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有味道的神鬼事 > 第13章 孙氏犬负米救主

有味道的神鬼事 第13章 孙氏犬负米救主

作者:右手青衣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4-11-21 23:07:27

话说石敬瑭驾崩以后,后晋的大统传到了他的侄儿石重贵手中。跟着石敬瑭打天下的一众老兄弟,很多人心里都有了自己的小九九。

譬如说驻守青州的杨光远,作为石敬瑭的亲家,贵为东平王。在手下人的不断游说下,也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

毕竟,作为一方诸侯,谁没个上进心呢?就像当年大师兄大闹天宫时面对玉帝请来的佛祖,依旧坚信“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再说,当年石敬瑭自己也还不是靠着手里的军队,驱狼吞虎,把燕云割了,称臣契丹,虽说名声不怎么样,但好歹也过足了皇帝瘾。凭什么他做的,我就做不的呢?

俗话说得好:“人一旦有了想法之后,野心就会像草一样疯长。”这么大的事情,风声很快就传到了开封。

得知消息的石重贵顿时大怒,心里暗骂:“杨光远你个老匹夫,竟然敢把自己跟叔父相提并论!让你继续当着东平王都是老子的极限了,现在你竟想把我给拉下马来?”

不过,怒归怒,这石重贵也不是草包。明面上,石重贵让马仁镐担任节度副使,并派他前往青州慰问杨光远。

这样做既能显示出自己对杨光远的尊重,好歹杨光远也是叔父的亲家,也是自己的长辈,同时,石重贵也想借此机会稳住杨光远,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应对措施。

暗地里,石重贵调集李守贞率领精兵强将进驻郓州,控制了黄河天险,切断了青州与契丹之间的联系。

马仁镐的仪仗大张旗鼓地开到青州以后,杨光远头上也冒了一阵冷汗,以为石重贵抓住了自己的把柄;随即暂停了与契丹的联系。

然而,当他看到马仁镐在履行完慰问的程序以后,在青州城里整天只是游手好闲,到处吃喝玩乐,甚至公然抢夺歌女带回府中,连自己身上节度副使的职责都不过问之后,杨光远渐渐放下心来。

等到马仁镐打起仪仗回转开封,杨光远就再度启动与契丹的联系。也就是这时,才发现问题大了,连续派出的眼线全部被郓州驻军截杀,信件全部都交到了开封。

眼见事情败露,杨光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兵劫持了淄州刺史,强行打通了青州与契丹的通道,招引契丹南下。

天福九年二月,杨光远领着青州兵西行博州,计划与契丹兵合一处,却不想被郓州屯兵所阻,只得退回青州。

五月,契丹被晋军击退以后,石重贵任素与杨光远有隙的李守贞为青州行营都部署,率步骑两万讨伐青州。

都说宁为太平犬,不当乱世人。孙氏犬负米救主的故事,就是这个时候传下来的。

看着外头的朝廷大军,住在青州城里的人都有些慌了。杨光远这一举旗,他们这些住在青州城里的平头百姓,立马也成了共犯。

其实,当时杨光远心里也慌。虽说是东平王,但自己的手下并没有太多的士兵。但他还是强装镇定,安抚着城中的百姓。

不过,杨光远心里还抱着一丝侥幸。他心想:“青州城坚池深,李守贞一时半会也攻不进来。”于是,他派人四处散播消息,说自己是被逼无奈才造反的,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谅解。同时,他又指盼着被晋军击退的契丹能够再度南下,拉自己一把。

可惜的是,辽太宗当时都被晋军追得连车驾都给扔了,靠着抢过兵士的骆驼才得以脱身,哪里还有心思惦记向自己称臣的杨光远呢?

坐在青州城里的杨光远,每天看着北边是望眼欲穿。可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随着大军围城的时间越来越长,青州城里,能吃的东西也越来越少。老百姓藏着的粮食,也被杨光远的手下逐户清理了出来,作为军资使用。

当然,收缴粮食的时候,守军的话说得很好听:“等外头的大军撤退了,我们一定会补偿大家的损失。”但现在,每户人家要是私藏粮食,那就是通敌嫌疑,就别怪咱们不客气了。至于吃的,东平王会统一调配。

面对这样的情况,城中的百姓们只能默默接受。他们知道,如果不服从杨光远的命令,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们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交了出去,期盼着这场战争早日结束。

黑脸红脸都唱过之后,青州城里的粮食全被收拢了起来。然而,当百姓们眼巴巴地等着守军分粮时,他们却大失所望。无论是富户还是穷人,分到手中的粮食少得可怜,熬出来的粥稀得可以当镜子照。

到了天福九年十二月,青州城里的粮食终于被消耗得一干二净,饥饿和死亡笼罩着这座城市,饿死的人数不胜数。

眼看着北方的契丹援军根本不可能到来,杨光远感到绝望。他的儿子杨承勋趁机将他劫持,并打开了城门,向李守贞投降。

这一年的闰十二月,李守贞率领军队进入青州城。被缴械的守军组织出来在大街上迎接朝廷大军的青州百姓个个一脸菜色,有气无力,摇摇晃晃地,站没个站像,坐没个坐像,看的李守贞直皱眉头。

自己终究是评判而来,虽说杨光远和自己有私人恩怨;但青州城里的百姓也是被杨光远裹挟而已,又不是主动背叛朝廷。于是,李守贞便命令军士对城中进行梳理,及时救济遭难的百姓。

令人惊讶的是,全城大梳理以后,青州城西城门有一户姓孙的人家,在这场长达半年的围困里居然全家无一人伤亡,而且,也不像其他百姓那样面黄肌瘦摇摇欲坠。这让军士们大为惊疑,仔细盘问一番之后,才发现事出有因。

原来,这孙家,本就是青州城的一户富户。他们家在城外有老大一个田庄,每年的收成都及时进了城。李守贞围城的时候,还有好几个将领在孙家的庄子里住过。

而且,这孙家的家主又挺有心计,深知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杨光远进青州时,孙家就第一时间抱上了东平王的大腿。在最开始启动收粮时,守军并没有难为他们家。

大军围城的前几个月,孙家的日子还算过得去,虽说明面上不能喝酒吃肉,但用藏在家里的粮食填饱肚子还是不成问题。

可随着围城的时间越长,连杨家的子弟都开始出来带头收缴存粮之后,孙家的家主眼睛也是毒辣,第一时间就把所有的存粮全部交了出去,然后举族待在一起,靠着守军调配的粮食吊命。

当时,孙家人还对家主的做法有意见,等看到其他的富户因为还私藏有粮食被守军拖出去吊打之后,才停止了对家主的抱怨。

不过,每天靠着那可以照出人影的稀粥吊命,再回想着前头吃香的喝辣的日子,聚在一起的孙家人对时局是议论纷纷。好在孙家家主很有威信,压下了这些声音。

然后事情就简单多了。看着稀粥一天比一天稀,又没有守军和乱民冲进家门,家里的抱怨越来越大。一次,当他们一家在关起门喝完能照出人影的米粥后又偷偷埋怨的时候,忽然听到外头传来一阵响动,可把他们家吓了个半死。

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生怕是守军听到了他们说的坏话或者是城外的大军进了城。一家人紧紧的团在一起,听天由命。

过了许久,周围依然一片安静,没有任何异常情况。孙家主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打开房门,想要一探究竟。

当他看到门外的景象时,不禁瞪大了眼睛——原来是自家养的那条狗在屋外走来走去,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跟着孙家主出来看到这情形的人,都叫骂起来了。但是被孙家主给呵斥住了。因为他发现,自从家里的粮食被守军给弄走以后,这些日子里,根本就没顾上狗。可这狗,看起来并不像挨饿的样子。

于是,当着家里人的面,孙家主对狗作了一揖,“狗啊,养你这么多年,这段时间没顾上你,实在有些对不住。现在,家里已经断粮好几天了,再这么下去,估计就要饿死人了,该怎么办呢?要是你能帮我到田庄里弄点粮食回来就好了。”

看到家主对狗作揖说话,家里人都是呆了,还以为自家的家主得了失心疯。

然而令人感到怪异的是,那条狗似乎听懂了孙家主所说的话。它乖巧地站在家主面前,昂着头,不停地摇晃着尾巴。

天黑以后,夜幕降临后,孙家家主找来一个口袋,将一封书信放入其中,接着把口袋系在狗的脖颈处,轻轻拍了拍狗的脑袋,“现在,咱们家就靠你了。”

孙家主的话语刚刚落下,那只狗便迅速离开了家门。不等天亮,狗就回来了,浑身湿漉漉的。更让人惊讶的是,狗的背上竟然驮着一袋大米。孙家人看到这一幕,全都惊呆了。

依靠狗背回来的这袋米,再加上守城士兵分发的食物,孙家熬的粥也稍微浓稠了些。也不至于像前几天那样半夜爬起来喝水充饥。

而且,从那天晚上狗背着米回来开始,直到朝廷大军开进青州城,这几个月时间,每天晚上,孙家的狗,都会背着一袋米回家。也全靠这狗背回来的粮食,一家人才撑到大军进城。

听到孙家人这么解释为什么他们家能坚持到现在没死一个人,军士们都难以置信。

要知道,当时大军围城的时候,按照上头的安排,别说是人了,就连一只苍蝇也飞不出去。而现在,孙家居然说有一条狗能随意地背着包粮食进进出出,这怎么可能!

于是,领头的将校就点了几名士兵,让他们去城外孙家的田庄核实情况。

过了一会儿,那几名士兵回来了,他们带来了惊人的消息:孙家人讲的是事实!

兵士们说,留在田庄的孙家人告诉他们,大约三个月前的一个晚上,家里的狗突然半夜钻进了他的房间,当时还把他吓了一大跳。

当时大军已经围城好几个月了,城里城外的消息都断绝了。他们一直在担心城里的家人的安慰。直到取下狗脖子下的口袋看到家主的信以后,他们才终于放下心来,至少没有传来噩耗。

现在,知道了家主他们没有吃的,但他们也找不到其他的法子把粮食送进城。只好按照家主讲的,把粮食装到口袋里背在狗的身上,死马当作活马医了。没想到,家里的那条狗竟然真的做到了。

两边的消息相互印证后,众人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看着跟着孙家家主身后的狗,大伙儿的眼睛都是一阵阵发热,连带对孙家家主都高看了几分。

这时,一个曾在孙家庄子住过的士兵正好路过这里,听到大家的议论之后,忍不住插话道:“怪不得我好几次看到一条身材臃肿的狗在夜里跑过去,当时还以为自己眼花看错了,或者是什么怪物,一直不敢说出来,没想到是这么回事啊!”

就这样,大军围城期间,孙家养的狗趁着夜色出城背米救主的故事,通过一层一层的上报,最终传到了李守贞那里。

听说这事之后,李守贞也很有兴趣,便让人把孙家家主和他们家的狗带过来瞧瞧。可是,等兵士们再到孙家时,孙家人还在,但那条狗却不见了,仿佛从来没出现过一般。

至于杨光远,被儿子劫持投降后,石重贵以杨光远曾以太原归晋的事赫免其罪。但朝臣议论说:“岂有反叛罪行滔天而赦免之理”。最后,杨光远被李守贞依律处死刊,车裂而死。

再后来,孙家犬负米求主的故事就传的越来越简单,连故事的背景也都被淡化了。

想来,兴许是杨光远紧闭城门后,朝廷大军围困期间,孙家为了活命,迫不得已把家里的东西资助给了守军。但随着杨光远被绞杀,这事儿就有点不好怎么说了。

于是,在道与义的双重标准下,这条狗负米救主的事,也只能只好当成一个传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