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19章 兵谏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19章 兵谏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19章 兵谏

黄得功坐在行宫门前,盯着宫门,默然无语。

他当然不是那种因为皇上杀了几个老百姓就灰心失望的人,但是眼前的局势确实足够令他灰心失望。

若是在平时,官兵杀了几个秀才,着实不算事情,可是现在办这种事,无异于授天下以柄。

就算是黄得功,也不得不承认,大明朝不可能再兴了,可是,这些反贼连个好死都不肯给大明吗?

如果现在四大反王直接冲进来,崇祯尚有可能挣一个“死社稷”的名声。然而,尽管城内百姓群情汹汹,甚至有人试图攻击黄得功的部下,想打开城门,联军却不急着进城。

而且,联军只驻扎在城南,根本不围城,这是生怕崇祯不跑啊。

可崇祯若是跑了,能跑到哪里去?唯一的出路就是和李成栋一样,北渡黄河。可那样一来,朱家列祖列宗的脸,可就丢得一干二净了。

黄得功是绝对忠于大明,忠于朱氏,忠于朱由检本人的。但是他理解的忠,恐怕和崇祯理解的不太一样。

刘文炳、巩永固二人出了行宫,看着门前满地的血迹,不由得打了个哆嗦。黄得功问道:“圣上主意定否?”

刘文炳说:“圣上欲行,请靖南伯点兵护卫。”黄得功点了点头:“那二位欲行否?”刘文炳和巩永固互相看了看,巩永固颇为尴尬地说:“圣命难违。”

刘文炳和巩永固当然是不愿意逃跑的,他们都有一大家子人,一旦离城出逃,兵荒马乱之中,谁知道能活下几个。而留下投降,不过就是发配到江西去和桂王他们一起种地罢了。这年头,能安安心心做自耕农,根本不能算惩罚,是优待还差不多。

另一时空的刘巩二人在闯军进京时都一死以殉崇祯,但那是有对闯军不了解的因素在内的。而且在这个时空,经过从京城出逃的这段经历,他二人那种忠君报国的锐气被大大消磨。困守开封的这段日子里,他们看遍了各种大明要完的预兆,实在是提不起精神了。

黄得功一言不发,转身离开了。

此时跪在崇祯面前的,是他最信任的两个人:杨嗣昌和高起潜。

当初祖大寿投降西营的时候,也没为难杨嗣昌,杨嗣昌带着几个亲信跑路回了开封。如今开封朝廷已经卷堂大散,崇祯信得过的人不剩几个了,但他对杨嗣昌和高起潜的信任还是一如既往。

高起潜说:“流贼得意忘形,在城北没有防备,有新卫营护送,可保护皇上离开。只是,随行人员不宜太多,新乐侯和驸马两家人,若尽数随行,恐怕行动迟缓。”崇祯犹豫了一下:“那就让他们留下吧,流贼获桂王而不杀,想来也不会为难他们。”

高起潜是崇祯朝所有太监中最“知兵”的,但这个“知兵”也仅限于他不会作大死而已,了解基本的军事常识。真要是指望他打仗,那只能打出“绝不中围城打援之计”的战绩,不过要是指挥逃跑,他还做得来。

杨嗣昌作为文官,则要多考虑政治上的问题:“若是到了河北,则朝廷权威再不能行,一旦落入东虏之手,必成傀儡,是以渡河之后绝不能前往封丘县城,应向东走朱家寨,至长垣县黄河泛道一带,该地属大名府辖下,卢九台在此经营多年,民心仍在,长垣以北,乃是袁时中家乡滑县,有袁部零星兵马活动,可往依之,再做打算。”

所谓袁时中部的零星兵马,其实就是大名本地的反清义军,有那么几个袁时中的故旧参与其中,因为袁时中的名气大,所以很多队伍都打他的旗号。其实这些队伍和山西义军的关系更密切,接受援助也主要是从曹营那里接收。在大清的衬托下,有不少读书人加入了义军的队伍,所以在开封朝廷看来,他们还算好打交道。

崇祯是经过了长期的考虑,才做出了逃亡的决定。其实现在的崇祯,已经不认为四大反王抓住他之后是要杀了他了。自明廷南迁开封以来,四大反王始终保持克制,不来开封端了这个朝廷,哪怕是中牟之战中,明军和清军一同与闯曹联军作战,他们都没有报复明廷。而现在的情况,明军为了筹措粮饷,已经无计可施,开始抢劫缙绅,是如果再不取缔开封朝廷,开封就得人吃人了。

但是崇祯确信,自己投降之后一定会遭到一番羞辱,甚至被送去种地。虽说崇祯是以节俭著称的皇帝,但他的节俭也只不过是和其他皇帝比起来节俭罢了,他的日常开销和真正的穷人比起来还是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些日子在开封,银钱短缺,崇祯已经觉得日子极苦了。真让他去种地,还不如杀了他。当然,这么说的人虽多,但真到了要杀头的时候,基本上都会选种地。

不过,崇祯也不是因为吃不了苦就不肯投降,去找大名义军,日子只有更苦。但是,在他看来,即便那样,自己也还依然是一个皇帝,而不是一个任人羞辱、处置的失败者。

崇祯的这个决定,离谱程度与张献忠的人头选举法不相上下,古往今来,哪个皇帝能在把国土丢得一寸不剩之后靠几百卫队翻盘?但是崇祯有勇气去逃亡,却没有勇气面对失败。

这些天,崇祯一遍遍地问自己,为什么自己的勤政、节俭都远胜父兄、祖父,可为什么大明在自己的手上却衰败日甚一日,甚至自己还招致了比那三个昏君更多的骂名?

崇祯当然是不肯承认自己也是昏君,只是昏的方向不同的这个事实的。所以他只能得出“群臣误我”“难道天命厌弃我家”这样的结论。

崇祯缓缓走向后宫,到底带不带自己的家人走,他至今还犹豫未定。

此时在行宫门外,黄得功已经集结好了队伍。

“一旦皇上落在东虏手中,大明和皇上的声名都将万劫不复。对君王之过不加劝谏,但知唯唯否否,非忠君也,实害君也。既然劝谏无用,本爵只得效鬻拳之兵谏,挽救皇上。”

黄得功拔出剑来:“冲入行宫,有敢反抗者,格杀勿论。如遇皇上,不得犹豫,立送皇上殡天,焚烧龙体,宣称皇上**。唯有如此,才能令皇上不落千古骂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