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蜀臣 > 第246章、论治

蜀臣 第246章、论治

作者:茶渐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1:02:01

第246章、论治

费祎与关兴等人,并没有走远。

因而,少时后,他们便见到郑璞策马悠哉游哉的随着信使寻丞相复命,而魏延也面无恼色的归来。且甫一至,便唤魏容近前,虎着脸以父辈口吻悉心叮嘱归成都任职后的林林种种。

亦让他们讶然不已。

魏容将被授职?

方才的争执,竟是这位性情桀骜的前将军妥协了?

甚奇焉!

二人心中都不由啧啧称奇。

关兴还好,他与郑璞熟稔多时,知其人行事常将兵书里的领悟融汇贯通,一如其提及的“知行合一”。

但费祎则是不同。

他年长了些,且又在宫中府中任职多年,故而得知一些不为人知之事。

譬如北伐还未开始之前,朝廷就有过诏书,录魏延勤勉之功除魏容入宫为郎官,但魏延却是上表辞掉了。

非是魏延有什么异心。

而是声称,先帝以他为镇守汉中,他无以为报,唯有举家披坚执锐在前线护大汉北方,至死方休。

言辞慨慷果烈,其心忠贞可嘉。

然而,不免失于不谙政治的制衡。

如今在魏延领军开拔前,郑璞竟能劝说其将长子魏容送往成都任职,委实不易。

至少,费祎就觉得自己劝说不动。

或许此便是丞相一直不留余力,将郑护军擢拔于群的缘由?

带着隐隐有所悟,费祎与关兴相视一眼,便各自转身离去:魏延正在训导子辈,他们二人还是继续避席罢。

只是不想他才行出百余步,魏延便蹑足而至。

魏容早就不耐在亲卫部曲中呆着。

虽与期待中领兵随军征伐不谙,但归去成都戍卫宫禁,也是离开父辈羽翼独自翱翔的机会,他倒没有什么不满之处。况且,作为方才家中大人与郑璞争执的“罪魁祸首”,没有被揭穿受责便是万幸,他哪还敢期盼更多。

因而,在面对魏延训导时,他不仅对答如流,还恭顺无比。

这让方才从郑璞那边占不到理,又在魏容面前寻不到父辈威严的魏延,瞬间觉得索然无趣。又兼看到长子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不被束缚的向往,心中不由气结,随手给了长子一个抽脖子后,便随上费祎等人继续筹备兵出,打算寻金城郡魏军出气了。

冀县,丞相别署。

急匆匆赶回来的郑璞,整理了下衣冠仪表方迈入。

厅堂内除了丞相外,还有一直随着杨仪调度粮秣及辎重物资的诸葛乔也在座。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依常理,在大军开拔之前,他应是分身乏术才对。

待见礼罢,郑璞才知,原来诸葛乔将要作为他的副职一同前往鹯阴塞。

不是军事上的副职,而是充当郑璞与河西走廊各路牛鬼蛇神交涉时的副手。

对,如今大战将启,河西走廊也暗流涌动。

不管是接受魏国官职的一郡太守或守戎都尉、已然得到了利益的豪右,亦或者是被压迫已久的卢水胡等,各方大大小小的势力都遣了使者叩鹯阴塞。

既得利益者,声称如果大汉能不改河西当前的权力格局,他们愿意再次守护大汉旌旗的荣耀。

被压迫已久者,则是把握时机慷慨请命,声称甘愿为大汉前驱讨不臣;但求大汉讨平凉州后,能改善他们的处境。

尚有一些马贼或游侠儿,自发前来投军。

他们的目的是最单纯的。

仅是想在大势所趋下,以性命博得功名,一改生而卑微的命运。

不得不承认,在某种意义上,魏国反扑陇右的失败,乃大汉收复河西的最佳助力。

也将河西所有肉食者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摆在了阳光底下,无处遁形。

收复金城郡,乃是正常的军争。

而收复河西走廊,则是一场权衡各方利益,将权利重新分配的决断。

决断如何,决定了河西走廊烽火的多寡。

譬如,让大汉兵不血刃便可得到河西走廊的做法,乃是一切保持现状。逆魏如何纵容那些豪右及羌胡部落的权势,大汉便如何保障他们的权柄在握。

如此,他们必会欣然接受大汉旌旗。

反正对他们而言,给谁效命不是效命呢?

该缴纳的赋税、该履行的职责等都没有变化,不过是称呼从“魏臣”改为“汉臣”罢了。

只是大汉不会做出如此决断。

无他,不患寡而患不均。

先帝定蜀以来,就一直推行着“蜀科”。

巴蜀之地的豪族都被峻法所束缚,自然不会让河西豪右例外,以免引发其他人的不满。

再者,自从夺回陇右之后,朝廷就一直以丝路的利益,让巴蜀豪族们“主动”支持着北伐大计。夺下河西走廊后,也必然会反哺下他们。

一味索取而不反哺,是不会长久的嘛。

以后攻伐关中、克复中原等战事,同样还要这些豪族不吝出力呢!

至于如何反哺,自然要改变河西走廊的格局,将一部分利益抠出来给予他们。

因此,丞相此番招郑璞来,并不是要嘱咐戍守鹯阴塞护卫魏延大军后方的职责。

以魏延与郑璞二人将略以及近四万精锐汉军,去攻打人心板荡的魏属凉州,还能有谁能挡汉军锋芒?

没必要嘱咐什么不是?

实际上,丞相在得镇守在鹯阴塞的张苞,转来各种书信后,便一直在思虑着如何定河西。如今也是想听听,郑璞对河西走廊诸多势力的见解,看有无裨补阙漏之处。

一来,出于为国培养后继者的潜在打算。

是否有潜质成为执国者,最佳的考验,莫过于这种权衡多方利弊的见解了。

另一,乃是因为如今的郑璞,甚至比马岱更了解大河之西的局势——在魏军刚刚退出陇右的时候,他就已经通过降将徐质、掮客石普力等人分析,未雨绸缪的做出了《河西势力疏》呈给相府了。

而郑璞听罢丞相之问,也不做推辞。

略作思虑后,便拱手而答,“回禀丞相,大河之西自灵帝以来便烦扰不休,民已不畏威、豪右皆恣睢,不可放任也!犹如患沉疴痼疾之人,汤药可缓一时,不可除病根也。是故,璞窃以为,当以兵锋之威,废数载时日,图割肉刮骨去疽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