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南明义军 > 第423章 临战(一)

南明义军 第423章 临战(一)

作者:随笔道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27 21:24:01

孟浚拥兵十三万屯驻德州,姜镶号称十万义军移驻浑源,灵丘一带,两支军队形成夹击之势,随时可以共击京师。

姜镶号称十万义军,实际上,全部兵力也就五万多人,稍微能打的也就是昔日明朝大同镇留下的那批军队,这支军队也就一万多人,剩下的皆是姜镶在反正后,收编的义军丁壮。

在经过多尔衮和拜音图共同进攻山西后,有这些军队,都还算姜镶很有能力了,两路大军遥相呼应,对京师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紫禁城中,仿佛昔日李自成进攻北京一般,华丽的宫殿却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孟浚与姜镶两路大军的逼近,让京城中八旗家眷人心惶惶。

八旗家眷中,许多人已经开始将宅邸,家具以及一些移动不便的物品置换成细软等便以携带的,只是在这个环境下,一天一个价,田宅价格一降再降,但即便如此,依旧买者寥寥。

而陆平却察觉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陆平将自己存下的四百两银子,又向冒襄,宋仲以及在京城内认识的一些人,大肆举债,只是这些人大多没什么钱,借了一圈,拢共才借得纹银一百二十两。

五百多两在现在的京城中,已经可以购置三套位置不错的宅子,陆平暗自盘算,等局势太平了,转手一卖,五百两怎么也能变个两千五百两了。

想到这,陆平的嘴巴都笑的合不起来,即便店里没什么生意,也丝毫不影响他的心情。

已经暗中投靠周军的官员,也有人也察觉到这是商机,可在大部分人都在卖房的时候,要是官员在这个风头买,说好听点是对大清朝信心十足,说难听些,这人或许是准备改换门庭了,不然你现在还在购置房宅是什么意思。

而对那些已经和孟浚或者青鸾卫秘密联系上的许多官员表面上装出一副忧虑国事的模样,心中却暗自窃喜。

就在陆平忙着和那些要卖宅子的旗人讨价还价时,刘古全从整个北直隶各处探子汇集上来的情报中,刘古全敏锐的发觉蓟州一带的粮食,草料的供给有些不对劲。

通常情况下,这类物资的调度应当遵循固定的规律,但近期的数据却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波动,蓟州一带的粮草价格上涨,便连周边城市,也在不同程度的涨价,这背后显然隐藏着什么秘密。

正当刘古全深入调查之际,一条来自玉田县的秘密渠道传来了更为确切的情报,一位暗中投靠青鸾卫的县丞程和,程和私下透露,最近接到了上官下达的一项任务,要求征调当地的草料和粮食。

而这批粮草需要运往遵化,官方给出的理由是给关外的大军补充后勤,然而,程和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直觉判断,此事并非那么简单。

若是要补充关外,还不如运到山海关去,距离关外更近,怎么反而会运到遵化去。

程和的这份情报,让刘古全意识到,蓟州一带的粮食和草料供应异常,加上玉田县丞的警示,两者结合在一起,很可能意味着博洛出关的五万骑兵就藏在遵化城中。

随后刘古全立刻派遣一些探子潜入该地区,同时,他还紧急向孟浚通报,清军还有五万骑兵,可能驻扎在遵化一带。

………………

夜幕降临,紫禁城的宫墙在月光下显得愈发庄严,在御书房中,多尔衮和孝庄对坐,二人口中在说些什么。

今日朝堂上已是吵的不可开交,许多人都说在这两路夹击的形式下,大清胜算渺茫,而且高进库还在肆虐关外,京城只有六万兵马,如何能挡,还不如将直隶的丁口,财富,尽数迁移到关外去,避开孟浚的兵锋。

便连孝庄对未来深感忧虑,见多尔衮沉默不言,孝庄一直以来泰然自若的神态在此时也难以维持,孝庄追问道:“周军来势汹汹,王爷究竟是何打算?”

多尔衮抬眼看了看孝庄,回道:“我欲尽出大兵,迎战孟浚!”

孝庄皱眉道:“京师大营如今就六万人,山西,山东两路兵马加起来三十多万人,这是否有些冒险?”

多尔衮摇摇头,沉声道:“哪来的三十多万人,山东孟浚手下最多十五万人,至于姜镶那十万人,全是一群兵甲不全的臭鱼烂虾。”

多尔衮见孝庄仍然心忧不已,他自信的笑了笑,说道:“而且,谁说本王只有六万人!”

孝庄颇为聪慧,一点就透,道:“博洛没有带五万骑,那关外会不会出事?”

“不会,关外高进库只是一个偏师而已,我已做好万全的准备了。”

孝庄闻言,点了点头,心中不安的情绪缓和了几分,她叹了口气,说道:“大清江山,皆托付于王爷之手,但愿苍天庇佑,助大清扫灭群贼!”

………………

德州城。

孟浚坐在书房中,有些疲惫的捏了捏眉间,夜幕深沉,已是深夜时分,但案头上还有一堆公文要看,对于周军而言,孟浚犹如移动的中枢,他人在哪里,这些公文就会追逐到哪里。

这些公文,一部分是幕府官员处理政务的意见,一部分是难以抉择,需要孟浚亲自拍板的要务。

这些公文来自四面八方,有军务,政务,青鸾卫的探报,有江南各地主政的动态,有湖广行营林士奇的亲笔书信,有青鸾卫孟必安的秘密文书,还有吴三桂,李成栋,郑成功以及昆明朝廷的一些情况。

要做到真正的胸怀天下,洞悉局势,这些从各地汇聚而来的文书就必须仔细阅读。

而除了这些公文外,还有芜湖实验基地夏完淳的私人书信,孟浚时常与其讨论,一些技术改良,也需要和夏完淳通信商榷。

在一封封往来书信中,夏完淳详细记录了实验基地近期的研究进展,从改进火器的性能,火药配方,到进行水泥的研发,农业机械,乃至探索早期蒸汽动力的应用可能性。

只是如今天下尚未平定,因此孟浚则从战争的角度出发,让夏完淳更注重火器的研发工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年的时间下来,夏完淳所在实验基地,在火药配方和炮管铸造工艺上的突破,大大的提高了周军的火药的威力,以及炮管的耐久度。

总之,一句话,成就大业者,除了要有高瞻远瞩的眼界外,还需要有汹涌澎湃的精力,来处理方方面面的事务。

就在孟浚沉浸在这些公文所描述的讯息中,这时,庭院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