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四十六章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乱世栋梁 第四十六章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四十六章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

萧大临知道自己方才一通骂,大嫂(太后)心中必然扎了刺,事已至此,后悔也没有用。

首要之务,是要把突然回来的萧嗣给“按下去”,让鄱阳王一系再无翻盘的可能。

他既然已经把话挑开了说,那么现在,他就是指控鄱阳王一方图目不轨的“原告”,鄱阳世子萧嗣就是“被告”。

太后和诸位辅政大臣作为“主审”,太尉、湘东王萧绎,事前既不是“原告”,也不是“被告”,于是转到一旁。

阶下,就剩“原告”萧大临、“被告”萧嗣这两个堂兄弟,相互指责、辩解。

萧大临不认为萧嗣能如何,朝廷已经张榜悬赏,站出来指认鄱阳王父子意图不轨的人,也有不少了,萧嗣还能如何辩解?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萧嗣淡淡的说,他要主动出击、直击要害,直接把对手掀翻,而不是为自己和父亲辩解。

他向太后请求,允许自己将关于萧大临意图不轨的一项证据,当众展示。

太后点头,不一会,两名内侍抬着个小香炉入殿,放在阶前。

众人看着这造型和装饰、图案一股异域风的小香炉,摸不着头脑:这是什么证据?

萧大临指控鄱阳王父子图谋不轨,萧嗣反告萧大临图谋不轨,那么,萧嗣拿出来的物证,应该是书信之类留有字迹的东西。

或者,只有皇帝才能穿戴的服饰之类器具。

这么一个香炉,看上去应该是海外舶来之物,能顶什么用?

旁边,刚被耍了一通的萧绎,独眼盯着香炉,若有所思:莫不是投毒之物?焚烧毒香,让人昏迷、死亡?

可这一个器具,又能证明什么?

难不成上面写着“南海王所用杀人之物”?

萧嗣问萧大临:“你可认得此物?”

称呼变了,不过既然双方都撕破脸,称呼这种小细节就不会在意,萧大临认真看了看香炉,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

香炉的外观有明显的异域风格,所以他大概有印象,但这印象并不是来自很久以前,仿佛最近几日就见过。

萧大临决定稳妥起见,摇摇头:“不认得。”

“此香炉,为你宠妾弟弟何瑗之物。”

萧嗣点出来源,接着说:“按你方才所说,之前就谋划对付我父子,想来,宠妾之弟何瑗,也参与其中?”

萧嗣这么一说,萧大临想起来了:确实,昨日上午他到妾弟何瑗那里谈事情时,坐榻旁就放着这个小香炉。

“是,他也参与了。”萧大临没有否认,毕竟这是他自己承认要对,至于何瑗有无参与谋划,瞒是瞒不住的,现在也没必要隐瞒。

萧嗣向太后几位辅政介绍:“此为何瑗房中之物,能证明南海王,处心积虑、图谋不轨。”

众人将信将疑,萧嗣又说:“家父托梦于我,哭诉冤情...家父遇害,魂魄在城内游荡,凄凄惨惨,得一道光芒指引,来到建康城中一处私第,为何瑗府邸。”

“却见南海王与何瑗交谈。”

听到这里,大臣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你是在说志怪故事?鄱阳王的魂魄,飘到何瑗私第?

王褒尤其觉得难以置信:他妻兄萧范确实死得惨,可要说魂魄盘旋不去,在建康城中四处游荡,这也太...

鬼神之说,不可不信,可王褒难以想象萧范的魂魄到处飘,一下子在建康,一下子又跑去岭表找儿子。

“家父托梦于我,说已将南海王与妾弟的对话片段,记在这香炉之上。”

萧嗣说完,咬破右手食指,将手指头上的血,抹在香炉顶上:“现在,就请香炉说话,把南海王与妾弟何瑗的对话,说出来。”

话音刚落,沙沙声从香炉里传出,仿佛有人在摩挲纸张。

所有人都看着这香炉,侧耳倾听,想听听香炉是否真的能说话。

忽然,香炉里传出一个说话声:“大王,数百年来,从未有幼帝能坐稳江山。”

这一下,几乎所有人都惊呆了:香炉说话了!香炉说话了!!

王褒惊悚的看着萧嗣,而独眼的萧绎死死瞪着那说话的香炉。

香炉不可能会说话,可香炉真的说话了,那么,鄱阳王的魂魄,果然...

这是真的么?

萧绎不知道,但鬼神之说,不可不信。

萧大临看着眼前这会说话的香炉,目瞪口呆:怎么回事,香炉会说话!

有人藏在里面?但香炉这么小,藏不下呀!

而且,说话的人,正是他妾弟何瑗。

确切地说,从这说话声音可以听出来,说话的人,确实是何瑗。

“是啊,奈何,木已成舟,米已成炊。”

另一个声音响起,萧大临听不出这声音为谁所说,因为听上去很陌生,对他而言,是个陌生人的声音。

何瑗的声音接上:“大王,我何瑗苦惯了,无所谓,大王呢?能寄人篱下?”

“寻阳王软弱无能,至于三皇子...比得上大王?他们两个之一若取而代之,不会放过大王的。”

‘陌生人’回答:“他们...不说也罢。”

“大王,除掉了鄱阳王,还有湘东王呀。”何瑗“又说”。

‘陌生人’回答:“好说,好说...”

“那么,接下来,就轮到湘东王了。”何瑗“再说”。

‘陌生人’笑起来:“呵呵呵...”

然后声音戛然而止,香炉里再无动静。

不仅如此,殿内十分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萧大临身上。

因为他们都听出来,这是两个人的对话,其中一人的声音,就是萧大临的声音。

另一个人,既然提起“我何瑗”,想来就是萧大临妾弟何瑗。

而萧大临觉得莫名其妙:你们看我做什么?

他听不出与何瑗对话的人是谁,这声音很陌生,他不记得自己曾听过。

萧大临一脸懵懂,萧绎看着这个侄儿,心中燃起怒火,香炉里的对话,回荡在他耳边。

尤其萧大临在何瑗说“接下来,就轮到湘东王了”之后,那笑声,让他听得汗毛倒竖。

轮到我了?好,好得很!

萧绎心中怒骂,独眼闪烁着火光,王褒则愣愣的看着萧大临,只觉后背发凉:原来,原来你才是黄雀啊!

香炉里冒出来的对话内容不算多,但听得出来,萧大临“还要”对付湘东王。

王褒想着想着,心中震惊:你把这两个有资历最高、最有资格辅政的藩王弄掉了,接下来,想干什么?

寥寥几句对话,让现场的人们都听出来萧大临接下来要“轮到湘东王了”。

端坐上首的太后,看着萧大临,不发一言,其他人也齐刷刷盯着萧大临。

这让萧大临愈发觉得莫名其妙:你们看我做什么?又不是我的说话声!

“南海王。”萧嗣发问,“声音之一,是不是何瑗的?”

“是。”萧大临点点头,虽然他被“香炉会说话”这个现象所震撼,但理智尚在。

萧嗣又问:“那,你对这段对话内容,有何解释?”

萧大临觉得可笑:“笑话,这是何瑗与别人的谈话,与我何干!”

这句话,在别人听来,才是笑话:我们都听得清清楚楚,是你,和“我何瑗”在交谈!

此人说“那么,接下来,就轮到湘东王了”,而你,呵呵笑起来!

萧大临见大伙都一脸怀疑的看着自己,觉得奇怪,因为他看出来,其他人都认为这段对话之中,有他的声音。

然而并没有啊!

“太后,这是妖术,这是妖术!!”萧大临向太后叫冤,“这是鄱阳世子使的妖术!”

“臣想起来了!臣只见过一次这香炉,是昨日,是昨日上午!”

“昨日臣到何瑗家吃酒,闲谈,这香炉就放在旁边,所以,所以...”

“当时,臣确实和他交谈,可是,可是,可是这香炉传出声音之中,并无臣的声音!!”

萧大临辩解着,不住喊冤,萧嗣看着对手的徒劳之举,心中大定。

这香炉,据说来自极西之地波斯国的宝物,名为“留声机”,可以将人的声音“留下”,事后再“放出来”。

也正是因为这个宝物,他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说话声音,是如此的“尖锐”,而不是自己一直以为的“深厚”。

也就是说,人说话时,自己听到的说话声,和别人听到的说话声,音调截然不同,仿佛是两个人一般。

有了“留声机”,人才能真正“听到”自己的声音。

若不是这宝物,他真不相信自己说话的声音是如此的“尖锐”。

所以,萧大临不会认为香炉(留声机)里传出的对话声音中,自己是其中一个交谈的人。

越是争辩,越会让人怀疑其为装疯卖傻。

“够了!!!”

太后一声喝骂,打断了萧大临的辩解,她听得很清楚,香炉里传出的对话声音,其中一个,就是萧大临的说话声。

现在,萧大临居然还敢狡辩,看来,还真是看不起她,把她当傻子。

再回想方才,被其指着骂的情景,太后只觉怒火中烧,看向诸位辅政大臣,又看向太尉、湘东王萧绎。

“太尉,你怎么看?”

萧绎似乎走神,他其实听到了太后的话,但因为情绪过于激动,处于爆发的边缘,就怕马上开口,说出来一些不堪入耳的词汇。

怎么看?你问我怎么看?

他看着萧大临,心中怒吼起来:萧大临,你居然敢算计我!!而且还是让我自己挖坑往里跳!

让我先挖坑埋了鄱阳王这帮人,然后,再把我推进坑里,你们兄弟最后在上面铲土把坑埋了,对吧!

方才,他被萧嗣耍了一次,憋了满肚子火。

现在,惊觉自己已经被另一个侄儿萧大临耍了,而且后果极其严重。

火上加火的萧绎,几乎要丧失理智,决定亡羊补牢。

听得太后再问一次,他压下怒火,干咳一声。

“臣有罪!臣先前不察,考虑不周,为奸贼利用!”萧绎躬身行礼告罪,“朝廷张榜悬赏,只会让奸贼诡计得逞!”

“臣请太后收回成命,张榜悬赏一事,不赏,不罚!不追究任何人,只追究...只追究臣不察之罪!”

当初,是萧绎提议,就萧大球、萧大挚指控鄱阳王构陷宗室、图谋不轨一事,张榜悬赏。

如果有人确实提供出指认鄱阳王罪行的有力证据,可封侯。

如果此人伪造证据,想靠诬告得爵位,一经查实,夷三族。

当时,萧绎是作壁上观,是局外人心态,现在惊觉自己成了黄雀眼中的螳螂,认为这一招既然能用来对付鄱阳王,接下来,侄儿们也可以用来对付他。

所以,必须亡羊补牢。

萧大临听叔叔一口一个“奸贼”,明摆着指他,觉得难以置信:我到底哪里错了?

想辩解,见太后一脸怒容瞪着自己,他说不出话。

但萧大临还是觉得冤枉,因为香炉里传出的对话,明明就没有他的声音。

昨日妾弟何瑗特意邀他过府一叙,还吃起酒来,对方不知何故,总说些莫名其妙的话,当时他喝得半醉,没往心里去,随意敷衍着。

现在一想,莫非何瑗被鄱阳王这边收买了?

萧大临觉得香炉里有妖术,能把声音‘记下来’,然后‘读出来’,所以何瑗是诱导他说话。

可明明香炉传出的对话里,并没有自己的声音,为何别人就此判定他是“奸贼”?

几位辅政大臣,看着怒容满面的太后,以及同样怒容满面的湘东王,很快意识到此事非同小可。

太后已经怀疑南海王萧大临的用心,而湘东王,甚至已经和萧大临翻脸。

不管湘东王之前是怎么想,现在,湘东王“主动认错”,就说明已认为萧大临兄弟仨是奸贼,而自己很可能会步鄱阳王的后尘。

因为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比起几位皇叔,湘东王虽然也是高祖一脉,但和小皇帝的血脉终究是远了些,在这些皇叔看来,湘东王和鄱阳王是一样的“外人”。

“外人”成了辅政藩王,无论这辅政藩王是鄱阳王也好、湘东王也罢,皇叔们都有不满。

皇叔们可以在宫里击杀鄱阳王,说不定,哪天湘东王也会突然就被“敲头”。

香炉里传出的对话声,便可支持如此推断:萧大临接下来就准备对付湘东王了?。

如果,鄱阳世子萧嗣拿出来的是信件,那么可信度存疑,因为笔迹可以模仿。

但是,声音是较难模仿的,可信度,比信件高。

太后见萧绎表态,便询问诸位辅政大臣的意见,包括王褒在内的这几位大臣,首先赞同湘东王的请求:

张榜悬赏一事,就此停下,以免为奸贼所趁。

对于已经出首、提供物证的人,不赏,不罚,其提交的所谓证物退还。

当然,提出这一建议的湘东王,并无过错,且决策时,辅政大臣也赞同,所以怪不到湘东王头上。

其次,建平王、绥建王于元月十四日,在宫中击杀鄱阳王一事,若两人拿不出有力证据,那么,就只能按照行凶杀人来定罪。

这证据,仅限于二人提出。

因为他们之所以动手,是认为鄱阳王图谋不轨,若动手前并无实证,那日的行为,其正确性就存疑。

等同于单靠臆测而无实据,就杀害辅政大臣。

不是辅政大臣们反复无常、没有原则,是因为他们都明白,现在湘东王已经间接表态,支持鄱阳王这边。

湘东王现在认为鄱阳王死于阴谋,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不想那一天也步鄱阳王的后尘。

辅政大臣们必须改变主张,因为他们承担不起同时激怒鄱阳王、湘东王派系的后果,况且萧大临的话,大伙可是听得清楚。

结果萧大临厚着脸皮不承认,这是在侮辱他们的人格:你当我们耳朵有问题么?

萧大临眼睁睁看着局面突然逆转,有些回不过神,听太后命侍卫将他带下去“看管起来”,他只觉后背发凉。

挣脱侍卫的挟持,他声嘶力竭喊起来:“太后!我是冤枉的,我是冤枉的!!”

侍卫见其状若疯狗,高声呼喊也不知接下来会喊出什么话,赶紧用布塞了嘴巴,强行架走。

萧嗣见成功逆转局面,几乎要喜极而泣:策略果然奏效了!

他从广州登船赶回建康,随行只有精锐部曲,人数不算多,一路上因为海上颠簸,人人吐得稀里糊涂,胆水都吐出来了。

船靠了岸,他们连站都站不稳,即便赶回了建康,这点人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更别想铤而走险、突袭皇宫。

他回来了,但局面凶险异常,想要翻盘,谈何容易。

朝廷张榜悬赏,出首指控鄱阳王谋逆、以获取爵位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萧嗣知道自己就算全身上下都是嘴,也说不清楚。

所幸,有人给出了策略,以及神奇的留声机,让他绝处逢生。

策略是什么?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把湘东王拉下水,这才是他逆转局面的唯一办法。

幸亏,他父子早就提防萧大临“调虎离山”,暗中收买了萧大临的妾弟何瑗,监视对方一举一动。

于是,萧嗣才有机会给萧大临“留声。

但现在不是放松的时候,萧嗣赶紧向太后叩拜:“臣谢太后,谢太后主持公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