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中兴 > 卷1-68章 召公虎 ? 伍(下)

大周中兴 卷1-68章 召公虎 ? 伍(下)

作者:姬为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3:51

卷1-68章 召公虎 ? 伍(下)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古时便有“八水绕长安”一说,后世之长安,便是此时之镐京。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在城外四周穿流。西汉司马相如更是在《上林赋》中咏叹:“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八水之中,渭水为黄河第一大支流,其他七水则是渭河支流。其中泾水注入渭水,竟一清一浊,互不相融,古人美其名曰“泾渭分明”。

周朝祖先在此沃土之上营城建池,作宗周,又称丰镐。丰镐本非一城,乃是丰京与镐京两座都城合称——

丰京是中国历史上首个被称为“京”的城市,由周文王营建,建城于沣水西岸。而镐京则是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的新都城,与丰京隔河相望。到后来,丰京变成大周宗庙和园囿所在地,而镐京则成为周天子居住与行政中心,成为大周政治中枢所在。

此时的镐京城外,天空涂上一层灰蒙。周王师抵达城郊,眼前出现城池轮廓。镐京城静静矗立,气势磅礴,一片肃杀。

两百年前,大周远见卓识的先贤武王与默默奉献的筑城者们共同营建了镐京城,谁也想不到,他们各自的子孙在两百年后竟然势同水火,在同一片沃土上爆发了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的惨剧至今还让召公虎不敢回忆。静谧祥和的镐京街头成为血腥的屠宰场,平素相安无事的国人突然变成杀人不眨眼的屠夫,饥荒、战乱、仇杀、瘟疫也如影随形地吞噬着无辜者的性命。

背井离乡十四载的周王胡的棺椁今日重归故里,能否让这场十四年前的恩怨做个了结?这是个美好的愿望,召公虎祈祷着,尽管不祥的预感更加强烈——

暴动是被卫伯和的军队镇压的,但国人的怨气并未曾停歇。他们恨周王胡入骨,这等深仇大恨,不会以他在外苟活而被淡忘,更会以他遗体回京而重新燃起。

唉,冤冤相报何时了?

国人暴动没有赢家,只有数以万计的受害者。也不知,随着周王胡的驾崩、新天子的登基,能否把这一页翻篇,让时间抚平这一切创伤。

担忧归担忧,周王胡棺椁还需安葬,天子丧礼仍要进行。

远远看去,丰镐二京沿河谷而建,因地制宜。高耸的城墙宏伟壮观,大气庄重;深挖的护城壕沟环绕城墙,颇有威仪。城墙是用当时最先进的版筑、夯土技术修成,不论从厚度、高度、强度上,都堪称当时最牢不可破之屏障。

只不过,如今镐京城上不再旌旗招展,全部换上了白麻布制成的挽帘幔帐,厚重中多了一番肃穆与哀伤景象。大军距离王城三里处停下,等待城内迎接周王灵柩队伍前来。

未时刚过,正是太卜占筮算出的入城吉时。三道城门徐徐打开,一片身着丧服的臣民鱼贯而出,那是镐京城内郊迎天子棺椁的队伍。

按周礼,天子驾崩于外,灵柩不能立即进京城,而需要王室成员、公卿大臣、畿内贵族领主们到城外相迎。至于都城内士、农、工、商等国人们,则是在城内各自住所静立,以示凭吊。

当然,召公虎没指望这些国人们会为周王胡哀伤,恰恰相反,程伯休父、卫伯和麾下的兵卒已然全副武装、加紧戒备,生怕丧礼再次被国人们酝酿为一场灾难。

缓缓地,三列长队徒步走出三个城门,朝王师而来。召公虎以目示意程伯休父,对方当即下令全军将士下马、下车,并让士兵把装载周王灵柩的车队推到队伍最前方。

“太保,太保?”卫伯和也下了车马,走到召公虎身旁,把老太保从沉思中拉了回来。

召公虎定了定神,松了松紧拽的双拳,只觉手心已被汗水浸透。

“这气氛不太对,”卫伯和忧心忡忡,“看起来,周天子驾崩只是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困难在等着太保。”

知我者卫伯也,想必他能够体会自己此刻的复杂心情。

“十四年共和执政,一个轮回转眼而过,”召公虎喟然长叹,“镐京城还是这镐京城,以国人暴动开始,以天子葬礼结束。”

“敢问太保对未来可曾有所谋划?”

“尽人事,听天命罢!”眼前的这座都城矗立在渭水南岸,气氛莫名萧肃杀。召公虎心中一颤,对卫伯和道:“前路艰险,还望太宰多多支持!”

“卫和自当效劳,”卫伯和一指前路,“看,他们出来了。”

只见从正门中,太师周公御说左手持着拐杖,率队走出镐京城。他年近七十,在时人之中已然算是高寿,白发苍苍,步履蹒跚。

而他右手边,牵着一位与方兴年纪相仿的少年,正是周王胡的幼子王子友。当年国人暴动后,刚出生三个月的姬友便被周公御说藏在府内,待到暴动平息,才让他重回王宫。

根据周礼,姬友身为王子,与死者血缘最亲,丧服亦是最重。故而他身着“斩衰”,手持苴杖,头戴麻帽,麻绳为缨,一路泣不成声。

“衰”者,乃是最粗糙的生麻布裁成的简单丧服。所谓“斩衰”,即丧服不修饰边幅,表示服丧者因哀痛过甚而无暇衣着,故用刀胡乱斩断麻布后,就披到身上。

远远瞧见王子友唇红齿白,与周王胡年轻时风姿相类,召公虎恍如昨日,不禁潸然泪下。“太像了,”老太保叹道,“颇有其父王之风度。”

在周公御说和王子友身后,中间城门又陆续走出一队身着丧服、神色哀戚之人。皆是周王亲胄、前王诸子、周王后宫旧妃嫔一众人等,各服“大功”、“小功”丧服,啼哭而来。

左侧城门的迎丧队伍大多为畿内诸侯、封地领主,算是周王室同宗、族人;右侧城门走出的则为朝廷众卿大夫、各诸侯国派来吊丧的特使臣组成,阵势庞大。

迎丧队伍缓缓走到了周王胡灵柩面前,按远近亲疏分列排开,朝灵车倒头叩拜,放声大哭。哭声盘旋在镐京城上空,久久未消。哭了许久,周王灵柩这才得以入城,载着灵柩的车队缓缓驶过镐京城主干道,直奔太庙而去。

依周礼,先贤周公旦对王城规制有严格要求:国都方正九里,每面开三个城门,合计十二门。城内南北经线向街道九条,东西纬线向街道同样九条。

通向每个城门各有三条平行街道,祖庙建在东,社稷坛建在西,左右对称。朝廷在王宫南面,宫殿大门向南,官市则在王宫北面。王城布局之严谨,规划之方正可见一斑。

进入王城中轴线后,严阵以待的虎贲师接管了周王灵柩,虎贲师乃是周朝王宫的亲卫队,只有他们能出入王宫、祖庙、社稷坛附近。

在虎贲师护卫下,王子友扶柩进城,三公九卿紧随其后:

三公者:太师周公御说居中、太保召公虎居左、太傅虢公长父居右。

九卿者,除秋官大司寇和冬官大司空在周召共和期间病逝、而周召二公无权任命新员,故而暂缺,其余七位上卿紧随三公,在其身后一字排开:天官太宰卫伯和、地官大司徒虞公余臣、春官大宗伯王孙赐、夏官大司马程伯休父、少师显父、少保皇父、少傅仍叔。

三公九卿之后是各宗亲、贵族、畿内诸侯、各大夫等,人数亦有数百人之多。

而一路护送周王丧车的卫国、虢国、虞国等诸侯**队则驻扎在城外,由各国副帅统领,遥望镐京城默哀。

周天子的灵柩被护送入大周祖庙。

宗庙制度自周朝开始,并延续封建帝制两千余年。周礼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

周天子共有祖庙七座,供奉七代祖先——始祖之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所谓昭穆制度,是为宗庙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以天子七庙为例——始祖在宗庙中居中,以下子孙分别排列左右两列,左为昭,右为穆。始祖之子为昭,始祖之孙则为穆;始祖孙之子又为昭,始祖孙之孙又为穆。这样一来,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终异列,祖孙则始终同列。

周王胡棺椁最终停入祖庙,接受祭奠,此仪式称为“祖奠”,在随后一系列繁琐仪式过后,周天子的灵柩将在祖庙内整整停放七个月,此后方可择吉日下葬。

至此,周王胡总算魂归镐京城,和祖庙里的历代先王团聚了,周王丧仪也就随之告一段落。众卿大夫、诸侯贵胄都在一种无比压抑的氛围中离开祖庙。召公虎也邀请方兴同乘,往太保府而去。

————————————

卷末语

周王胡走完了他充满传奇色彩而又极富争议的一生,周宣中兴两大柱石、本书两大PoV主角方叔、召虎也已亮相。至此,第一卷《彘林迷云》便告一段落。

方叔、召虎史上确有其人,多以“方召”并称,亦常同周初贤臣周公旦、召公奭媲美。只因秦皇焚书坑儒,故而史籍记载不甚详细。但后世文豪作品中,对二人事迹不乏溢美之词:

“以方叔、召虎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魏·曹植《求自试表》)

“周宣六月伐猃狁,汉武五道征匈奴。方叔召虎乃真将,卫青去病诚区区。”(宋·欧阳修《听平戎操》)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西周,是个极易被忽略的年代。先秦史料不但少得可怜,而且枯燥残缺、晦涩难懂,但无法掩盖大周在中国文明史中的璀璨光芒。西周末年,更是孕育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时代。孔老夫子亦对此向往无比,不吝夸赞曰“郁郁乎文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