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四章 议定六经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趁着周王静定下采诗大计,召公虎突然想起一事,顿觉应该趁热打铁。
召公虎出班,道:“启禀天子,先王厉天子在彘林之时,曾托人给召虎递出书卷一篇,乃是上古典籍《三坟五典》之书目,让臣参悟。
“臣得此书卷以来,颇费心力,却始终参详不透。今日朝议,见天子立志搜寻遗轶民间之诗篇,这让臣顿悟先王之用心,恕臣愚钝,不知是否歪曲上意?”
周王静道:“太保过谦了,但说无妨。”
召公虎施了一礼,道:“《三坟五典》者,此皆是上古三代贤王之言录,用以警示和教化后人,以之为鉴,只可惜,如今大多也已经遗失,故而令先王痛心疾首。”
周王静道:“此言甚是。自武王开国后,前朝之典籍,皆由周公旦存于镐京城宗庙之守藏室中。然而国人暴动后,宗庙被毁,这些珍贵典籍大多下落不明。那依太保之见,又当如何?”
召公虎道:“臣愿主持此事,重整散乱之典籍,献于天子!”
“太保有此心,余一人甚慰也。”周王静站起身来,降阶走到召公虎面前,接着道,“只不知,光是整理诗篇和文籍,是否还有缺漏?”
召公虎道:“国之大事,一为祭祀,二为兵戎,三便是文教。天子若欲中兴,除富国强兵、攘外安内外,最重要的便是重振文教。”
周王静道:“文教?何以为之?”
召公虎道:“上古之时,圣贤传下九种古籍,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公卿士大夫,都从之教化,这才能使上下尊卑、内外和谐。”
“哪九种古籍?”
召公虎道:“古之君王设左右二史:左史记君王之言,故有《令》、《语》、《训典》,以昭明德而废幽昏;右史记君王之事,故有《春秋》、《世》、《故志》,以知废兴而戒浮秽。
“后又设礼官,搜集诗歌、乐舞、礼仪典章,作《诗》、《乐》、《礼》,使知上下之则、长幼之序、亲疏之分、尊卑之别。
“时至周公,取吉礼十二、凶礼五、宾礼八、嘉礼六并军礼作周礼;并《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之乐舞作周乐,并入‘六艺’,教化周之公卿贵族。”
周王静点点头:“余一人登基之前,少傅曾教习此九种古籍,只可惜大部分已经篇目不齐,余深以为憾也。”
召公虎道:“臣有意替天子网罗朝野上下饱学之士,为大周重新编修这些古籍。”
周王静道:“余一人求之不得,此功在当代,但利及千秋之大计也!”
召公虎道:“百官之中,当属少傅仍叔最为博学,臣请求其为副手。”
众人看向仍叔,仍叔欣然出班道:“此乃臣之荣幸也,愿听太保安排!”
周王静大喜,道:“有少傅相助太保,如虎添翼也。只是如此多古籍,繁浩如烟海,不知太保有何头绪?”
召公虎道:“诚然,传世古籍繁多,且格式各不相同,更有甚者,上古三皇五帝起结绳记事,后夏商之文字刻于甲骨之上,有周以来又多刻于青铜之上,皆日久难辨。
“且前世之史料,大多几经后人誊抄,或脱落、或错位、或讹误,不一而足。依臣之见,首要去伪存真,其次删繁就简,再者勘正校误,并重新装订成册、备以副本,这才能流传后世。”
周王静抚掌曰:“所谓名正则言顺,不知太保如何命名如此大作?”
召公虎沉吟片刻,道:“前日,臣观镐京之形制,偶得灵感。”
“愿闻!”
“国中大道分九经九纬,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经’者,恒久之至道也,若用‘经’命名这些古籍,不知天子意下如何?”
周王静默念数遍,笑道:“甚妙!甚妙!便依太保,将这些古籍命名为‘经’罢!”
少傅仍叔道:“太保,此前守藏室之古籍,大多次序混杂,敢问太保当如何排序?”
召公虎道:“群经之首,当推《易经》。”
“《易经》为首,为何?”
众人都对这个答案十分惊诧,毕竟在前贤所流传之九类古籍中,并无《易经》身影。而且《易经》玄妙难懂,早已少人学习,甚至被指责为迷信伪作。
召公虎道:“昔时,伏羲氏用阴阳二爻推演出八卦,此后先贤作筮书有三,名曰‘三易’——一为神农氏所作《连山》,二为轩辕黄帝所作《归藏》,此二部已然失传。
“直至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时,这才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作成《周易》一书,流传至今。今人愚昧,言《周易》之卜筮乃虚妄之作,真乃数典忘祖也!”
事实上,那日楚国女巫求雨成功,让召公虎受到很大刺激,这占卜问卦本就是大周之强项,如今却倒不如蛮夷之地的巫师了。
周王静道:“准!《易经》之后,又当是何经?”
召公虎道:“左史记言之《令》、《语》、《训典》,加之《三坟五典》,多有重叠交集,召虎以为,可按朝代之序编为一册,名曰《书经》,记录三皇五帝、虞夏商周君王之言。
“右史所记之《世》、《故志》,可以世系年代为序,汇编入《春秋》,为《春秋经》,记录历代君王所行之事,及国之祭祀、兵戎、朝会之大事也。
“其次编制《礼经》,分天子、诸侯、大夫及士礼也,大至建侯卫、宗法、分封、五服,小至爵、官、军、谥、吉、凶和仪礼,皆以此为圭臬。
“再次,编撰《诗经》、《乐经》,诗以记词,乐以记谱。《诗经》采大周之风、雅与颂,《乐经》集夏商两代乐舞之大成,教之于乐师,以传后世。”
周王静心潮澎湃,道:“如此六经,真乃前无古人之伟业也!余一人已迫不及待,不知太保需几载可成?”
召公虎道:“臣当呕心沥血,十年可成!《易》道阴阳,收于太卜;《书》以道事,藏于外史;《春秋》道义,存于国史;《礼》以道行,在大宗伯;《诗》以道志,归于大师;《乐》以道和,隶属司乐。”
周王静道:“太保献此‘六经’之时,余一人定在镐京设高台,焚香而纳!兹事体大,希望百官臣工倾力配合,勿让余一人失望!”
召公虎顶礼谢恩,众卿大夫亦连连称是,皆大欢喜,退朝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