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魂穿三国,成为最强前夫哥? > 第46章 郑玄身故

承华元年,四月。

太学之中的擎天柱,已经高达八十二岁高龄的儒家学者,被刘瑁尊以师名,一手操办起如今太学的前身,龙门书院的大儒,郑玄,去世了。

长安城,太学。

“雍王殿下到!”

“停车!”

太学门前,一架马车缓缓停了下来,一身白衣的刘瑁缓缓走下马车,他叹了一口气,轻轻地望了望天空,步行向太学走去,脑海里却回忆起了几天前的最后一面……

当刘协的死讯传来,原本身体就不太好的郑玄一下子就晕了过去,当他再次醒来之时,老头趴在床上,失声痛哭了许久许久……

自那之后,郑玄的身体就一落千丈,即便张仲景和华佗想方设法调理也无济于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郑玄越发消瘦……

郑玄去世的前一天,他的精神突然好了许多,他随即叫人去叫刘瑁,准备叮嘱一些后事了……

“郑师,叔圭来了……”

刘瑁听闻郑玄相召,连忙放下了雍王府内的议事,坐着马车就赶了过来。

“叔圭啊……坐。”

郑玄虚弱的躺在了床上,笑着对刘瑁道。

在刘瑁坐在郑玄床边后,郑玄轻轻地拉着刘瑁的手,望着刘瑁,笑了。

“叔圭啊……从你在益州开办龙门书院,我郑玄便来到了你身边,你这一路的辛酸痛苦,我知道,你的无奈,我也知道。

当年那个心慈手软,优柔寡断的刘叔圭不见了,如今的你啊,倒是越发霸气了。”

郑玄望着刘瑁,脑海里浮现出当年那个年轻的小伙子,眼里的慈爱之色越发明显。

“郑师……”

刘瑁抓住郑玄的手,半跪在郑玄的床边,已经哭的泣不成声。

“不哭!我啊,已经八十二岁了,活了这么久,我知足了,我这一辈子,经历过了太多事……

我从小看书,八岁就精通算术,十二岁时,便能诵读五经,十六岁时被称作神童。后蒙杜老提携,去了北海,先后拜了第五先生、张老、马老为师,潜行求学。

自我被党锢后,便在家中着书,传道,若非黄巾乱起,你小子又在益州成立了龙门书院,我恐怕还不会远行……

因为你的龙门书院,我一方面为了避乱,一方面为了继续着书,才去了益州,却结成了你我的缘分……

叔圭啊,如今你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距离那个位置,也只剩一步之遥了,但我还是要叮嘱于你,莫要多造杀戮,百姓不易啊……”

郑玄摸着刘瑁的脑袋,叮嘱着,言语中却满是担忧之色,郑玄与刘瑁相处多年,他早已看清了刘瑁的脾性,自己这个弟子虽然重士人、用士人,但更喜寒门。

如今科学盛行,科举制的实施已经被提上日程,若按照刘瑁的安排,世家若是还要反扑,那以刘瑁如今的手腕,是否会有新的党锢,这不由让郑玄忧心。

“郑师,放心吧,‘党锢之祸’不会再有了,将来,新的大汉将会有新的秩序,制度,我大汉之魂不灭,将永存于世!”

刘瑁望着郑玄,郑重的承诺着,而郑玄轻轻一笑,歪着脑袋笑着道:“也不知道将来你小子在史书中会如何记载,我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今日的太学与往日不同,在太学一进处,是一处大厅,由此处分为了东西两院,而此时,这处大厅已经改做了灵堂,而以郑玄之地位、才学、功绩,无一人对此提出异议。

“叔圭,这是康成兄专门留给你的……”

宋忠红着眼睛,将一封信递给了刘瑁,叹了一口气。

刘瑁默默走到郑玄遗体旁边,望着郑玄那慈祥的身体,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两人相处的一幕幕场景,眼泪再度充盈眼眶。

“呜呼!吾师郑公,汉之大儒,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德配天地,道贯古今。

吾师故去,弟子悲痛莫名,心如刀绞,泪洒衣襟。吾师之逝,如日月之陨,天地为之色变,学问之海,顿失航标。

吾师郑公,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贯通经史子集,尤精《诗》、《书》、《礼》、《易》、《春秋》。治学严谨,教诲有方,桃李天下,为后学之楷模。

吾等弟子,皆蒙其恩泽,得其教诲,如沐春风。

郑公之学,非徒文字之学,更重德行之修。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吾师之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吾师之逝,实为儒林之大哀,天下之大失。郑公之学,如明珠之璀璨,照吾辈行途;德如巨木,蔽风挡雨。今斯人已逝,吾辈何以继志述事?”

……

伴随着刘瑁诵念着悼词,后汉末最璀璨的一颗儒学明珠就这样逝去了,但是在刘瑁的推崇中,郑玄在后世之中的地位却远远高出了现在,“郑学”之风贯穿了整个新汉前期……

在郑玄离世后,刘瑁悲伤不已,以教诲不倦曰长,好和不争曰安,追封郑玄为长安侯,与长安城同名,希望郑玄与长安同在!

雍王府。

在送走郑玄后,刘瑁缓缓地拆开了宋忠交给刘瑁的书信……

“叔圭,你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亦我郑玄之愿也,我之着作,你尽可印之,传于后世百姓,吾愿足矣。

今之大汉,世家跋扈,朝中世家之子多矣,我死后,可试行科举,简拔寒门以用之,以此来制衡压制世家之权柄。

你曾有言,新朝若立,行‘均田’之政,我深以为然,但此政恐仅为百年便形同虚设,可与众人共议之。

如今军中,兵种划分过于鲜明,可重整兵制,将各兵种逐渐融合,方为天下之道。

我之憾事,未能亲眼目睹大汉之新生,为尔修史,如今《后汉书》已至桓灵二帝。不日皆可成书,你之前多叮嘱之活字印刷之法已成,可择经史子集以印之……”

整个遗书,洋洋洒洒数百字,却从头到尾,都是对刘瑁的殷殷期待,对刘瑁的各种叮嘱,对大汉后面制度的改革方向,但却没有提及一次他的儿子郑益,这便是刘瑁的老师,郑玄。

“老师……”刘瑁跪坐于地,痛哭流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