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魂穿三国,成为最强前夫哥? > 第47章 科举初行

长安城、太学。

“拜见雍王殿下……”

只见厅内有两人恭敬的向刘瑁施礼,其中一名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正一边行礼,一边痛哭流涕。

“是季珪师兄啊……可曾看过郑师?”

崔琰一边痛哭一边摇头道:“初抵长安,便来拜见雍王殿下,还未见过老师……”

刘瑁轻叹一声,轻声道:“那一会去见见吧,给老师上柱香……其他的回头再说!”

“谢雍王……”

刘瑁说罢又转头看向另一人,感叹着:“倒是真没想到友若兄居然也来了长安……”

只见那人轻声笑道:“如今天下,雍王已占尽大势,我兄亦心向雍王,但如今颍川仍在曹贼手中,我荀家百十口人皆在其掌控之下,我兄无奈,只得派我向雍王表明心迹!”

“哈哈哈,友若先生不必客气,既已来了,就去见见公达吧,若友若与季珪愿意,我现在便可封二位为中书舍人!”

崔琰连忙施礼道:“承蒙雍王厚爱,然我师亡故,季珪理当丁忧,为师尽孝,若雍王应允,季珪愿为吾师守孝一年!”

刘瑁轻轻点头,随即道:“那友若可愿?”

“荀谌谢过雍王!”

原来此人便是荀彧的弟弟,曾经在袁绍麾下效力的荀谌荀友若。

但是在官渡之战战败后,荀谌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之中,有人说他在袁绍兵败后战死了,有人说他逃回了颍川老家,如今看来,当是后者了……

“我等告辞!”

几天后,郑玄的头七刚过,刘瑁便又来到了太学之中,这次他便直奔研究印刷术的屋子中去了。

“活字印刷,成了?”

刘瑁向着宋忠问道,此时的崔琰已然出现在了宋忠、庞德公等人身后,神态哀伤,一袭白衣。

“回雍王,已成!”

由于刘瑁奉郑玄为师,再加上天子刘协的故去,因此刘瑁也准备同崔琰一样守孝一年,这一年之内不兴刀兵。

但他却趁势开始了对兵员的操练征召以及制度的调整,准备明年之后,重启战事。

既然这一年不能打仗,刘瑁就准备把郑玄遗书中所说的好好的弄一弄,于是他第一站就直奔百家苑。

“殿下,如今正在印制五经进行实验,如果确定成功,以后印制书籍的成本将大幅下降!”

刘瑁闻言后,眼里闪过一丝厉芒,暗暗道:“从此之后,书,再也不是你们世家的专属了!那么下一步也该实施了……”

很快,活字印刷就流传了出去,而刘瑁对此并没有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将经史子集这类的图书率先加印,发行于各大书店,同时组织东苑的众人开始编纂蒙学读物。

要知道,此时,流传后世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还未出世。

其中《千字文》出于南北朝,《三字经》、《百家姓》则出于宋代,因此刘瑁需要的,是一本属于汉朝的蒙学读物。

同时,刘瑁召集太学众老以及毛玠、田丰等谋士,还有华歆、杜畿、钟繇等六部之人,共议即将试施行的科举。

“诸位,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雍、益、凉、并、荆、交六州之地,但是每年举孝廉的人实在少之又少,更重要的是,如今凉州、并州官吏太少,如今羌胡势大,这两州绝不容有失!”

刘瑁望着众人,沉声开口道。

“因此,我在与郑师以及宋老几人反复商讨后,决定试开科举,优先将其充凉并益交等边州!其余各州依旧施行察举之制。”

为了避免众世家的反感,因此刘瑁开篇就说是因为如今凉州、并州两地因为临近羌胡,大多人都不愿意去那里就职,因此常年荒置,以至于被羌胡所占。

因此此次科举主要是为了填充边疆各州的官吏,至于雍州、河东、弘农等地的官职,依旧还是由察举所定,即人口大州的官员还是落在各世家之手。

“主公,请问这科举如何实行?”户部侍郎杜畿率先问道。

“宋公,麻烦您老做个讲解。”

刘瑁向宋忠微微躬身,恭敬道。

宋忠微微点头,向众人施礼后道:“康成兄离世前曾与雍王、我龙门书院众人仔细商讨过该制度,最终敲定的是这样……”

宋忠起身,拿出了一张图,向众人展示道:“目前我们准备设置进士、明法、明算、明史、明礼、明工、明武七科,最后由陛下亲自面见,确定名次。”

“敢问这七科有何区别?”

“进士考试为帖经、科试。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考时分为明一经、两经、三经、五经四个级别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五道”

“明法,选拔熟悉法律的司法人才,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策。

“明算,选拔精通算术的数学人才,试《九章算经》三帖、《周髀算经》、《孙子算经》各两贴,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策。”

“明史,选拔精通《史记》、《汉书》的人才,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策。。”

“明礼,选拔精通各项礼仪的人才,以充礼部!”

“明工,选拔精通各项工艺,建造,水利的人才,充实工部!”

“明武,选拔精通古今各种战术,战略的战争人才,选拔将才!”

“此七科此次仅为实验,若效果尚可,可再试推之,不过经与雍王商议,不论效果如何,其中四品以上的官员任免,依旧由各州郡察举所来。”

众人在听完刘瑁与太学诸位博士所定七科,倒也没有太大的疑问,因为古往今来,汉代其实早已有了科举的前身,只是未有成熟的体系。

如今众人能坐在刘瑁身前,自然就不是只为了家族的废材,他们也对自己的家族有着充足的信心,再说如今四品以上的官员任免,依旧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这些人之中,或许有些人会有所顾虑,但刘瑁早已与田丰、毛玠、荀攸、贾诩、法正等几位谋主以及长安各世家商议过了,他们都已同意,其他人自不会有什么异议。

“主公,不知什么样的人可以来参加考试?”

华歆轻声问道,毕竟他现在兼管吏部,这科举制他必须得问个仔细,才好施行。

“首先七科之中,由我各州郡所推举而出的优秀人才直接到京城参加省试。

而其他通过自学或者私塾的学子,需要先在各县通过县试,乡试通过后前往各郡郡治参加郡试,合格后再到京城参加省试。”

“那各郡的人数呢?”

“上郡每年三人,中郡两人,下郡一人。而为了防止郡县舞弊,凡是各郡推荐的人才,必须将考试题和考生的答卷送到朝廷审核、备案,如果发现有不符,将会对该郡实施处罚。”

“最后有多少人可以录用?”

“目前的范围内,每次中举三十人,成绩最优的三人,可入黄门待招,其余人等分赴上县、中县、下县担任县令。”

“请问主公,那么此次科举都是何人来应试呢?”钟繇开口问道,毕竟他是司隶校尉,要考虑各种安保和城防的问题。

“今年九月,选拔县试,今年十二月,各郡郡试,明年六月,京城省试,三年一次,给人赶赴长安的时间,”

“不知省试会场放于何处?”

“就放在太学边上吧,龙首原上,寻一处地方便是,如今长安城还未完工,你选好地方,让他们尽快督建便可。”

“诺!”

在活字印刷出现后不久,刘瑁就将独属于汉朝的科举制定了下来,比隋朝才开始实施的科举制提前了三百多年。

而与原本历史上隋唐科举不同的是,刘瑁并没有说出,按照他的规划,未来六部选才,将直接与科举门类挂钩,绝不像后世那般,只重进士!

在刘瑁未来的规划中,武将、文官不仅会相互制衡,同时还会那些减少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也为了增加太学之中西苑的生源,让科学可以与儒学成为未来的擎天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