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中兴 > 卷7-02章 申伯诚 ? 籍田(中)

大周中兴 卷7-02章 申伯诚 ? 籍田(中)

作者:姬为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3:51

卷7-02章 申伯诚 ? 籍田(中)

“太子有恙,”朝会上,周王静道出了他不籍千亩的原因,“余一人无心籍田,今岁之籍田大典,便暂停一年罢!”

明堂之上,所有卿大夫听闻此言,都惊得目瞪口呆。

申伯诚惶恐无比,他知道,有周以来,除了国人暴动时期周厉王出奔的那十四年,籍田之礼是向来未曾荒废过的。哪怕是周成王之三监作乱,周穆王之于徐偃反叛,哪怕是共、懿、孝、夷四王之昏聩无道,也都在每年开春举行籍礼。难道说,籍田这个沿袭了两百多年的制度,就要在周王静手上戛然而止么?

不籍千亩,天下诸侯会如何看待周王室?戎狄蛮夷又会如何嘲笑周王室?后人又会如何抨击今日之事?大周列祖列宗若泉下有知,怕是会不再庇佑大周的国祚吧?大周今日摒弃籍田制度的危害,比起废长立幼、干涉鲁政来,怕是难分伯仲。

可申伯诚看周王静的态度,似乎已然下定决心,毫无回旋余地。再看朝中众臣,此时鸦雀无声,无人敢出头谏言。

如果仲山甫在场,这位朝中著名的诤臣定不会视而不见,他会力劝周王静回心转意。然而不巧的是,被称为“大周喉舌”的小司徒仲山甫如今正在齐国公干,并不在场。其余曾规劝过天子的召公虎、王子友、方兴等人,或告老,或就封,或被贬,早已不在朝中。至于太保一党的首脑尹吉甫、太傅一党的魁首虞公余臣,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

申伯诚心急如焚,他不愿这开年以来的辛勤努力白费,于是硬着头皮,出班要奏。

周王静早已看到,冷冷道:“大司空不必再谏,余意已决,此事不必再议。”

“这……”申伯诚吃了闭门羹,无可奈何,只得退回班列。

“众卿若无事要奏,”周王静不甚耐烦,显然急着离开,“便就此退朝!”言罢,便要起身离席。

“天子且慢!”朝堂上,一个犹豫的声音传来。

“是谁有本要奏?何不出班?”周王静面带愠色。

“是微臣虢季……”人群中,虢季子白缓缓出班,五体投地,跪倒在青石板上。

“唔,是大司马呀,”周王静语调拉得很长,“爱卿还有何事要奏?”

“禀天子,臣以为,籍田之礼决不可无故而废!”虢季子白踌躇很久,最终还是选择了直言劝谏。

众臣闻言大惊,要知道,这位大司马自位居九卿以来,在朝廷上历来沉默寡言,不论是建言还是献策,往往都不作任何表态,是出了名的闷葫芦。可虢季子白今日却大为异样,竟然犯颜直谏,实在是出乎在场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周王静见是虢季子白开口,也觉罕见,便耐着性子问道:“大司马,此言何意?”

虢季子白道:“古者,大周天子耕籍公田,使之为天下万事之先,不可无故废之。”

周王静显然对此答案很不满意:“然太子重病,寡人难离寸步,奈何?”

虢季子白沉思许久,应道:“太子乃贵人之体,自有天相,定然无虞……”

周王静冷哼一声,并不表态。

虢季子白并未之难而退,进而又道:“天子,民以食为天,民之大事在于农耕。天帝靠农耕供奉粢盛祭品,民众靠耕作繁衍生养,国之战事靠粮秣供给。君民和谐靠公田兴盛,财用增长靠农事奠基,国力之强靠陇亩维系。故而有周以来,历代天子唯农事为要务,春、夏、秋三时务农,冬季讲武,不辍农耕,不误农时,故而征伐则有余威,守成则有余财,这样才能得上天庇佑、民众拥戴,否则……”

“否则什么?”周王静脸色已经十分难看。

虢季子白正待要说,只见身旁虞公余臣已经十分不自在,假意咳嗽,企图打断这位出言冒失的故交之子。

但虢季子白却丝毫不为所动,继续道:“如今,天子决意中兴大周,重振先王之基业,又如何能废弃这最重要的籍田之礼?今日天子不籍千亩,便是使天地之祭祀匮乏,阻塞王畿万民之财路,从今往后,我大周凭什么向上天祈福,又凭什么役使民众也?”

此话掷地有声,明堂内的众卿大夫皆屏气凝神,不敢做声。

申伯诚听罢这番言辞,不由暗自叫好。虢季子白的谏言朴实无华,丝毫谈不上华丽,但难得的是情感诚挚,在场的史官已将此言如实记录,今后定会永载史册,彪炳春秋。起初,申伯诚还以为虢季子白的发言出自其父授意,但看在场太傅一党惊慌失措的神情,申伯诚心中早已有数,这番忠心耿耿的高论,虢公长父无论如何也教导不出。

“好个大司马,”周王静干笑两声,企图缓解尴尬的气氛,“你与方兴出使同归,倒也学得一口伶牙俐齿!”

虞公余臣面如死灰,赶紧出班,频频叩首道:“虢季口不择言,还请天子从轻责罚……”

“责罚?”周王静煞有介事地摇了摇头,“大司马言之有理,余一人何必罚他?”

“多谢天子开恩,”虞公余臣如释重负,“这么说,天子决定恢复籍田也?”他此话刚问出口,便已然后悔不迭,连忙捂嘴退下。

周王静摆了摆手:“余一人并非执拗之昏君,臣下建言,又岂能不听?那岂不是自甘与夏桀、商纣同流耶?”

众人连忙高声附和:“天子圣明!”

“籍田之礼实不可废,”周王静避重就轻道,“然今太子染上重疾,乃是上天示余一人以灾殃,不敢不慎而又慎。故明日之籍田大典,恕余告假不临,还望众卿家奉大司空申伯为尊,替余籍田于千亩之上,钦哉!”

没想到,在虢季子白一番苦劝之后,周王静虽未废弃籍田大典,却依旧不愿亲临,下定决心破了籍礼成例。可眼看天子已然做出让步,众人哪里又敢再劝,只得山呼万岁,作礼称谢。

“大司马,”周王静又对虢季子白道,“如此,卿意如何?”

“这……臣不敢有异议!”虢季子白虽还不甘心,但见虞公余臣拼命朝他挤眉弄眼,也只得作罢。

“甚善,”周王静面带轻松,又喊尹吉甫道,“太宰何在?”

尹吉甫连忙出班:“臣在。”

周王静微微笑道:“太宰,你之文才天下闻名,余一人既无法亲临籍礼,便由你作祭文一篇,于千亩籍田之台上焚烧,以上祭皇天,下祀后土,如何?”

尹吉甫并无犹豫:“自当效劳。”

周王静来了兴致,又对尹吉甫道:“听闻太宰腹内经纶,可出口而成章,不妨在明堂上即兴作颂一篇,不知可否?”

这显然不是一个容易的任务,但尹吉甫终究是文采斐然,不紧不慢,当即应承道:“臣不才,愿意一试。”

周王静大喜,连忙命左右侍臣在明堂上摆下几案,准备好竹简笔削,供尹吉甫作颂使用。

朝上众臣见状,也都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人满面愁容,有人幸灾乐祸,他们显然都心知肚明,周王静设下的这个“考题”,可绝不是轻易可以完成的任务。

此颂虽以籍田为题,但毕竟是天子不愿亲临现场的替代祭文,故而此颂既不能有损大周王室的权威,还要能平息臣民百姓的疑虑,其措辞行文都需斟酌周全。而在此基础上,还要短时间里保证辞藻华丽、韵律通畅,那便是难上加难也。

但尹吉甫却若无其事,他正襟危坐,略作沉思,便已然将第一简挥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