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太子别动 > 第四百三十章 三日七折优惠的新人待遇

第四百三十章 三日七折优惠的新人待遇

刘学成等人没费多少力气把平虏城划为贺兰山太子府的地盘。

流窜到平虏城生活的人,总有些令人闻者流泪的往事。在威宁伯王越痛击达延汗之前,鞑靼人经常出没在贺兰山下的这片肥美土地。甚至一度还是鞑靼王庭的临时之所。这几年平虏城内的人能过上比关内相当多百姓更好的日子,依靠的还是明军对鞑靼几次战役的压倒性胜利。

鞑靼铁骑的数量有限。一百多年来,每次明军占有优势时,蒙古人总会选择往更北的地方迁徙,避开明军的攻势。平虏城离宁夏卫太近,早在四年前就被鞑靼放弃。此地只有豪强,而无独霸一方的势力。汉人、回回、蒙古人混居之地,凭借豪强根本无法把所有人团结在一起形成有效对抗。连对抗新都不强,谈何反抗?

再者,伍善在寻找太子府驻地的时候就发现了这里,那时候起平虏城便是朱厚照眼中的肥肉。一万多人的平虏城有一半和太子府、囚牛商行相关人员常驻,当地人能翻起什么大浪来。

平虏城收归太子府名下后,开始户籍统计和鱼鳞册的登记。

“户籍黄册和鱼鳞册即是收税的依据,也是太子府发福利的依据。平虏城一穷二白,太子府能在你们这群穷鬼身上榨的出什么?光为了吸引商队绕来此地太子给的补贴,都够重建两三座平虏城。”

李兆先站在平虏城唯一的戏台上讲话。刘学成带着谢亘回汝箕沟继续趴窝。汝箕沟的煤矿比平虏城重要。太子手头缺银子,煤矿的开采一日都不能停。他们用半年时间建好了煤场。拿下平虏城后,可以正大光明的把山里的煤从平虏城运往关内。

而戏台也是近一年才建起来的,总共没唱过几处戏。

戏台根据集义殿的扩音原因而建,效果没集义殿好,但扯开嗓门吼几句至少能让一两千人听清。为政一方的时候,最怕下面的人误解政令。尤其他们还有一位经常不按常理出牌的太子。

曾经言行举止处处模仿神通爹的李兆先不见了。现在的李兆先很接地气,一口带着北地口音的官话、偶尔夹杂几句回回语、蒙古语,能很好地拉进和当地人的关系。李兆先站在当地人角度的讲话内容更能让大家接受。

“种地、放牧需要技巧。太子府能让农技师、兽医帮你们解决难题。能以市场价收购你们的粮食、羊毛、牛羊等。看看青土城,想不想让平虏城比青土城更繁华?”

“以前怎么过活,现在还是怎么过。太子府对你们就三点要求。别给太子府添乱,别给敌人指路,遵纪守法。”

“有矛盾和摩擦先来城主府调节,如果城主府来之前你们先斗起来,参与闹事的全都抓起来。”

“太子给平虏城优待,触犯律法的不坐牢、不砍头,全部流放北地。”

“现在都散了吧。从今天开始的三日内,平虏城绝大部分商铺打七折卖货。新加入太子府地区的福利。要买东西或者要卖东西的都抓紧了。唯一此次折扣优惠,今后不再有了。”

最后一句话说完,围在戏台前的当地人作鸟兽散。

太子府的人时刻记得太子的教导,能用银子解决的事都不叫事。生活物资七折优惠的力度,足以让他们暂时遗忘被太子府统治的事实。三天时间一过,大家就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不接受的人太子府也指了一条明路:往北迁,到阴山北麓。

稳定5000人人心对久经考验的李兆先来说就是举手之劳。青土城刚建成的时候,城里人口复杂,很多人刚离开草原上的游牧生活,不习惯城里生活。李兆先被授予的第一个重任是教会居住在城里的人保持个人卫生。那段日子不堪回首,却也真真切切地改变了他。

“太子想让我爹做什么?”

回到用一袋子银币从一蒙古人手里买下的“城主府”,李兆先终于忍不住询问左右两位东厂派来的门神。

高个番子顾左右而言他:“我有八成的把握确定房子原主人是鞑靼的细作。”

“刚拿下城杀人会成倍增加治理的难度。我们也要让人把北伐开始的信号让人带到草原深处。尽量避免军队伤亡。”李兆先话音一转,“太子想让我爹接手北伐打下的新地盘吗?”

一直未曾说话的瘦子上下打量李兆先:“不愧是李阁老的儿子。”

李兆先呵呵一笑:“以前在京师的时候,我最讨厌别人这么说我。”

用心想一想其实很简单。刘学成、谢亘他们估计也都明白。朝廷多一座太子府不算什么。明初前三任太子都会在皇上出征的时候监国,有一套东宫属官。直到宣宗英年早逝,英宗年幼方才结束皇帝主外、太子主内的局面。

难以处理的是河套。河套在九边防线之外的时候,朝臣们冷眼看着太子府折腾。如今要动用50万军队把北方防线向北移动。今后土鲁番、哈密、亦集乃、阴山南麓以及贺兰山下的平原,将连成一个整体。刨去几块沙漠和山脉,余下的土地是一块大肥肉。朝臣们肯定不会让太子一人独吞。

太子在北地投入巨大的心血,也不会甘心让朝臣们瓜分太多的利益。

在火器成规模消灭鞑靼有生力量后,鞑靼的反抗能力肉眼可见的下降,达延汗生死未卜。北伐的胜利几乎已成定局!最大的危机反而是内部。

“李大人想开点。太子很欣赏李阁老,李大人这辈子做定了李阁老的儿子。”瘦子说话极其直白,“太子给李大人做媒,女方是王恕王老尚书的小孙女。一旦婚事说成,太子会把李大人调往泉州任市舶司市舶使。”

李兆先瞬间明了。李家是军户,神童爹中进士后全家才脱籍。背后没有得利家族能够依靠,继母是成国公的妹妹仕途上助力不多。靠着茶陵诗派和左右逢源,神童爹才成为内阁大学士。想要爹出任地方官,先要给爹一份安全感。爹在官场上的对家不少,离开朝廷中枢福祸难测。

老尚书王恕有五子十三孙,大都德才兼备、进士入仕。和王家成为姻亲,能给李家一份很好的助力。

“把我安排的明明白白。不像是太子殿下的手笔啊。”李兆先沉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