从九连城进入大明国土。而且每年与朝鲜国的贡市地点,也是在九连城这里。

这次大明天兵入朝,肯定从九连城这里渡江最为便利,从地理上没有太多其他选择。

此时从稍微靠腹地的凤凰城到九连城一带,已经兵营遍布,数万大军云集。

林经略选择了更靠前的九连城作为幕府驻地,原本九连城设有一名镇江游击,现在暂时被赶了出去,官署也被征用了。

林经略一边在开始整训各路兵马,一边开始与江对岸的朝鲜国君臣联络。

毕竟林泰来是带着皇帝诏书来的,所以还有个任务是充当上国天使,将诏书颁给朝鲜国。

其实诏书也没多少内容,总结无非就是两点。

第一就是允许朝鲜国王过江避祸,暂时安置于于宽甸堡,以待局势好转。

第二就是给朝鲜国君臣吃定心丸,承诺尽快出兵,再造东国。

第三,正式告知朝鲜国君臣,已经将天兵东征事务托付给经略大臣林泰来,让朝鲜国配合好。

得知经略大臣已经携带诏书抵达九连城,朝鲜国王就迅速派了一个叫赵敬高的远接使过江先行接洽。

本来在林经略的心目中,肯定是部下的列位将官更重要,要接见也是先接见将官。

但没想到朝鲜方面远接使来的如此之快,林经略刚住了一晚上,次日朝鲜国远接使就过江来了。

大明向朝鲜国颁布诏书,并不是随便一发就完事了,必须要有一套礼仪。

林泰来虽然觉得这很浪费时间,但也不能轻忽,不然就是丢了天朝上国的威严。

按照往常惯例,远接使要先向大明使臣奉上《迎诏仪注》,仔细说明这次如何迎接诏书,以及各项礼仪规范,并与大明使臣进行商议。

林泰来收了《迎诏仪注》,就让朝鲜国远接使赵敬高先去休息了。

幕府属员里有个叫崔五魁的人,本是行人司行人,以前跟随大明使节去过三次朝鲜国,对朝鲜国情况比较了解,这次就作为专业人才招纳进了幕府。

此时林经略把崔五魁叫了过来,一起研究朝鲜国送来的《迎诏仪注》。

毕竟涉及到大量外交礼仪细节,他林泰来在这方面并不专业,万一丢了脸就罪莫大焉。

果然崔五魁看了看后,就立刻指着一行字,向禀报说:“这里有问题!”

林泰来看向崔五魁所指的地方,上面写着“行鞠躬礼”。

崔五魁看林泰来对礼制不是很了解,便解释道:“国朝初年,朝鲜国王迎诏,行最隆重的五叩三拜礼。

土木堡之变后改元时,大明使节前往朝鲜宣诏,被当时朝鲜世宗哄弄欺骗,改为了鞠躬礼。”

听到“世宗”两字,林泰来就莫名想起了上辈子时空的“世宗大王驱逐舰”,船体自动开裂的那个。

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林泰来大概就能明白,为什么那时候朝鲜国将五叩三拜礼改为鞠躬礼了。

在那个时间点,大明刚刚遭遇土木堡之变,而朝鲜国正处在一个自恃“强盛”的阶段。

不再是李成桂篡位开国,惶惶然唯恐被天兵惩罚的心态。

所谓的“朝鲜国世宗”向西北和东北开疆拓土,利用大明势力撤退后的真空,驱逐了盘踞半岛北部的女直人,把朝鲜国疆域推进到了鸭绿江图们江一线。

在这种民族膨胀心态下,又看到大明遭受土木堡之变这样的巨大挫折,朝鲜国世宗才敢于糊弄欺骗大明使臣,将迎诏的五叩三拜大礼改成了鞠躬礼。

不得不说,这种行为实在太符合林泰来对半岛人性的认知了,一点都不“意外”。

林经略一边想着,一边继续听着崔五魁讲解:“而后朝鲜国君臣上下就一口咬定以鞠躬礼为旧制,与大明争执了八十多年。

再后来直到嘉靖朝,才又由鞠躬礼改回了最隆重的五拜三叩礼,并一直奉行至今!”

此时崔五魁越说越气愤,“却没想到,朝鲜国这次居然又想偷偷改成鞠躬礼,实在叫人难以理解!

在我看来,这分明是朝鲜国君臣看不起经略,觉得经略你年少好欺哄!”

林泰来突然开口:“欺天了!并非欺我!”

崔五魁连忙道:“是!是!”

林泰来又吩咐道:“你将朝鲜国远接使赵敬高叫过来!”

崔五魁奉命而去,去喊远接使赵敬高过来。

正当这时,红光满面的李如松笑着走进幕府大堂,很不见外的叫道:“你来得真迟!”

林泰来和李如松提前约定好了,今天先见个面。

上章讲过将官拜见帅臣的礼节,要先穿甲胄拜见,然后再换常服。

但李如松现在只身穿常服,溜达着走进了经略幕府大堂。

林经略瞥着李如松,这老哥看起来又飘了啊,又变身为李大将了。

历史上的李如松在帅臣面前,似乎始终就是这种尿性。

在宣府时,要与巡抚平起平坐;在宁夏时,让总督靠边站;在辽东朝鲜时,对经略也不行卑礼。

难怪历史上李如松最终下场那么莫名其妙,堂堂一个大总兵在一场常见治安战里,稀里糊涂陷入埋伏挂了,然后也没什么人认真追查。

林泰来并不是阴谋论爱好者,但看到李如松的结局,真不信这里面没点事。

李如松并不知道林老弟心里想什么,大大咧咧的自行找了个椅子,侧对主位而坐。

大家都知道,下级拜见上级是站南面北,在赏座之前要先面对面回话,没有直接侧坐的道理

林经略和蔼可亲的对李大将说:“你且等等,我先跟朝鲜国使节说几句话。”

“我这边不急!我也看看朝鲜国使节怎么说。”李如松答道。

不多时,崔五魁带着朝鲜国远接使赵敬高走了进来。

林泰来停止了与李如松的寒暄,对赵敬高冷冷的质问道:

“我大明太祖高皇帝颁布《洪武礼制》,要求藩王行五拜三叩头,为何贵国这次胆敢擅改礼制?”

赵敬高不慌不忙的拿出一本书并呈交上来,林泰来看了看,书名叫《藩国仪注》。

然后赵敬高振振有词的解释说:“《藩国仪注》同样是高皇帝颁布,自从高皇帝颁此书来我国,我国便遵此礼。

在《藩国仪注》中,并无五拜三叩之礼之要求,故而我国遵守有何不可?”

崔五魁在旁边怒斥道:“但是《藩国仪注》中,同样也没有提到要行鞠躬礼!”

赵敬高再次辩解说:“我国敬天子之命,不敢站立迎诏,所以为表恭敬,才增设了鞠躬之礼。”

坐在旁边看热闹的李如松迷惑不已,朝鲜国这帮君臣都失心疯了吗?

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距离亡国灭种就差一口气,还敢在这里跟大明矫情礼节问题呢?

迎诏不应该就是五拜三叩大礼吗?只想鞠躬礼是几个意思?

林泰来心里有所猜测,可能有两方面缘故。

一是当今朝鲜国的内部党争也十分剧烈,甚至比大明还激烈。

先前有东人党和西人党,然后东人党又分裂出南人党和北人党,斗得一塌糊涂。

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出现什么奇葩也不奇怪。

二是朝鲜国君臣发自内心的担忧,大明会借此机会吞并朝鲜国。

所以在礼仪问题上抬高自身,妄图表达出“强硬”和“尊严”,有点色厉内荏的意思。

崔五魁还在愤怒的与朝鲜国远接使赵敬高争执,“你所拿的《藩国仪注》乃是高皇帝时所定,而后历代已经有所更改!”

赵敬高辩驳道:“我国只收到过高皇帝颁发的《藩国仪注》,也只尊此为旧制行之!”

而后大概觉得崔五魁只是一个小人物,没必要对崔五魁浪费口水,所以赵敬高又转向林泰来,语气坚定的说:

“《藩国仪注》本无规定迎诏细礼,还是当年我国世宗大王认为立迎不妥,主动添设鞠躬之礼,以此优待大明上邦!

在此告诫经略,要明察我国之苦心,体谅邦交之不易,勿要做节外生枝之事。”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林泰来只觉得赵敬高吵闹。所以他抬头朝着门外喝道:“刀斧手何在?”

右护法张武带着几条大汉,出现在门外候命。

林泰来指着赵敬高,很烦躁的下令道:“把这蠢逼推出辕门,斩首!”

赵敬高昂首挺胸,面无惧色,林经略你装模作样的吓唬谁呢?

恐吓和谩骂,决不是战斗!谁怂谁是孙子!

张武接了军令,带着人将赵敬高推到院门外。

赵敬高面露不屑,这点虚张声势的伎俩只要看破了,就没什么可害怕的。

不就是故意用这种形式,威胁自己改口么?历代史书上类似这种事多了。

还能真砍了自己不成?只要挺到最后,就会听到刀下留人。

而后赵敬高被强行按在地上,转头就看到一把明晃晃的大刀。

刀斧交颈而不改其节,赵敬高还想着为了青史留名放几句狠话,就见大刀毫不犹豫的砍了下来!

“卧槽!竟然来真的?”这大概是朝鲜国远接使赵敬高人生最后一个瞬间的心声。

崔五魁站在堂前,看着远接使的首级,震惊的说不出完整话,“这,这,这”

两国交兵还不斩来使呢,你林经略怎么还能直接把友邦的使节砍了呢?

而后崔五魁又开始琢磨,林经略是不是历史上第一个砍了友邦使节的人?

此刻从大堂深处阴影里传来了林经略的声音,“崔行人你把这首级送过江去,什么解释都不用说,让朝鲜国再换一个远接使来交涉。”

作为一个老外交员,崔五魁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再来一个还说不拢呢?继续砍了?

把令人厌烦的使节物理清除了,林泰来心情好多了,对着李如松笑道:

“我生平最恨这种无礼的行为!区区小藩邦竟然还不想行五叩三拜之礼,居然觉得行鞠躬礼就是给我面子了?

我真是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反正我不想和不知礼数的蠢货打交道!”

常服参见、侧身而坐的李大将忽然觉得,自己屁股底下的椅子好烫

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应该更加礼貌一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