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铁血首辅 > 第151章 陕西三边总督

大明铁血首辅 第151章 陕西三边总督

作者:用灵魂去瞄准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30:49

152.第151章 陕西三边总督

第151章 陕西三边总督

腊月初十,京城。

天启看着陈上来的战报,斩首两万,俘虏五万,缴获马匹五万。

不仅收复了河套,重建了东胜卫,还攻克了归化城,如此之大胜,也就开国时才有。

张宗贤给他的惊喜不止这些,还有在他登基那天建好的,千古第一的黄河大桥,更是让天启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文成武德肯定能超越先祖。

张宗贤还在奏本里提议的逐步废除如今的九边军制,重建开国时的军户制度,将边墙外的土地全部分给百姓,并免除百姓的徭役,赋税。让百姓以投军报国代替。

这样一来,每年可以为大明节省大量的军饷,减轻百姓负担。九边今后将自给自足,无需朝廷再从内地调运粮食,只需在大战前后给士兵封赏即可。

而且现在的土默特部已经没有了威胁,还可以将山西,大同两地军镇的边军调往辽东。

在奏本里给天启描绘了,大明未来的军制,大明将恢复开国时的所有卫所,这些卫所周边皆为军户开垦的土地,外地入侵首先就得面对这些卫所。

即便敌军拿下了这些卫所,还会遇到在边墙内的各大卫所。这些节约下来的军费,则是增加京营兵马,各地有事皆可以从两京调动兵马支援。

张宗贤还提议,对于这些卫所,将来在改制结束后,也不会设置总兵参加,而是划分为州,由朝廷任命亲民官管理。以免尾大不掉形成割据。

张宗贤自然知道军户制度弊端,向天启提出这些,只是为了拿到改革边镇的权利。在未来的规划中,张宗贤是要在大明实行全民义务兵役制的。

对于张宗贤在奏折里描绘的景象很是心动,他知道在开国时,军户制度保证了大明边疆的安稳,只是如今卫所制度败坏,导致了朝廷不得不花钱招募士兵。

如果能够重建卫所制度,那大明每年可以节省军饷粮草折算下来至少一千万两,拿出五百万两来就可以在南北两京养兵五十万。

剩下的粮饷就可以收入内帑,让他修更多更好的宫殿,也不用每天烦心军费不足了。

看到这里天启已经非常的心动了,张宗贤还说只要皇上认可他的方略,同意恢复旧制,那明年一月开始就可以停止对延绥镇的军饷粮草供应。把节省出来的钱用到辽东前线去。

这些话都说到天启心坎里了,天启内心已经同意了张宗贤的方略,只不过兹事体大得看看内阁的反应,随后就将此方略发给内阁讨论。

另外对取得如此大捷张宗贤即有功将是该如何奖赏,要内阁尽快拿出一份奖赏方略来。

接着天启亲自提笔将新建的黄河大桥定名为“定西桥。”寓意安定西北。

此时的内阁首铺为刘一燝,与方从哲、韩爌、左光斗、叶向高同为顾命大臣。方从哲因红丸案已经致仕回家了。

如今的朝堂东林党最为势大,东林党人主掌内阁、都察院及六部,被称为众正盈朝。

在拿到张宗贤捷报以及方略后,内阁诸臣先是不信,随着张宗贤开始往京城运送缴获的马匹以及俘虏的鞑子贵族。

要知道每年朝廷都要花百万两银子买马,光是这些战马就价值不下百万两。

尤其是从归化城缴获的那尊白银铸成的佛像,已经被锦衣卫接收,正在往京师运的路上。

让这些东林党不得不信,如今张宗贤立下如此大功不说,看起来天启帝有意让他主持九边的革新。

这让东林党完全无法接受,一个纳贡的监生,怎么可能比他们这些科举取士的读书人还要厉害,肯定是鞑子无用让此人捡了一个便宜。

再说了即便要革新九边,也应该是他们出方略,一个纳贡的监生算什么东西?

于是内阁先是否决了张宗贤的革新方略,以九边革新关乎国本不能随意变革,认为现有的制度就很好。

接着又让事中倪思辉、朱钦相、王心一御史周宗建、侍郎陈邦瞻,御史马鸣起、给事中侯震旸等人弹劾张宗贤善起边衅,破坏了原与土默特部的互市。

不仅不能封赏还要治罪,要张宗贤立即退兵将归化城还给土默特部。

朱由校还想着超越其先祖的文治武功,而且事关封印雪妖,怎么可能将归化城退还,立即下旨斥责了这些御史。

内阁见弹劾不成便想着用明升暗降把张宗贤雪藏起来,便给张宗贤定封赏时,只给了一个兵部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的职位,升了一级成了正五品。

至于对立功将士的奖赏倒是没有打折,只是借口国库不足,请天启发内帑奖励褚将士。

天启收到内阁的回复后把朱由校直接气得够呛,将内阁的奏本直接发回,让他们重新拟定。

内阁众臣觉得天启年轻好欺负,不仅没有重新拟定,还原样不动地又给朱由校交了回去,这样的做法让天启彻底失去了对东林党的信任。

接着天启就让李尽忠出任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并改回原姓,赐名为魏忠贤。提前让魏忠贤的势力形成。

魏忠贤作为张宗贤的叔父,自然要为自家侄儿争取赏赐,毕竟张宗贤每年都孝敬他不少银子,最近还搞了一个玻璃暖房给他,让他用来拍天启的马屁。

在让魏忠贤掌握内廷后,给事中倪思辉、朱钦相、王心一又向朱由校进言,都被贬往外地。

短短的几日朱由校便由那个东林党眼中的明君变为任用阉党的昏君。

收到朝堂因为给他封赏而起争斗,张宗贤大骂东林无耻,一面让雨农亲自前往督促战利品的运输,要把马匹,俘虏和银佛尽快地运到京城去。

一面写信给魏忠贤希望他能劝说天启举办献俘大典。

让京城的百姓看看,谁才是国之干城,让东林那些所谓的君子闭嘴。

魏忠贤收到信后就向天启提议举办献俘大典,一扫萨尔浒之败给大明上下带来的阴影。

天启也觉得应该办一场献俘大典,那个皇帝不好大喜功,何况这是实打实的大胜。

一开始内阁和六部举出各种理由反对办献俘大典,然而天启早已看透了东林众人,不想举办大典就是害怕天启重竖皇权。

他们只想要一个听话的皇帝,而不是有主见有威望,杀他们如杀鸡般的皇帝。

经过了多少年的努力,这些文官才获得了抗衡皇权的力量,怎么会轻易让天启夺回去。天启这么年轻,上来就想革新九边,指不定后面还想干嘛。

外一这献俘大典让天启上了瘾,想要御驾亲征怎么办?

然而天启铁了心要办献俘大典,直接绕过礼部,让司礼监负责此事。

内阁见劝不住,又不能不在献俘大典上出现,最后只能上奏让礼部参与此事。

终于在腊月二十三那天银佛和俘虏,马匹运到了京城。

在魏忠贤的主持下,献俘大典进行得非常顺利。

腊月二十五这天京城的百姓就像是提前过年一样,

多少年了,京城的百姓依稀还记得,当年土默特的阿拉坦汗,多次遣使要求开放朝贡贸易未果后兵临京城,以武力要挟朝廷开放边贸。

如今土默特部竟然被大明给灭了,归化城的银佛都成了战利品,看着三米高的银佛进了京城,百姓们一路欢呼,都在谈论那个灭掉土默特部的钦差大臣张宗贤。

马师爷也顺水推舟,安排人在京城到处传播,朝堂褚公嫉妒贤能,立了如此大功只给了一个兵部的郎中官位。

一时间京城百姓都在讨论此事,大明这都多少年了,没有灭过国,前年还大败了一场,如此大功竟然只封赏一个郎中的官位,这是何其不公啊!

再加上张宗贤是京城人士,这让京城百姓更加地站在张宗贤这面。

面对如此凶猛的舆情,内阁不敢忽视,只能重新拟定了封赏,这次提议封张宗贤为西南贵族遵义府的知府。

想着你不是打仗厉害吗?正好西南土司不稳,去哪当个知府也算是物尽其用,当然最好是被当地土司打死了。

奏本到了天启手里,天启直接将奏本扔在了地上,都懒得骂他们,继续做手工去了。

少年天子,你得顺着来,如此不给天启面子,这么硬顶天启能高兴吗?站在一旁的魏忠贤,心里已经暗想到。

马师爷在得知内阁想要把他主公打发到西南去,也是暗骂朝堂褚公无耻,随后开始在京城官场上物色人员帮张宗贤说话。

此时虽然是东林党的人把持内阁,但是前首铺方从哲的浙党势力还在,马师爷花费重金,让浙党的人联合上奏,奏请张宗贤为延绥巡抚。

如此操作,直接让内阁下不来台。内阁无奈也只能跟着奏请张宗贤为延绥巡抚。

仿佛一下子让浙党找到了和东林别苗头的机会,浙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奏请张宗贤为三边总督,主持陕西三边军务革新。

收到奏请竟然没有驳回,反而移交内阁讨论。

此刻东林众人才明白天启是真要革新九边,浙党那面也是闻风而动,都开始写奏本,力陈九边之弊,都出主意要革新九边。

凶猛而来的论潮,直接打了东林一个措手不及,魏忠贤此时也发现,自己光是掌握内廷是不够的,朝堂内也应该有他的人,帮他说话。

立即在原先的齐、楚、宣、昆各党中物色人手,想要以此把控朝堂。

马师爷那面也不闲着,一直不断的璇起舆论,逼迫东林内阁。

最终内阁顶不住压力,终于定下来了张宗贤的封赏,奏请任命张宗贤为陕西三边总督,

接着司礼监批红,到了天启这里又加封太子少保,并赐给蟒衣银币,而且不仅没有收回尚方宝剑,还扩大了张宗贤即先斩后奏的权力,便是总兵也可以杀了再说。

大明朝廷于天启元年正月十八,正式下旨任命张宗贤为陕西三边总督,加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节制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四抚,固原、榆林、宁夏、甘肃、临洮五镇,专统固原兵备、洮岷兵备、鄜州兵备、临巩兵备、巩昌兵备、靖虏兵粮六道,陕西布政使之巩昌、临洮二府,平凉府之平凉、固原、静宁等州县,延安府之鄜州,陕西都司之固原,洮州、临洮、巩昌、兰州、泰州、岷州等卫,文县、礼店、归德、阶州等所。

一时间天下哗然,一个监生不到三年时间竟然成了二品大员,还是总览地方军政的总督,这也是大明唯一一个没有进了内阁就担任总督的。

当然东林内阁也不是好惹的,既然你张宗贤要革新九边,说什么养兵不花朝廷一分银子一粒粮食。

便暗地里将原本开春后,要押解往陕西三边的军饷粮草全部扣了下来,想以此逼迫欠饷的边军闹事,让张宗贤下不来台,最好是应发兵变,将张宗贤砍死在任上。

除了下旨封赏张宗贤外,对于此次立功的将领也是全部升了官,事实上张宗贤早已将那些延绥镇的将官坑杀,在此次报功的时候把他们都报成了力战而死。

而张宗贤的弟子们,则是靠着这次报功封赏,全部升成了大明正式武官,其中良臣和伯仁分别升任了参将。

而延绥镇应有游击将军十三人、入卫游击五人、守备三十三人、坐营中军官四人、领班备御都司六人,对于这些职位张宗贤,则是专门在延绥镇,挑选了一批家道没落,好控制的将门世家,给他们的子弟也上报了功劳,让他们担任这些职位,用以迷惑朝堂,实际上这些人只能领个粮饷,实权都在张宗贤的弟子手中。

整个延绥镇下面的小旗,总旗,百户,千户。这些基层的军官全都换成张宗贤的弟子。

还有一些军户中的世袭百户没有跟随出边墙,还是原来的人,不过张宗贤马上就要清查田亩,这些百户也会很快换成张宗贤的人。

凭借这次的封赏张宗贤,彻底地掌控了延绥镇的所有军事力量。再加上总督实际上已经可以开府,招募大约五千人的标兵也就是督抚亲兵。

求订阅!求!求推举!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