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 黄州贬谪(下)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黄州贬谪(下)

作者:边塞man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5:08:24

黄州贬谪(下)

只有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村姑王闰之,只有这样一个能给牛治病的王闰之,也同样只有这样一个做农活轻车熟路的王闰之,才最适合人生最低谷、落魄江湖的苏东坡,王闰之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暖女,寒冷时温暖苏东坡的手,失意时温暖苏东坡的心。

在这一时期,苏东坡在各领域大放异彩,举个例子,他的书法在这一时期突飞猛进,寒食节那天,他挥毫写下《黄州寒食帖》。

我们都知道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说天下第二行书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了,我在这里科普一下,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而苏轼的这份书法作品:一般一般,天下第三。(截止目前,第四名还没有评出来。)

我不敢说王闰之很懂书法,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苏轼写完后第一个欣赏这幅作品的人,一定是她,甚至有可能是苏轼一边写,她一边帮忙研墨。

苏轼的两篇惊世之作,前后赤壁赋,王闰之在其中也立下功劳,你若不信,仔细读读这两篇美到极致的文章,你会发现其中有王闰之的身影。

在写这两篇文章之前,苏轼有时感到忧愁,每每遇到这种情况,苏轼往往都会借酒浇愁。

他常常对王闰之说:“家里不是酿了一些酒,而且又买了一些,给我都拿来,我要一醉方休。”

王闰之果断拒绝:“夫君不是教过我李太白的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喝的越多,就越发忧愁,所以,适量饮酒就行了,又何必喝得烂醉如泥呢?”

苏轼一想,也是这么一个道理。不过有些时候,酒瘾发作,他还是控制不住的想喝,于是就翻箱倒柜的去找,结果找到最后,发现一个柜子上了锁,这时,他意识到王闰之的良苦用心,原来酒在这里,但是季璋为了我的身体着想,不让我喝,就这样,这件事情作罢。

这一年,秋天,七月既望(十六日,十五月圆的第二天),苏子和他的客人在赤壁泛舟,一边喝酒,一边吟诵《诗经》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篇,当然还有配乐,多才多艺的客人吹奏起了洞箫。这时当年黄州城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文化盛宴,没有酒助兴怎么行?当然你也很想问一问这酒到底从哪里来,我来告诉你,就是从苏东坡的嘴巴里一点一点攒下来的,一天少喝一点酒,少去借酒浇愁,这酒,就能排上大用场。在宴会开始之前苏东坡去家里拿酒的时候,王闰之把钥匙拿出来,把锁打开,对苏东坡说:“这些酒,都拿去,别吝啬,喝完酒,我盼望着夫君借着酒兴写出一篇了不起的文章来。”

苏轼体会到妻子对他浓浓的爱与关心。这一天,苏东坡与朋友们喝的酩酊大醉,这一天,苏东坡所在的客船上,饭菜吃的精光,杯子与盘子亦是狼藉,东坡先生最终与客人一起在小舟中安然睡去,甚至不知道第二天天亮。

王闰之没有破坏这种氛围,她没有去找苏东坡,她并没有不解风情的让苏东坡赶紧回家。

无独有偶。几个月之后,到了十月之望(十五日,月圆之日),苏轼又一次和他的亲朋密友来了一次聚会。这一次,客人们感叹:有客人却没有美酒,有美酒却没有佳肴,月明风清,这顶好顶好的夜晚又将要如何度过呢?(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有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鄙人撒下渔网,捕捉了一条大鱼,巨大的嘴,细细的鱼鳞,形状就好像是松江的鲈鱼(当时全国闻名,松江鲈鱼甲天下),今晚上,有酒没?有的话,这鲈鱼就是下酒菜了”(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于是,苏东坡带着这一群亲朋密友,呼啦啦就往家里跑,想要让王闰之给提供一些酒。(归而谋诸妇)

王闰之看到这么多人来了,连忙打开藏酒的柜子,把好酒都拿出来招待客人,并且对大家说:“过去东坡想喝酒的时候,我一直劝着他少喝点,有时候不让他喝,因而把他的酒藏了很久。今天情况特殊,各位要写文章了,怎能没有酒来助兴?今日我把全家的酒拿出来,大家不要客气,一同畅饮,不醉不归。”(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正是王闰之这样的细心周到,使得苏东坡夜游赤壁有了不可缺少的助兴之物——酒。于是,苏东坡与客人们拿着酒,提着鱼,高高兴兴地去夜游赤壁,《后赤壁赋》就这样诞生了。

与此同时,在后赤壁赋写完后几天,苏东坡又一次有了兴致,再次游览赤壁,于是,他再一次问王闰之要酒喝,万万没想到,王闰之二话没说,又拿出一瓶酒,苏轼有些不解:不是上一次全部都喝完了吗?

王闰之回答:就怕你有了灵感之后没有酒喝,上次你们好友聚会一结束,我就赶忙上街上又买了一瓶好酒,同样,还是为了等待你的不时之需!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苏东坡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二三子,季璋是其一也。

于是,苏东坡拿上这瓶酒,雄赳赳气昂昂,来到大江边上,再次乘兴游览黄州赤壁。他一边饮酒,一边开启了他思维上的自由飞翔。他想到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千古风流人物,他想到了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他还想到了周郎羽扇纶巾,在谈笑之间,就让曹操的水师灰飞烟灭,当然他也想到了自己,早生华发。最后,他用一句感慨停止住他思维的奔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面朝大江,他把他那没有喝完的半瓶子酒,轻轻洒下。

又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又是一个学生时代的必背篇目。

“王闰之,你烧掉了我的诗稿,我不怨你,因为,曾经的那些诗,我写的并不算太好,而现在,我可以写出更好的诗、更好的词、更好的文章。王闰之,我不负你!”

让我们记住这首词,记住这首词的内容,同时也记住这首词的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

黄州,这座曾经让苏轼感到无限绝望的城市,最终因他而不朽。苏轼给黄州留下了千年文脉。一千多年之后,在共和国的高考历史上,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市)的状元一个接着一个出现。黄冈小状元系列丛书、试卷畅销全国。有谁能说,这其中一点也没有苏轼的功劳?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在苏东坡人生的最低谷,王闰之女士的不离不弃生死相依,如果没有她,抑或是,她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暖女,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泼妇,那么,又会如何?恐怕,就不会有苏东坡造出来的“文赤壁”,就不会有大江东去的豪气,更不会有一尊还酹江月的从容,有的只是鸡飞狗跳,有的只是挥汗如雨,有的只是自怨自艾,或许,苏东坡没有机会成为苏东坡,或许,他每天只能像晏几道一样“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或许,他每天只能像他的学生秦观那样感慨着:“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或许,他不是早生华发,而是英年早逝,不声不响地死在黄州,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正因为王闰之,苏轼在黄州,变得如以前一样的乐观、开朗,坚韧自信。

正因为王闰之,苏轼在黄州,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确幸,在灵感迸发的时候,王闰之总是已经准备好了一壶浊酒。

正因为王闰之,苏轼在黄州,活出了自我,活出了风采,活出了鼎鼎大名。

正因为王闰之,苏轼在黄州,不用天天在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方面斤斤计较。

苏轼啊苏轼,你常常觉得在黄州,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模样,可你又怎么会知道,你的妻子,王闰之,为了你,用她柔弱的身躯,在负重前行。

你睡了,她还没睡,她在为你织毛衣。

你没有醒,她已经醒来,默默为一大家子人做早饭。

你并不知道,你一次次调侃她,说她老、说她笨、说她不如她的姐姐,她在表面上显得云淡风轻,但是啊,当你酣睡之时,你可曾听到她的哭泣?可哭完后,她不计前嫌,仍旧下定决心要爱你一辈子,温暖你一辈子。

苏轼啊苏轼,请你牢记:余生很短,王闰之这样一个如此爱你的女人,请你好好珍惜。

在离开黄州的前一年,王闰之开始养蚕,她要为苏东坡做一件像样的丝绸正装,她想:她的夫君早晚有一天会出人头地,这一天,不在遥远的将来,而是在很近的将来。

再精致的笼子也不能长久关住一只渴望自由的鸟儿,乌台诗案一百多天,苏轼最终出狱。再困顿的命运也不能长久锁住一位才华横溢者的咽喉,经历了黄州贬谪,苏轼变得更深沉、更有涵养,学会了斗争(当然没有完全学会),也适应了斗争。

王闰之在小轩窗前,织就春蚕丝,她希望,她与苏东坡之间的爱情,也能像这蚕丝一样,剪不断,共缠绵,生生世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