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落日
7、新小皇帝
在部队的日子呆久了是会有点烦,人生新的路途是需要继续起步。正当徐东准备作出抉择时,一个消息传来。
有一天,有人说圣天子与老佛爷一起走了。还没等大家发表什么言论,不久之后听说一个三岁的小皇帝登基了。
他亲爹摄政,但这个摄政王呢,对袁某人非常痛恨,故此有直接要砍掉袁某人脑袋的强烈**。
为了躲灾,这个时候北洋军的头子,就说因为腿疾,暂时在家养病,较少前来视察部队。
但他又不甘心束手就擒,故搞出各种事情来。
这就造成整个军队都陷入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中,保护袁大人的味道越来越浓。
上级的军官时不时的被约去谈话,当然这个时候徐东是没有谈话资格的。
好在他散财童子的姿态,各种小道消息还是很多。比如袁大人被挂起来了,比如摄政王与袁大人起了激烈的冲突等等。
最有意思的是,关于新太后的传闻,毕竟小皇帝才几岁的孩童,凡事都是需要有个妈来管带,这又是一个垂帘听政的传说?
其实对于小皇帝而言,未来的苦难才是皇权褪去的后遗症,人啊,有福没命,有命没福,末代之君都是无力回天的。
而主官谈话,说明事态无疑是到了,要自己人表态站队的时候。阙德仁就没事跑到领导面前表示自己只终于袁大人,其他人都不好使。
像阙连长这样的很多,似乎一个个都准备或者已经写了效忠书。搞得徐东有点被动,因为那么多长官,都为了前途在搏命。
自己一个尚在见习的排长,完全是个没眼色的家伙。
又想到自己的便宜义父是天子的人,那就更没办法做一路人了。看来效忠书写了也白瞎,还是趁此机会谋个好出路。
是趁着这个变故的东风,作为特殊群体的后裔,帮助皇族掌握部队?
这个看似太美妙的预期,却不可行。皇族的事自己都搞不定,一个小小的尉官,这不是扯淡吗?
想来还是去外**校多学习,学习吧。保定陆军军官学堂也开班了,不论是现在参加,还是以后参加,在中**队史上,都是元老级的同志。
随着朝中的斗争越发激烈,袁大头在湖光总督张之洞等汉族大臣的力保,以及大清罪人之一的铁帽子王爷的神辅助下,凭借军队的几声炮响终于安全退休。
袁某人被迫开缺回籍,这其中的故事是非常精彩的,比如针对必死之局,军队就被动用的非常巧妙。段祺瑞作为北洋三杰,几发恰到好处的火炮声,彻底打破了杀死袁某人的计划。
而这个时候的摄政王,也已经彻底的掌握中枢。至于小站那军头在军队及其他人的帮助下,保住了小命,安然的回到河南,去做垂钓之人,已经不重要了。
但对于年仅二十几岁的亲爹摄政,过分年轻的超高级领导是缺乏根基和手段的,这对小皇帝来说并非是什么好事。对帝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说,也是巨大的风险。
为此在很多年以后,小皇帝还是喷出怨言,说其父无胆量,无担当,未尽全力挽救大清。
这个怪责其实是不正确的,这时的大清早就风雨飘摇。和很历史上完全不同的是,每个皇朝的末期虽说都有内忧外患。但这个朝代的外患是带有更加先进技术、先进政治文明的入侵者。
他们不是以占有统治为唯一需求,多方的参与,需要有善于搞平衡的外交家,实干家才能处理好各方的诉求。比如在中国表现最积极的日本、英国、俄国。
日本的计划是进一步肢解中国,一个破碎的中国是其实现大陆政策的基本国策。
而英国的计划是维持一个虚弱的中央政权,方便他进一步分割走西藏等,南部中国的利益。
这些内容是需要开眼看世界的人才可以明白。能让一个有过以出国考察为名,实际是办理洋人教父被杀,代表大清去赔礼道歉事宜,有见识过德意志帝国风采,办过外交的摄政王执政,也算是慈禧这个老家伙对后代子孙的一番苦心。
同样的一份苦心,出于今生的一点香火情缘,徐东决定请假去北京。他不是去面圣,而是去看看,佟府主人,看看那个追求爱情的姑娘,一个守着自己的爱情执着不嫁人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