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崛起,从1900开始 > 第061章 双栖私塾学堂

崛起,从1900开始 第061章 双栖私塾学堂

作者:清波凡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15:31

第061章 双栖私塾学堂

刚过了大年十五这天,双栖乡镇的双栖学堂就要开学了。

这天,陈幼娟穿着一套崭新衣裳,背上哥哥给她买的崭新书包,从头到脚都是崭新的。

书包里面装着的只有文房四宝,因为书籍要到了学堂里,交上学杂费之后,才发放。

陈天华划着他的小乌篷船,亲自送小妹去学堂上学,顺便去帮交学杂费,办理相关事事云云。

山阴县双栖学堂,实际是一所私塾。

至所以能称为学堂,并且挂着山阴县双栖的官方名头,当然是指其规模,师资,教学质量等诸方面,完全符合清政府对正式学堂的基本要求。

双栖学堂隶属于山阴县衙门学房辖下,正式登记核准的县属初等级学堂,,学堂有印章,还能颁发毕业证书。

学堂里有正规的教学大纲,开设课程及书籍要求。

这相当于后世的官办初小。

从这里毕业,就可以去县城读高等级学堂,比如镜明学堂就是。

这就区别于某些野鸡的私塾,比例:某教书先生在家里弄七八个学子开课,或者地主家里讲教书先生上门授课云云。

据传,双栖学堂历史悠久,最早是由刘氏家族兴办,到了刘文杰这辈,他本人曾亲自授课,当过督学。

现在,双栖学堂属于刘氏,费氏,还有范氏三家共有,分别有三家代表出任校董。

每年开支由三家平均分摊。

范家自范明忠父亲入股开始的。

听说这老头子很古怪,他自己没什么文化,但十分尊重先生,也瞧得起读书人,并要求自己子孙都得有文化。

他做偏门生意,平时对钱扣扣啬啬,但对学堂投入却很舍得。

双栖学堂除了刘、费、范三家子弟入学之外,允许外姓的乡镇子弟求学。

当然,收费标准不一样。

双栖学堂的规模并不大,仅有四间砖瓦结构的教室,黑板,课桌椅板凳齐全。

每间教室可坐学生二三十人,相当于一个年级。

看教室就知,双栖学堂分成四个年级,从低到高。

学堂里建有一个藏书楼,还是有一定规模的书籍,包括一些翻译过来的外国书籍。

刘文杰先生很重视书籍,但凡正式出版的书籍,他都会去采购来,放入藏书楼,供老师学生们阅览。

学堂里还建有学生宿舍,离家稍远的学生,可以选择寄宿。

陈天华来到学堂院中,似乎有些熟悉,他的脑袋瓜子里存有记忆,说明土根就在这里读的书,毕业之后又去了县城洋学堂混了半年。

他见几间教室里有不少学生,穿得很单薄,衣服补丁一个又一个的极为寒酸。

这些穷学生在教室里不时地哈气暖手,缩着身子听课。

正月没完,天气还很寒冷,穿得太单薄让人受不了。

“三爹,这学堂里贫寒子弟可以免学杂费吗?”他忍不住询问陪在身边的三伯父法康。

陈法康点头道:

“对于学习用功,有志向的极少数寒门子弟,经校董会同意,可以免学杂费,但书本、笔墨需要自备,若真有神童,校董会也会资助其考取功名。”

陈天华刚才交费时才知,从去年开始,陈法康被校董会聘任为学堂督学,相当于后世的校长。

学堂里有正式开课的先生五名,教辅人员五名。

江浙之地,文风极盛,教学普及成度、识字率相比外地算是高的,尤其是被称为盛产‘绍兴师爷’的发祥地,不识字能行吗?

这里的百姓,家里最穷,也会节衣缩食、甚至于举债都得送孩子读书。

就算考不上功名,将来做个生意,当个帐房先生,伙计什么的也成,总比种田强吧。

反正,能识字的伙计工钱,比那些睁眼瞎的白木头,要高出不少。

陈土根就是个实例,父母亲送他上双栖学堂,又送他到县城,而县城还需要寄宿,费用肯定不低。

当然,这里的父母亲送孩子读书,可都是男孩,女孩就另当别论了。

在双栖学堂里的学生,只有不到十个女孩,占整个学生总数的一成还不到。

而这些女孩,可都是校董家族的子弟,或有钱人家的女孩子。

像幼娟这种年龄偏大,又是外姓的普通人家,来这里读书实属罕见,整个学堂里都投来异样的目光,唏嘘不已。

双栖学堂的课程表,大致如下:

晨读:先生带读,集体朗诵,抽人点读,老师评论。

习字:练习寸楷一百字以上。

经义:先生讲解四书五经。

午餐。

背诵:学生温习课本,背诵章句及课文。

辞章:先生讲诗、讲对联、讲古文。

晚餐(指寄宿生)。

晚自习(指寄宿生):温习今日所学,偶尔讲解习文。

在陈天华的头脑记忆中,四书五经的学习顺序排列为。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旧学的主要内容。

幼娟读的班级,自然是最低年级,得从头学起,从识字开始。

虽然决定读书之后的十数天里,她缠着陈天华教她识字练字,至少家里人的姓名她认识了。

‘陈幼娟’几个字歪歪扭扭地会写了,只是东倒西歪的站不直。

她们这个班共有二十几个学生,实足年龄应该都不会超过十岁,里面只有一个小女孩,明显是富家子弟。

过了年,幼娟的实际年龄应该满十四岁了吧,真处在发育状态,比班上所有同学都高出一头,长得确很高大。

她一个傻大个就坐在最后一排,孤单的一人,既新鲜又忐忑不安地在上课。

同班同学都是很好奇地看她,不时地交头接耳,让她很不自在。

好在这个班的课程,主要是三爹法康在上,自然会得到一些照顾。

陈天华站在教室窗子边上,观察了十几分钟就离开,他转到年级高一些的班级,准备静静观察一下。

他很好奇,这清末的乡村教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

这个班应该是高年级,学生全是男生,年龄都在十三岁至十五六之间。

站在讲台上的授课先生,五旬以上,穿着件粗布棉长袍,长着白净清瘦的脸,估计是个老学究老秀才。

他的眼睛似乎还有些近视,但没戴眼镜。

估计是买不起。

此时,他正细着眼睛在给学生们讲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