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54章 皇上何弃辽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54章 皇上何弃辽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54章 皇上何弃辽

辽东巡抚方一藻、山永巡抚朱国栋、顺天巡抚杨绳武都已经将自己所辖军队的情况报上来了。孙传庭看着这三位巡抚就发愁,朱国栋和杨绳武都已经垂垂老矣,说不定哪天就无疾而终了。至于方一藻,他崇祯四年时就是辽东巡抚了,一直做到现在,能在崇祯皇上手下在如此重要的地方当八年巡抚,可见他确实什么都没干。

而且,方一藻与陈新甲一党,是坚定的主和派。

清军退出关外后,蓟辽一带的明军进行了重新整编,经过多次战役,明军的编制和另一时空已经大不相同。现在共有孙传庭的督标五千余人,三个巡抚的三个抚标共万余人,密云总兵唐通部八千余人,蓟镇总兵孔希贵部六千余人,山海关总兵高第部万余人,前屯分练总兵王廷臣部万余人,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部万余人,辽东总兵祖大寿部两万余人,松山副总兵金国凤部三千余人。加上其余小规模部队和各地的守堡兵力,总人数接近九万。

陈新甲那边,有他的督标四五千人,宣府总兵李辅明部八千人,大同总兵王朴部万余人,山西副总兵高勋部五千余人部,再加上其他规模较小的部队及各处守堡兵力,总计近四万人。宣大部队在戊寅之变中损失颇重,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崇祯的计划是:宣大兵马抽调两万,由王朴、李辅明统率;蓟镇、密云兵马抽调一万,由唐通统率;关宁兵马抽调三万,由祖大寿、吴三桂、高第统领。再从孙元化部山西兵抽调五千人,由猛如虎统领,总计六万五千大军,南下剿寇。他们主要负责河南流贼,山东贼则由漕运总督朱大典、登莱巡抚杨文岳负责剿除。

神奇的是,崇祯并没有为这样一支大军委任主将,只是让高起潜监军。崇祯还是信不过孙传庭,要他留守蓟辽。崇祯认为,河南的流寇只是乌合之众,轻易就能剿灭,等到和李闯开战时,再由杨嗣昌或者洪承畴统一指挥就行了。

孙传庭不知道这道命令会在军中,尤其是关宁军中激起多大的反响,根据他对目前军中思想动态的了解,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到南方去打仗。而一下子抽走三万关宁军,会给关宁防线造成多大风险,也是很多人都能想到的。

很快,第一个访客来了。

孙传庭起身相迎:“这位将军是?”那武将行了个礼:“末将宁远中左所参将,张鹏翼,见过四位大人。朝廷此番从关宁、蓟门、宣大抽走数万兵马,倘若建虏此时来攻,如何能够抵敌?虏兵若围锦州,当以何兵救援?虏兵若由青山口、喜峰口、龙井关、大安口、古北口等处攻入,蓟镇之兵又怎能抵挡?倘若虏骑抄袭山海关后,辽西十余万军民,皆为瓮中之鳖!君上此举,与弃辽何异?”

孙传庭心说我还用你教吗?这些我早就看出来了,可看出来又有什么用。方一藻久在辽东,与张鹏翼相识,安抚道:“抟九,你眼光不可局限在蓟辽一隅。如今南方贼寇大起,国家财赋重地皆被涂炭,若不先定流寇,怎能有钱粮守辽东呢?眼下和议已成,纵然虏酋无信,他们刚刚经历战事,总要休息一阵,不致立刻背盟。只要速速平定流寇,大军回转,辽西仍可无忧。”

虽然速速平定流寇的想法很扯淡,要是流寇真能速速平定,崇祯四年的时候就平定了。但是乍一听,方一藻的说法还是能自圆其说的。张鹏翼读书没那么多,一时也想不出该如何反驳。可就在这个时候,有猪队友添乱了,朱国栋说:“皇上早有交代,山海关外土地出产稀少,反要年年由关内输送粮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若是真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也可弃了宁锦,退回关内。”

“是了,这才是实话了。”张鹏翼也不顾什么礼数,径自拂袖而去。

方一藻低声说:“张将军自辽沈沦陷,与虏搏战近二十年,辽人之中,似他这般想的不在少数。”毕竟这个时空没有发生松锦大战,辽兵中最有骨气的那部分人还活着。

孙传庭说:“最关键的是,祖大寿是什么态度,方抚台,此事还得由你操劳。高第是秦人,乃我旧识,定会遵命。只要祖镇奉命入关,吴家与其姻亲,也就不会反对。”

现在朝廷调兵竟然要这样调了,孙传庭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对于调关宁军进关剿灭流寇这件事,他也怀疑能否奏效。祖大乐已经被李自成封为宁远伯了,祖大寿和吴三桂真的会用心和闯军作战吗?

不过这就不是孙传庭现在该考虑的问题了,他更应该考虑怎么在这些被抽调走的精兵强将回来之前守住蓟辽。当然,前提是这些人真的能回来。

“我都和你说了,去了也没用。”李明忠说,“孙传庭刚从牢里放出来,能做什么主?他要是敢连圣旨都不听,马上就逮回去了。”

张鹏翼好像没听见他说话一样:“我等二十年浴血奋战,无数父老兄弟埋骨之乡土,在他们看来,就这般一文不值吗?祖镇走后,虏骑必至,我的死期也就到了。”

李明忠叹道:“就算你不怕死,难道要耀羽和君石陪你一起死?我是无所谓,全家八十多口都在江西,尚元吉自会照顾,你的老婆孩子可都在山海关,至少把他们送回浙江老家吧。”

张鹏翼也叹了口气:“现在到处是流寇,去浙江谈何容易。天下虽大,却已无我等容身之所了。”

随着关宁兵马一批一批地调入关宁,不安的气氛在辽西走廊迅速蔓延。

“祖兄,辽西可是你的桑梓之地啊,怎么,怎么……”金国凤看着祖大寿身后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马车,不知该说什么。这次入关,祖大寿不仅带上了所有的家丁,还带上了所有的族人、奴仆,金银细软全部收拾起来,除了几个看宅子的老仆之外,祖家满门走得干干净净。

“金老弟,听我一句劝,事到临头莫逞强。”祖大寿留下这样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头也不回地走了。

祖家当然不想离开辽西,房屋、田产、关系、祖坟都在这里,但是如果不走,和崇祯的圣旨对抗,就只有降清这一条路了。

倒不是说降清就一定不行,但不到万不得已,祖大寿并不想走这条路。而且就算他现在降清,皇太极也不见得出兵接应,自己部下还有很多张鹏翼这样和清朝有血海深仇的,到时候孙传庭带着大军出关讨伐他,他多半得送命。

如果朝廷完全不给关宁军出路,他是有可能带着关宁军大部一起反的。不过,孙传庭给了他们一项许诺——中原连遭灾荒,直隶、山东又被流贼蹂躏,此次南下剿寇,所复之土地,皆许关宁将士屯种。

祖大寿心里知道,这事不靠谱。中原的抛荒土地虽多,可是流民也多,他们自己都在人吃人,现在来了这么多关宁军和他们争夺土地和粮食,能不打得你死我活吗?在明朝前期、中期,农民虽然一时造反,但是死掉一部分之后,剩下的终究要回到土地上。现在朝廷直接把河南的地拿来安置关宁军,这不是摆明了告诉流民们,朝廷和他们不死不休。

流民杀得完吗?在这个应对农民起义经验最丰富的国家,稍有常识的统治者就应该明白这个想法是白日做梦。刘秀降铜马而据河北,曹操收黄巾而有中原。成化年间杀了那么多流寇,最后不还是得把剩下的人招安种地,这才有了郧阳抚治。当年曹操要是铁了心非把黄巾斩尽杀绝不可,估计他的下场也就和鲍信差不多了。

可是,还是有很多关宁军将领相信了这个乍一听言之成理的说法,祖大寿也只能跟着走一步看一步了。祖镇主力一走,辽西就太危险了,根本挡不住清军的攻击,所以祖大寿才会把家眷也带走,至于那些没有入关的同袍,那也顾不上了。

虽然离开了辽西的土地,实在可惜,但祖家还是有出路的。现在大明朝对军阀的控制力已经很薄弱了,上了战场之后,那就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入关剿贼如果成功了,他祖大寿就是曹操、刘裕,前途自然无比光明。崇祯不设主将,看似是分权制衡,防止统兵之人坐大,实则是给兵力最强的祖镇创造了机会。剿贼如果失败了,祖大乐已经在奉天倡义营混了个伯爵的爵位,祖家只要不犯事,将来还是豪门大族。

就算是此时的祖大寿,也没有认真考虑过清朝入主中原这个结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