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57章 中央银行?

红楼:我是贾琏 第57章 中央银行?

作者:断刃天涯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20:23

第57章 中央银行?

第57章 中央银行?

礼部尚书空置,李清这个右侍郎的出现,无疑是皇帝为了下一任尚书做储备,接下来的乡试(秋闱),明年的会试(春闱),李清要成了主考,侍郎变尚书不是很正常的程序么?

事关自己的科举之路,贾琏能不上心么?

这个时候一个好老师的重要性,不就显示出来了么?

“现在后悔当初给李如水难堪了?”张廷恩在打击贾琏的事情,素来不遗余力。

“呵呵,身为山长,处事不公,给他难堪又如何?逼急了我就不读书不考科举,直接走荫萌的路线。以贾府的资源,大不了与勋贵同流合污,照样升官发财。恩师,科举对于我而言,不是华山一条路。”贾琏丝毫不怂的怼回去。

真话才是最伤人的,张廷恩心里很清楚,贾琏说的都是真话。即便科举上被针对了,贾琏也未必不能中举,刚刚起复的李清,未必能做到阻止贾琏中举。

“那你为何不去捐一个官儿?以贾府的能量,七品官的实缺不难拿下吧?”

张廷恩这叫互相伤害,正常情况下,捐官就是求一个身份,改善一下社会地位。比如说,大家都是官员,你是举人进士出身,我是捐官。见了面捐官的可以不用下跪,跟秀才一个待遇。其他的呢?没有了。不正常的就是捐官实缺了。

朝廷缺钱到一定的程度时,捐官实缺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那往往是皇朝末年了。

现在的大周朝,捐官可以买到一个基本的社会地位,但是你非要实缺,以贾府的势力,科举出身的官员现在不能奈何伱,将来呢?所有的眼睛都会盯着你,但凡有点马脚,都给你揭开了,暴露在世人面前。说穿了,你跟科举出身的官员不是一路人。

“我要捐个武职呢?”贾琏突然换了个口吻,这一下张廷恩真的无话可说了。

张廷恩脸上的笑容彻底消失,拉长的脸道:“我看明白了,大过年的你来找不痛快!”

贾琏立刻笑嘻嘻的拱手致歉:“恩师,别啊,看您说的,我这真心来拜年的。只不过被家里人给气着了。您看啊,换成有点脑子的人,两位至尊之间暗斗,不得有多远躲多远啊?”

张廷恩本就是装的,见他认怂瞬间变脸,露出微笑道:“按照你的意思来呢?”

贾琏听了一本正经的回答:“贾家家训上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忠君爱国为根本!”

张廷恩立刻笑了,贾家的祖上是聪明人啊,第一代宁国公荣国公,真是聪明人。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通俗理解是这样的:谁当皇帝忠于谁?

这么一解释明白了吧?现在承辉帝在皇位上坐着,毫无疑问站在承辉帝一边才是。

可惜,贾珍贾赦被那点银子给迷了眼,看到权贵们联合起来闹事,太上皇再一发话,承辉帝就暂缓了清欠,这俩还以为皇帝认怂了呢?

这是认怂了么?明明是放学了别走!

师徒二人的交流进行了一段,贾琏饭也吃好了,放下筷子四处找茶杯,张廷恩回头招呼一声,这次上茶的不是老管家,而是一个模样极好的少妇。

不用问,这是皇帝赐给张廷恩,照顾他生活的宫女。

后宫佳丽三千,这只是个概数,每个皇帝后宫的人数不等。大周朝的宫女,年龄过了二十五岁,便会放出宫去。在这个女子十四岁就成年结婚的年代,宫女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十年留在了宫里,博一个登上指头变凤凰的机会。

怎么说呢,到底有多少人是自愿的呢?

贾琏估计那些相信拳师的女子,穿越到这个时代,大概是要被逼疯的。

“银币的样品做出来了,陛下的心思,这笔账该怎么跟户部算清楚。”主意是贾琏出的,张廷恩自然想问问他的意思。

内帑和户部的银库在明朝时变成了两个体系,大周朝也延续了这体系。

皇帝说着富有四海,没有内帑的话,想话点钱就得跟户部较劲。大周朝太祖时期,规定了户部年入的一成,各地织造局的盈利,崇文门税监的五成,全国的矿税,充入内帑。

这笔银子每年在二三百万两之间,还有一个内帑大头是市舶司,每年税收的五成归户部,剩下的五成由宗人府和内帑分。宗人府的权利范围为皇族(含外戚) 有爵位者,比如贾赦和贾珍,每年两次从宗人府领取一份俸禄。皇子们的俸禄,这从内帑发。

规矩是太祖定的,太上皇时期在户部的人事权上做了手脚,所以才有权贵从户部借钱的勾当。如果当初干脆不借,或者走内帑,就不会有现在户部清欠烂事。

“您的意思,这铸币的活不是户部干的?”贾琏疑惑的确定一下,这年代也没央行啊。

“户部也不管这活啊,真要铸币,那得是工部的活。不论户部还是工部,都跟筛子似的,一点秘密也别想保住。所以啊,陛下让内务府先试着弄了样品,技术上做到了你说的银板冲压一次成型。就是这么个局面,你说改怎么分的清楚?”

贾琏听的目瞪口呆,说话都结巴了:“不是,恩师啊,这么大的事情,您指望我一个孩子?”张廷恩笑眯眯的穷追不舍:“建议是你提的,不得问问你么?”

“恩师啊,这世上有坑爹的,有坑老师的,您这是坑学生啊。您是见不得我活的好好的。”

贾琏这话意思很明确了,这事情是我能掺和的?不要命了是吧?

说起来贾琏是好心才帮忙提了个建议,好处很明显,铸币税怎么也能挣个一成的。皇帝和国家得了好处,为难的事情你来问我?贾琏很想对张廷恩来一句:老师,我劝你善良!

“提个建议嘛,私下里说说,我会保密的,我还能害你么?”张廷恩也有点不好意思了,这里面利益太大了,真的拿出来商议,别说户部了,整个文官集团都能团结一致的争取利益,内务府也不是吃素的,到时候肯定打出狗脑子。

张廷恩的保证在贾琏看来就是个屁,杀了我都不信你能保密,这事情肯定皇帝都知道了。当初贾琏为了抱皇帝的大腿给出的主意捞钱,这算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事情又回来了。

“不行就跳出来,成立个中央银行,专门负责铸币和运营,具体怎么分赃商量着来。”

贾琏还是给随口给了个主意,皇权时代的央行,又是银本位货币,还真不太担心货币滥发。既然如此,何不顺手做成商业银行呢?

“等等?怎么还有运营的事情?”张廷恩异常的敏锐,立刻捕捉到了关键点。

“商业运营呗,就是做钱的买卖。有朝廷背书,还有铸币权在手,暂时来说先做点汇兑的生意。比如从广州开一张票据拿着,到京城把银元兑出来,央行收一点手续费。只不过这钱在银行的金库里头,我担心,算了,先这样吧。”

贾琏担心啥啊?自然是皇帝啊!户部的银库,内帑的银库都是小事,银行的民间存款,一旦出了问题,那真是会要命的。现在的皇帝英明神武,不会乱伸手,你敢保证下一个皇帝不冲银行的金库伸手么?

不过这话怎么讲来着?关我屁事!贾琏觉得没必要杞人忧天,我又没指望从中渔利,也没指望长生不老,国家弄的再烂,我死了也看不到。

只要好用,就往死里用。张廷恩深谙此道,所以他压根没打算放过贾琏,而是露出亲切祥和的微笑,眼睛里充满了关爱,语气难得的带着点赞叹:“才思敏捷!详细说!”

贾琏是谁啊?穿越前就是个在科室里蹲了几十年的老板凳,一眼就看穿了张廷恩的心思。所以开口也很不客气:“人啊,只要你能干,就有一辈子干不完的活,只能你能吃苦,就有一辈子都吃不完的苦。只要能享福,自然也有一辈子享不完的福,我是享福的人。”

说到最后一句的贾琏还是收敛了情绪,没有明确的问出那一句:“您听明白了么?”

帮忙出个点子就不错了,坐在你面前的是荣国公嫡孙,下一代继承人贾琏,是生下来就享福的那一挂,不是你雇佣的西席。能坐在这出个点子,是师徒二人的缘分,差不多得了。

没说明白,意思全在眼神和表情里头了。

张廷恩也不是个轻易放弃的人,这点程度的讥诮伤不了几根毫毛,反而进一步的表演,换了一副凝重的表情道:“徒弟啊,眼下的朝局你是能看清楚的。陛下很难啊!你的心思,为师也是能看明白的,此时不使劲,更待何时?”

这话通俗的说就是:“竖子,想抱皇帝的大腿,就拿出点本事来,别想白嫖!”

张廷恩所作所为,自然是为了心中的抱负,而不是单纯的忠诚,这点贾琏看的很明白。

历朝历代确实不缺一些家国情怀的士大夫,张廷恩无疑就是其中一员。

正因为知道他是什么人,贾琏才要讨价还价。这时候不讲价钱,被人忽悠着答应了,以后再想讨价还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还是举例说明吧,一个人对别人有求必应,形成习惯的时候,哪天你拒绝了,你帮助的人反倒会记恨你。解题思路是这样的,你明明很有钱,借一点给我花怎么了?反面例子,一个人总是非常的抠门,你找他借钱被拒接,反倒觉得是理所应当的。

这就是人性,很多人不会珍惜唾手可得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

贾琏就是要给张廷恩留下一个印象,他不是随便使唤的工具人,帮忙是看在师徒情分,这个情分还能帮助贾琏的科举之路顺利进行。

“先生,学生今年要参加秋闺,学生才疏学浅,每一息时间都是宝贵的。秋闺之后,明年的春闺,学生……。”

“闭嘴!”张廷恩果断的开口打断道:“竖子,不拿出点师道威严来,你是不听话了。”

贾琏面带笑容的眨眨眼,表情无辜。

“呸!小狐狸!”

“先生,这就没意思了。”

“少废话,你的功劳我会在陛下面前说清楚的。”

“先生,学生是勋贵出身,这功劳与科举无关啊。”

“竖子,你要陛下帮你作弊么?”

“先生,学生所求者,公平也!陛下要是能体会臣子的难处,给个二甲进士末就行。”

口沫横飞的对峙到此结束,张廷恩没有继续讲价钱,端起茶杯轻轻的抿一口:“我会向陛下如实禀报,你也要拿出点实际的东西,虚头巴脑的为师可不答应。”

贾琏露出笑容:“先生,纸笔伺候!”

看见贾琏让长随小安送来的鹅毛笔和木尺子,张廷恩微微皱眉,看不懂这小子要干啥。

等到贾琏用尺子折叠撕纸,大小一模一样,叠起来的书写的时候,张廷恩又开始皱眉头了。鹅毛笔就算了,你怎么从左往右写,还是横着的?

张廷恩没发作,而是很有耐心的看着,毕竟这个份上了,贾琏不会胡来的。

《关于成立大周中央银行的几点建议》这是标题。

内容在贾琏家里的书桌上有一份现成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牢记于心。现在搞一个现场版本的,无非就是给张廷恩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才华横溢,现场一挥而就的印象。

这怎么说呢?好像写小说,你心里有故事的想法,能不能用合适的文字串联起来,给读者一种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随着贾琏书写的进行,张廷恩频频皱眉,怎么个意思呢?用语太过通俗了,太直白了。

这在贾琏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你写个商业报告,可不就得通俗直白么?

张廷恩还好,能接受通俗直白,有的官员给皇帝写奏折,洋洋万言,前面五千五百字全是废话,最后五百字才讲事情。

贾琏这里真是一个字废话都没有,行文简洁,通俗直白。写一张,张廷恩就拿过一张。

等到贾琏终于把笔放下时,张廷恩立刻拿过去叠好,小心的用饭粒沾好。

贾琏见状不禁摇头,我明明都在右上角写有序号的。

“你先回去,我这就进宫请求陛见。”

贾琏:……。辛苦了,三个字你都如此吝啬么?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