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崛起,从1900开始 > 第412章 汉阳铁厂的往事

崛起,从1900开始 第412章 汉阳铁厂的往事

作者:清波凡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15:31

第412章 汉阳铁厂的往事

那时候张之洞大病刚痊愈,听得东洋人弹劾陈天华和李存智,大为不爽。

张之洞虽说看重东洋的明治维新,大力学习和借鉴东洋科技和管理水平,但他清楚东洋人的强盗本质,对倭寇飞扬跋扈,贪婪成性十分看不惯。

所以,无论领事馆如何威逼利诱,他并没有理会。

在张之洞这边碰了一鼻子灰,而国内大本营完全不同意以此来进行武力干涉,表示这会引起国际动荡。

正元株式会社的背后,虽有强大军方和黑龙会撑腰,但要想在大清国内,在没有得到大本营授权的情况下行事,这放谁都不敢。

冷静下来仔细一合计,还不得不同意,只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

想想,如果不答应,对方暗杀继续,指不定明天这群人中谁又莫名其妙的死去。

让人最不能忍受的不是死的本身,而是死之前的那种莫名恐惧感!

正元株式会社在江南、山东半岛、江西等地建有铁路,矿产等实业,又是上海正金银行的大股东。

难道就因为陈天华,让正元株式会社从大清国消失?

这根本就不可能。

算算,每天提心吊胆,在几十名保镖的簇拥下过日子,一年算下来安保费也不老少嘞!

算了,五百九十万两白银买个安全承诺,同时,也算是买个教训吧!

这世上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惹的,赤脚的人太多,他就不怕穿鞋的。

所以,还得事先搞搞清楚对手的背景和手段,到时别偷鸡不成蚀把米。

有人提出让巡抚大人聂纠规也放点血,他本身也算是即得利益者。

聂纠规的回复很简单,他负责在这一二年之内搞定这个陈天华,到时,把煤广自治区所辖矿产均转给正元株式会社所有。

东洋人想想也只好这样。

现在逼巡抚聂纠规大人放血,这般反而得罪了他,也就失去了在江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官方代理人,这样得不偿失。

就便宜陈天华小儿,再多活二年吧,就算是暂存在他那里,到时连本带利的夺回来。

最后,正元株式会社同意了煤广自治区,陈天华方的全部条件,在调解方-巡抚衙门全权代表的监督下,双方派员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至此,一场围绕资源与地盘争斗的世纪大战,以正元株式会社挑起,最后以煤广自治区完胜而告终。

为了这次轻率的挑衅,正元株式会社方面可谓损失惨重,不光是尊严和名誉方面,还有经济损失都是惨不忍睹。

这次所谓战争赔偿金,加上聘用菊刀特战队等费用二百万两白银,合计八百万两白银。

实在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且帝国形象在国际上受损,在列强眼前颜面尽失,纯属奇耻大辱呀!

此仇不报,死不瞑目。

相反,浙省新军这边,明赔暗敲的反倒是赚了个盆满钵满,还为中国人出了口大大的恶气!

这下子,新军扩军的军备费用不用发愁,都有了,李存智郑重宣布可以开展工作。

那天在小规模的庆功宴上,陈天华喝得个大醉。

这阴差阳错的,从最初只想回击报复,最后竟搞成了一桩巨额的战争赔偿案。

这买卖来得真痛快。

这算是他有生之年,最为痛快的一件事了。

当然,正元株式会社可不是善茬,更不是吃素的,他们决心在那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

他们要改变斗争策略了!

除了巡抚聂纠规的策反、袭扰计划之外,东洋人想在经济战线上跟陈天华之流进行较量。

在煤山、牛头山煤矿的争斗中,硬碰硬显然他们是吃了哑巴亏,为何不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来围剿呢?!

正元株式会社是一个庞大的经济集团,他们准备用迂回战术,对跟陈天华有关联的人和经济实体进行围剿。

首先,他们选择了张之洞的汉阳铁厂,以及盛宣怀的汉冶萍公司。

因为汉阳铁厂和汉冶萍公司这两家实体,都曾向日籍正金银行贷了巨款,也就是说,正元株式会社实际就是这两家企业,目前最大的债权人。

光是汉阳银厂,正金银行就有上千万两白银的贷款,五年到期,到时连本带利就是近二千万两白银呵。

现在离到期也就一年多时间,如果到期归还不了贷款,正金银行就有权将汉阳铁厂拍卖。

张之洞很在意汉阳铁厂,他前后共计投入数千万两白银,为此,把好端端的湖广纺织局给拖累了。

但由于其决策等诸多因素,这家全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投产十余年,目前还不能盈利。

只到到期不能归还贷款,张之洞必然需要向陈天华借款,到时,新仇旧恨一起算。

要说到这个汉阳铁厂,这是张之洞后半辈子近二十年间,压在他心头最大的心病,只要提起,就能使他老泪纵横。

一次轻率的决策失误,几乎让他愁肠百结,急白了头发,直到去逝。

想当年他兴办洋务,深知钢铁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枪炮弹药,铁路机械等,哪一样离得开钢铁?

所以,他准备筹建亚洲最大的钢铁厂。

张之洞先前办学堂,办纺织局,顺风顺水,风调雨顺,那些纺厂布厂的都立马收到经济效益。

逐渐的助长了他过于自大自信,有时还刚愎自用的性格。

后人说他喜欢拍脑袋决策。

在明清时期,中国轻纺业在江南,那是主要产业集群,无论是生产工艺,还是管理水平,在世界上属于一流水准,东洋人先是偷学中国的,但后来居上,这是后话。

张之洞尚不知重工业的生产与管理,跟轻工业有着天壤之别。

光绪十五年,他电告大清国驻英公使薛福成,意欲采购炼钢厂的高炉,薛公使推荐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炉生产厂-英国梯赛特公司。

英国梯赛特公司的主管工程师善意回函说道:

贵方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煤、焦等寄我司化验,然后才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种之钢,综合评估之后,即以确定何样之高炉。

并警告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未可冒昧从事。

可对方好意,张香帅并未领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