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尊师孔仲尼 > 第九十章 法仁之辩

尊师孔仲尼 第九十章 法仁之辩

作者:役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5:13

第九十章 法仁之辩

宰予将曲辕犁的功用娓娓道来,董安于与一众赵氏邑宰们听得渐渐入迷,一时之间竟忘却了时间。

他们的面上忍不住浮现喜色,对于完成今年上计的信心又足了几分。

董安于听完了宰予的论述,也忍不住赞叹道:“之前我听主君提起您,说您是受孔仲尼教导的儒生,所以认为您应当不懂得这些民间事务。

没想到您一开口,简直就像是操持技艺多年的老工匠一般成熟。”

宰予谦虚道:“正因为我是夫子的学生,所以我才懂得这些经世之学啊!”

董安于闻言,皱眉问道:“可我听说,孔仲尼想要在东方复兴周礼。

他的想法虽好,但如今的天下早已不是尧舜之时的天下。

如今的天下,君子不存,奸邪遍地。

对付奸邪小人,怎么可能以礼相待呢?”

宰予听到这里,忽然明白为何今日董安于要见自己了。

合着他虽然对曲辕犁感兴趣,但最重要的还是怀疑我向赵鞅推销仁政的用心啊!

宰予略作思索,知道这场辩论绝不能输。

如果他在这里倒下,必定会使赵鞅推行仁政的信心产生动摇。

他并没有直接反驳董安于的论点,而是反问道:“那您觉得,应该用什么方法去治理民众呢?”

董安于道:“我曾受命督管上地。在上地的山中,有一处极其嫌恶的峡谷,然而这个峡谷却从未有人掉进去过。

不止没有人掉进去过,甚至连豚犬牛羊之类的牲畜也未曾陷入。

所以说,制定法令时,只要参照上地险峻的峡谷,将罪名设置成无可赦免、必死无疑的情况,那么自然就没有人敢去触犯它了。

这样一来,民众怎么可能无法被治理呢?”

董安于这话说完,不等宰予开口,子贡就已经率先坐不住了。

他回道:“夫子曾教导过我们:如果用强权手段、法制禁令来管理百姓,用刑法来约束他们,那么百姓只会祈求免罪免罚,却容易丢失廉耻之心。

而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规范他们的行为,不但可以让百姓懂得廉耻是非,而且可以让他们从心里归服。

您用死罪的方式管理民众,虽然可以让他们屈从于您,但民众又怎么可能心服口服呢?”

董安于听到这里,并没有正面答复子贡,而是俯身拜道:“安于平生行事,只注重三点。至于其他的,就不在我的考虑之中了。”

子贡不悦道:“那请问是哪三点呢?”

董安于道:“作为臣子,侍奉主君要忠诚。作为友人,对待亲朋要信任。治理地方,要敢于罪人。”

董安于此话一出,宰予和子贡立刻察觉到形势不妙。

他这段话,表面上是在阐述自己为人的准则。

但讲忠诚,是在隐晦的质疑宰予和子贡向赵鞅提倡仁政,这极有可能是包藏祸心,想要颠覆赵氏。

讲信任,是在辨明亲疏关系,向赵鞅表明,他作为赵氏臣子,明显要比两个鲁国的外人更值得相信。

至于一个敢于罪人,则是在指责儒生们提倡的仁政,不过是为了维护一个好名声而异想天开的产物。

子贡正想开口还击,忽然感觉有人扯了扯他的袖子。

他侧目望向一方,发现宰予的嘴唇微动。

看他的嘴型,宰予说的赫然是:“别中了他的圈套。顺着他的话说,我们怎么说都是不对。”

子贡这才发觉自己急火攻心,险些着了董安于的道。

他赶忙闭上嘴,安心调理心境,尽全力压下怒气,让脑子重新恢复冷静。

而在子贡调整状态的间隙,宰予立马开口填补上这个空白。

刚才子贡说话的时候,他就认真分析过现在的形势。

董安于深受赵鞅的信任,一直未赵氏尽心尽力,如果从亲疏关系上入手,那他们只会多说多错。

而如果从施政方略上来攻讦董安于也行不通。

因为董安于虽然施行‘不赦之法’,但他督管下地时的表现有目共睹。

施行不赦之法后,下地确实如董安于所说的那样,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在春秋战国这个节骨眼儿上,推行严刑峻法就是比提倡仁义道德的效果更好,秦国能够凭借商鞅变法一统天下就是明证。

所以宰予要想取胜,既不能从虚幻之处出击,也不能完全从现实角度进行论证。

唯有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才能从中看见取胜的希望。

宰予竭力思索着,忽然脑中灵光一闪。

他冷笑一声,昂首上前一步,朗声向着董安于拱手施礼,随后陈述道。

“您认为提倡周礼就是不用法治,这是不正确的。

刑罚,这是自古有之的东西。

但国家制定杀戮罪犯的法令,其目的是为了禁绝奸邪,而不是为了杀戮百姓啊!

《尚书》上说: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

刑杀必须要符合正义,不能随心所欲的使用。

我听说,军队打了败仗,是不能用斩杀士卒来解决问题的。

刑事案件不断发生,是不能用严酷的刑罚来制止的。

究其原因,这是为什么呢?

国家的教化没有起到作用,罪责不在于百姓,而在于负责推行教化的统治者。

明明是执法者执行法令不力,却把罪责推到百姓的头上,说是他们不遵守法令纲纪。

之后又派人拿着残酷的刑杀去恫吓他们,这种行为不是在治理国家,而是在残害百姓啊!

随意横征暴敛,使得百姓陷入贫困的境地,他们食不果腹,自然会生出触犯法令的奸邪之心。

富裕后遵守法令,这是较为容易做到的。

贫穷却要求他安贫乐道,这不是寻常人能忍受的。

如果无法使得百姓富裕,也不对他们加以教化,却又苛求百姓遵守法令,这难道不是天下最残暴的罪行吗?

这种做法,才是真正不能赦免的死罪啊!

我的老师前往成周求学于老子时,老子曾告诉过他: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法令的条目越繁多,规定的内容越严酷,横行天下的盗贼就会越来越多。

树立法令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治理国家,安抚民众。

刑罚罪徒的初衷,是为了使得类似的案件不再发生。

树立的法令越多,惩罚越严酷,就越容易使得官吏上下推诿责任,以致于国家无法振兴。

这种做法,难道不是如同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般愚蠢的行为吗!”

宰予一语言毕,满座皆惊。

董安于半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来。

其实今天这场辩论,如果他不提出‘不赦之罪’的论点,宰予丝毫没有取胜可能。

但正是因为他提出了这个观点,所以宰予才能由此发散,将‘不赦之罪’进一步上升到苛政的地步。

如今董安于论点被破,已经再无翻盘可能。

但他也并非输不起的人,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董安于一生行事,皆是秉持忠、信、敢的原则。

既然敢于罪人,自然也敢于罪己。

董安于在细细思索过宰予的论述后,忍不住叹了口气,随后退后一步,向宰予拜道。

“您行走在宽敞明亮的大道上通行,我在狭窄的岔路口与您相遇,自当疾步避趋之。”

董安于说的话很委婉,但服输的意思大家自然都能听得出来。

赵鞅闻言,也是不免笑声连连。

他的内心其实也很矛盾。

一方面,他认同董安于不赦之罪的说法。

可另一方面,他也赞同宰予所说的仁政。

正因为摇摆不定,所以他才干脆促成了二人的见面,让他们辩明是非曲直。

眼下高下已分,赵鞅自然也赶忙笑着上来打圆场。

他亲切的叫着董安于的字,说道:“阏于啊!从前广门邑的小吏阳城胥渠生病了,向我讨要白骡的肝治病。

你生气地说:胥渠这个家伙!竟然算计起主君的白骡来了。请允许我去把他杀掉!

我劝你:为了使牲畜活命去杀人,这也太不仁义了。杀掉牲畜为的是救活人命,不正是仁爱的体现吗?

你当时不认同我的话,可后来我率军进攻狄人时,久攻不下。

多亏了阳城胥渠率领广门邑的小吏拼死登上城头,斩获敌方披甲武士的首级。

这件事,正好也是验证了宰子所说的道理啊!

所以说,身为主君,又怎么能不体恤他的臣民呢?”

说完,赵鞅从他的席位上站起来,走到宰予的面前向他行礼。

“我虽然年长于您,但今天却的的确确的蒙受到您的教诲了。就像您说的那样,赵氏应该施行仁政。

如果在使得民众在富裕起来,并受到教化以后,还依然滋**邪之心的话。

等到那个时候,我就考虑不再赦免他的罪行了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