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华兴传 > 第20章 天利商行4

华兴传 第20章 天利商行4

作者:山高路远月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28 22:34:05

任宇给出的价格,银币为每枚五两,珍珠则按大小,每颗从数钱到数两银子不等,比目前的市场价,还要高上不少。

邓子恒之所以苦笑,并非对价格有异议,而是对任宇分寸拿捏之精准,表示无奈。

银币炒作起来,价格肯定还会更高,但若掉头杀下,眼下市场上三两的行情,恐怕很难守住。

五两,用来制备银饰,还是有一定牟利空间的,但要是当作馈赠之物,代价就有些大了。

如此价格,真是令人难受之极。

见邓子恒沉默不语,任宇笑着表示,像这样品质的纯银,不仅你们燕朝弄不出来,就连我们华兴,依靠现有技术,也很难大量制备。

这东西,说小了,算我等家乡特产,说大了,亦可作为传世珍品收藏起来,数量只会越来越少,不会越来越多。

长期来看,定会增值到更高水平。

思虑许久,邓子恒再次向任宇询问,你们华兴真的没有提炼如此纯银的手段吗?

任宇点点头,又摇摇头,表示手段肯定有,只是成本高昂,比现在五两的价格只高不低,品质也会差上许多。

另外,华兴银币面对的是整个大燕朝,甚至广阔海外市场,或许短期无法销售一空,但从长远来看,绝对属于稀有物品。

初来时不懂行情,才会随意浪掷出去。

犹疑之间,邓子恒又提到华兴对外采购货物,是否也按五两比价?

你等手上的燕朝白银,应该不多吧?

任宇笑了笑,表示用于结算的比价,差不多在三两到五两之间,但都和华兴紧缺货物相关,算是给友好商户的利是。

这些商户拿到银币,再出手时,定不会低于五两。

总之,随着华兴制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其他产业的不断开发,达到进出平衡后,这些银币便会逐步退出市场。

实际上,去年在制定比价时,财务处给出加五成比价,很快便引起疯抢,随后不断调整,一直到三倍时,才算消停下来。

即便如此,总部还是做出决定,塑料币仅与八十银挂钩,一般的小商户想要拿到九九银币,基本没有可能了。

为了这事,三亚市、广州办从友好商户手中,换回巨量八十银,用于弥补总部亏空,比价俱为三倍。......

而这些商户手中的银币,显然不会轻易流入市场。

作壁上观的,可不仅仅是崖州一地。

关于之前的那些举措,任宇并未隐瞒,俱都告知邓子恒,由其自行判断,自行决策。

任宇说的实在,邓子恒却有些不满,你等与亲近商户结算,仅为三两有余,为何在我等这里,却要高达五两?

如此卖法,实在引人发笑。

这生意,如何能够做得?

见邓子恒有些发急,任宇只说了一句话。

此时的崖东,已无银币结算。

场面再次沉闷下来。

许久,邓子恒叹了口气,询问是否还有其它渠道,能拿到更便宜的银币?

任宇很痛快地告诉他,如果你能一次性拿出十万两八十白银,此时便可前往三亚谈判,肯定会收获更大折扣。

过了今年,银币将彻底从市面上消失,仅在“密室”交易。

......

从商行出来,心情有些沮丧的邓子恒,向陪在身边的陈继统发声抱怨。

华兴人到底会不会做生意?

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吗?

话说的倒是挺实在的,但其行事风格,着实令人不喜。......

面对邓子恒的抱怨,陈继统只能无奈表示,后续还有商家前来叙谈,任总曾经说过,寻宝要靠缘分,识货才能成交。

一句话让邓子恒再次喟然长叹。

之后数日,任宇又见了数名商人,有不耐烦的,也有破口大骂的,基本都被高昂价格气走,再无回头之意。

仅有一人长时间驻留,仍旧未能如愿,与邓子恒一样,黯然离去。

复盘时,陈继统很是疑惑地向任宇询问,咱们这么弄,何时才能达成交易?

任宇笑着表示,这几日仅是筛选伙伴,并无成交打算。

倒是千户大人你,经过这几次历练,再不要领那些不靠谱的家伙上门啦。

......

生意一单没谈成,天利商行入驻崖州的消息,倒是在城内散播开来,一时间众说纷纭。

有些胆大之人,打听到商行地址,便自顾自前来拜访,得到的却是主家不在、有事不见客等说辞,只能留下名帖,失望而去。

碰到一些不讲理硬闯的家伙,孙德昌便会带领护卫们出动,一边封锁大门,一边将来人的嚣张气焰压制住。

次数多了,陈继统干脆安排数名兵丁在门口轮流执勤,对一些不怀好意的家伙予以驱离,才让商行变的稍稍清净。

相比那些找不到门路的拜访者,李树信却可以带着人,大摇大摆地进院叙谈。

院子里,任宇闲着没事干,正给杨睿、陈昂、孙德昌等人上课,讲解商行经营之道,见李树信二人进门,连忙停下课程,招呼众人看茶迎客。

与李树信一同前来的,还有他弟弟李树仁。

李树仁原本在肇庆家乡务农,去年接到兄长书信,说是崖州机会多多,让他带些人过来,共谋发财大计。

等来了才发现,华兴人倡导的制铁、造纸等生意,李家根本插不上手,开店铺做点小买卖,老实巴交的李树仁直接双手一摊,表示其中算计太多,根本不是他能把握得住的。

最终,李树信将弟弟一行介绍到通远区务工,先熟悉熟悉环境,历练一番,再谈创业、发财之事。

跟在黄方益身边不久,李树仁便被派到崖西收地,张罗农庄建设,一时间干的风生水起。

忙碌之间,倒是找到一桩自己喜欢,还能发挥所长的好差事。

与华兴人接触久了,李树信的想法也在不断变化,与其费力将这帮海外来客,纳入官府治理体系之下,倒不如任由其发展下去,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呢?

现在这种崖东、崖西相互成就,数万百姓齐聚华兴旗下,几乎与独立王国无异的结局,虽属悖逆之举,但也是无奈中的最佳选择。

无论是朝廷派大军围剿、压制华兴,还是华兴不受约束,起兵造反,对崖州百姓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局势已然如此,李树信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尽快达成招抚定论,给华兴一个定居的承诺,也给崖州一个稳定、繁荣的生存环境。

如果事态反转,灾难不可避免,李树信就得认真想好退路,以免祸及自家。

虽然身在官府,干着一个小小的学正职位,但论靠谱程度的话,似乎华兴信用更高。

谋事不成,谋身就不能再出岔子啦。

将弟弟李树仁招来崖州,也算是一项示好之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