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苟出一个盛唐 > 第六百零三章 兵马未动

苟出一个盛唐 第六百零三章 兵马未动

作者:苍穹之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33:14

第六百零三章 兵马未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倭人了解大唐,但大唐并不了解倭人。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历史上忽必烈两次攻打倭人,固然是天时不利,有飓风为祸,但李晔觉得最大的错误是仓促出兵,对倭人的顽强认知不足,而且派出去的还是二线将领,以及高丽、南宋的降军,诸将内部也有不谐,前期取得的优势,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李晔需要倭国的国情来分析。

现在皇城司派去侦查似乎有些晚了。

一来一去,加上收集情报的时间,至少要一年。

还要征调大军,押送粮草,制定作战计划,选择合适的时节避过飓风期,所有一切加起来,至少两年以上。

不过,王审知对倭国起心思不是一天两天,早在几年之前,便与萨摩国府岛津氏发生摩擦,最终激化为海战。

后又通过海贸窥得倭国虚实。

五月末,王审知派第四子王延丰领使团入长安,汇报倭国国情。

此时的倭国大权旁落于藤原氏之手,醍醐天皇暗弱,上层贵族热衷于宫廷贵族文化,参佛、音乐、游宴。

以藤原时平为首的官僚日渐腐朽堕落,卖官鬻爵,骄奢无度。

与地方庄园主沆瀣一气,搜刮倭人。

跟大唐一样,班田制解体之后,农民大批破产,聚众为匪,倭军毫无战力,听之任之。

地方豪强地主趁机大肆兼并土地,并招募私人武装,利用其扩张势力,逐渐形成武、士阶层。

这个时期的武士只是庄园主的私人武装,虽有一定的战斗力,但也仅限于打打村战。

真正武、士阶层成型,要等到几百年后的江户时代吸收儒家思想之后。

倭国朝廷的情状跟懿宗早期有些相似,黑暗腐朽到了崩溃的边缘,天皇没有任何威信。

李晔记得倭人历史上号称四大怨灵之二的平将门,差不多将在十几年后发动叛乱,打的倭国朝廷节节败退。

倭国这么个情况,也难怪会被王审知惦记上。

至于倭人战力,李晔轻蔑一笑。

当年倭国大化改革二十年之后,国内正处于强盛时期,举全国之力出兵百济,却在白江口被刘仁轨的偏师轻松击败。

如今的大唐,战力也许比不上当年的太宗朝,但跟高宗朝应该相差不多。

经过唐末战火淬炼的唐军,若是打不过腐朽的倭国,以及地方村战的庄园武、士,李晔觉得干脆还不如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战略上可以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起来。

李晔下令正在积利州训练海军的顾全武以剿灭海贼为由,摸清对马海峡的水情、气候状况。

眼下大唐,其实也打不起大规模战争。

将士们刚刚平定了辽东,难免有厌战之心。

近三十万大军在辽东耗时一年,大唐的府库早就能跑耗子了,已拿不出钱粮。

而目前正在进行金融改革,漠北、辽东还在建城当中。

对吐蕃的战争也在紧锣密鼓。

所以灭倭的主力还是要靠王审知。

他那么大的野心,麾下步卒出自淮西,当年跟秦宗权也死磕过,加上这么多年,在福建大兴海贸,钱粮广盛。

为了表示对此战的重视,李晔令李巨川、刘知俊带着十几名枢密参事到温州,与王审知进一步沟通,包括如何划分利益。

军中对倭国相当轻蔑,认为不过是百济新罗摩震之流,政事堂认为倭国得其地而不能守,空耗国力,不过他们对福建倒是相当看中。

毕竟这么多年,福建已经成了文教重地。

李晔也不解释,一切都等详谈之后再说。

每过一日,李晔便能感觉大唐又强盛一分,西面诸国、北方部族,南面酋首,纷纷入朝,跪伏在自己面前,请求册封。

大丈夫如此,不愧此生。

虽然比不上太宗,但在大唐诸帝中,也算是能派上名号了。

长安车水马龙,南来北往的商贾、士子、胡人,大有万国来朝的气象。

关中日渐繁华,也日渐臃肿。

作为京畿,自然会吸引地方人口。

目前来说,关中人口的承受能力还有余地,未来就不好说了。

李晔记得宋仁宗在推广占城稻之后,华夏人口首次突破一亿。

这也算是大宋的对华夏不多的功绩之一。

鼓励生育已经成为地方官的政绩之一,以目前的力度,也许三五十年之后,人口就会迎来第一个小高峰。

李晔这一代注定是留在长安,未来大唐的还是迁都。

不然关东、江南进一步发展,关中就会被甩在后面。

其实现在就已经出现了这种端倪,淮南、荆襄、湖南、浙东、广东在经济上已经取得优势,未来大唐走向海洋,这种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而河东、河北、中原、山东的军事优势也超过了关中。

历史上的唐末五代,名将强军大部分出自这四道。

以一个劣势地缘统治广袤的优势地缘,时间长了必然会出现重大问题。

大唐的脚步滚滚向前。

进入六月,引来了李祐的婚事。

李多禄为了这场婚事煞费苦心,弄了一支两千人的白马骑兵,骑兵清一色的黠戛斯健儿,朝气蓬勃,又送了两万头牛羊作嫁妆,连剑水流域的黠戛斯部族也派人来观摩。

长安顿时热闹起来。

诸皇子中,名声最响的不是李祎、李禔,而是李裕、李祐。

李裕死于床事,不知怎么就传遍长安大街小巷,着实给老李家脸上又抹了一层黑。

民间最爱嚼舌头的不就是这些事?

李晔开始还想禁止,后来一想,也就随它去吧,做都做了,还怕人说?

再说老李家的黑料也不止这一件。

你越禁止,民间就越兴奋。

至于李祐在草原上大出风头,英雄少年,还是大唐皇子,忠义堂稍一传播,李祐便名躁长安。

成婚当日,李晔封李祐为英王,双喜临门,李渐荣喜极而泣。

朝臣对大唐亲王娶异族女子为正妻颇为不满,按照惯例,应该是选世家门阀女子。

最不济也该是个书香门第。

乌尔沁浓眉大眼,手大脚大胸大,显然不附和他们的审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