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四百零六章 明朝亡于财

第四百零六章 明朝亡于财

正是由于政治和商业天然地那么亲近,自古以来才有这么多的官商勾结,而这种勾结日益严重的话,渐渐就会官员经商,商人为官,引得吏治急速**。

因为官商不分,做官的慢慢会将为官一任作为生意来做,清朝普遍盛传的“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说明了这个问题。

清朝知府,大多都是行贿而得,投入了成本,自然要在任期内想尽办法收回成本并赚取利润了,那么搜刮就变成本能了,最终自是贪官污吏多,清官能吏少了。

虽然“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用来形容官吏搜刮厉害,已经与原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算为官再是清廉,来钱的地方多的是,为官三年怎么也会有十万两进账大相径庭。

但是也充分说明了清朝末期吏治败坏的程度了,这种说话已经是民众共识了,而《铁齿钢牙纪晓岚》里面纪晓岚与和珅的对话,纪晓岚说代代有清官,宋有包拯、明有海瑞、康熙朝有施公,和珅可曾惭愧。

和珅就直问纪晓岚,既然代代有清官,那么究竟是清官多还是贪官多,纪晓岚如遭霜打,恹恹说道清官如凤毛麟角,贪官如恒河沙数。

虽则此是戏剧之言,但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戏剧里面一个代表清廉的正面人物也如此说法,足以佐证清朝时候的吏治败坏程度。

若然说清朝官商勾结盛行,吏治败坏引致朝局衰落,但是被官商勾结这种事情坑得最惨的却不是清朝,而是明朝。

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就是财政不够支出,一句话概括就是没钱了,其根子是出在朱元璋身上,朱元璋万般皆好,唯独有一个缺点,就是喜欢独断独行,不太听人劝。

朱元璋由于早年经历,深感元朝赋税之重,以致民不聊生,食不果腹,于是立国后大幅减少税率,定农税为十分之一(有些人说是三十分之一,其实是对三什税一的理解错误,明朝将土地产量为十份,然后三七开,佃农得七份,向地主交三份为田租,地主再向国家上交一份税赋,即地主纳税百分之三十,土地税率仍为十分之一。)。

而商业税率,由于元末百业荒废,整个社会商业几乎等于没有,朱元璋为刺激商业,加上其对商业并没什么了解,就大笔一挥,定商业税率为三十分之一,还定了不少免税的条文。

所以整个明朝都是依靠农税维持财政收入的,后世有人研究,明朝的财政收入里面,农税大概占75%,盐税大概占10%,剩下的皇庄收入乱七八糟的大概占5%,商税只占10%左右。

这在后世稍有知识的人眼里,都是不可思议的,而就算如此低的商业税率,最后也由于官商勾结,导致偷税漏税奇多,明朝人口过亿,工商杂税收加起来一年就征收三百多万两白银,而对比宋朝,神宗熙宁年间赋税总收入7070万贯(一贯铜钱约值银一两),农业税以外的工商市舶等杂税为4911万贯,占70%,明朝征的商税可以说是约等于无了。

后来明朝皇帝发现其中弊端,想要加征商税,却被早已成为各种商业幕后的掌控者——文臣们反对,言其“与民争利”,经常是在廷议上否决皇帝加征商税的提议。

明朝皇帝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绕过文臣,让只忠于皇室的太监们下去征税,而文臣对皇帝委派太监的做法没法插手,就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通过当地的读书人煽动民众暴力抗税,与皇帝派下来的太监死磕。

而这就是张溥所写的《五人墓碑记》所处的历史背景了,其实正是朝争波及下来的野争,最后关系的就是“东林党”等君子们的钱袋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