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一百三十五章 参谋

乱世栋梁 第一百三十五章 参谋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一百三十五章 参谋

兵部官署一处院子里,停着几辆独轮车,乍看上去,和民间所用独轮车没太多区别。

独轮车,在汉时就有了,当时名为“鹿车”,车有一个轮子,双握把,仿佛鹿角,一个人就能推动。

后来,三国时期,有了改进。

据说蜀汉丞相诸葛亮对鹿车的运输效果不满意,因为汉军要出蜀地攻关陇,走的是栈道,原有的鹿车,运输效果不好。

于是,诸葛亮制作了“木牛流马”,极大改善了粮草运输的效率。

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但很多人认为,这当中,包括一种改进后的独轮车。

无论传说如何,独轮车在民间确实普遍使用,既能走丘陵、山区道路,也能走平原地区的田埂路。

几名“参谋”,向前来参观的皇帝和皇太子,介绍这个常见的运输工具。

所谓参谋,即参与谋划的意思,军中设参谋一职,参与军事行动谋划、承担具体军事业务,其中包括后勤运输。

皇太子李昉见识过民间生活,所以能看出这独轮车和民间独轮车的差别之处:眼前这独轮车,前后各有双把。

这就意味着,独轮车可以两个人驾驭,前拉后推,载重量相比一般的单人独轮车要大。

但实际上,前面的双把,等同于马车、牛车的双辕,可以用一匹马/骡/驴来拉,而位于独轮车后方的人,负责维持独轮车的平衡。

此外,车轮也有不同。

眼前的独轮车,车轮为铁轮,其重量不比同尺寸木轮重多少,但更加牢固。

参谋们对军队为何要以独轮车为主要运输工具之一,做出解释:某些地区,比较适合用独轮车来承担后勤运输重任。

尤其这种独轮车,在崎岖路段行进时,车轮不容易坏,这一点,在大规模的运输当中十分重要。

虽然木车轮的优点是价格便宜,随坏随修,因为木材到处都有,但是,大负重、长距离运输时,故障率相对较高,需要花时间来修补。

对于提高陆地运输效率来说,这问题比较容易拖后腿,所以参谋们根据历次战役的实际使用经验,得出了“铁轮车更合适挑大梁”的结论。

这一结论的前提,是进行丘陵、山区路段的运输。

这些地区的路,一般都是窄路,道路崎岖,两轮车也许能走,但到了某些弯曲路段,转弯不便,容易出现拥堵。

两轮车的转弯半径其实不算大,都会有转弯吃力的时候,四轮车就更别说了。

而且,走山路时,经常出现道路一侧是悬崖、陡坡的情况,这时候稍有不慎,拉车的牲畜就会失足掉落,连带着把车以及车上货物都拖下去,造成损失。

所以,到了这些路段,车队的行进速度会很慢,车夫们小心翼翼驾驭驮畜,缓慢通行。

于是,运输车队行进在丘陵、山区路段时,总体的移动速度不快,和步行差不多,且经常在某些路段出现拥堵。

甚至,会因为一辆车出了故障,譬如车轮坏了,导致整个车队就堵在狭窄路段,进退不得,

所以,有司总结了历次战役后勤运输的经验教训,决定用独轮车,作为丘陵、路段运输的主力车型。

独轮车的结构简单,活动部件少(轮子比两轮车少一个),用了铁车轮后,“平均无故障时间”延长。

独轮车队行进在崎岖山路上时,因为占用的路面不大,转弯极其灵活(等于是原地转向),前拉后推的“行动模式”,可以很好的保证通行效率。

即便出了故障,也不会堵着道路,导致后面的车无法通行。

畜拉人推的前进方式,可以保证在上坡路段可以从容上坡,实在不行,人拉人推的方式也可以。

即便不用驮畜,两个人负责一辆独轮车,其粮食消耗,要比用驮畜少很多。

这在特定地区的长期陆地运输十分重要,可以在维持基本的运输能力前提下,降低后勤成本。

什么是“特定地区的长期陆地运输”?

特定地区,即太行山脉。

楚军要攻河东地区,路线有两条,一条路线,是直接翻越太行山脉,往晋阳而去。

第二条路线,是从幽燕出发,走北道绕行,从恒州地区南下,攻雁门关,再攻晋阳。

经过参谋司的研究和推演,第二条路线的后勤运输压力极大,运输成本相对高很多。

所以,第一条路线比较合适攻齐。

虽然山区运输也不容易,但使用独轮车(铁轮)作为运输工具,能以较低成本,完全靠人力推独轮车,稳定维持“粮道”。

之所以主要用人力拉车而不用驮畜,是为了省粮草,把省下来的粮草,补给前方将士、战马。

参谋司的参谋们,经过大量的论证,制定的后勤运输方案,可以保证十万官军主力跨越太行山攻河东时,一年内后勤无忧。

相关的方案,以及具体实施方案,李笠已经和宰辅们看过,也召集了军中相关人员开会议过几次,确定大体没问题。

李昉也看过方案,想到方才父亲特地讲解的“钓鱼工程”,他便和几个参谋探讨起来。

他不问“物”,问的是“人”。

大量调动人力来维持“独轮车运输线”,这些人力当然是太行山东的河北地区百姓。

这些百姓被征发服劳役,参加灭国之战,因为山区运输十分辛苦,而且持续时间长,服役期限必然超过一个月。

那么,他们家中怎么办?到了农忙季节,家里农活谁来干?

一个壮劳动力长期离家,家中经济来源少了,万一碰到急事,家里老弱妇孺无依无靠,或者举债,然后因为收入减少,还不起,利滚利,怎么办?

服役的青壮,在运输期间,吃住条件如何保证?若病了,怎么安排治疗、休息养病?

是不是要带病运输?

如果战事真的持续将近一年,这么多青壮的轮休,怎么才能做到公平?

李昉问的问题,全都是关于服役百姓该如何组织、管理、奖惩以及安顿。

道理很简单,他要提防被人“钓鱼”,因为一旦“工程成本失控”,会祸害许多百姓。

青壮劳动力,是各自家庭的顶梁柱,顶梁柱没了,家也就没了。

而这一个个家庭,就是王朝的根基,代表着赋税,代表着服劳役的劳动力。

李笠见儿子问得很仔细,没有打扰,看着几个侃侃而谈的参谋,很满意:专业人士,就该有专业人士的样子。

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后勤运输、保障,所以,后勤运输、保障的相关知识,自古以来就有。

但这种知识上不得台面,因为对于士人而言,粗鄙军吏掌握的技能,不值一提。

教人如何打仗的兵法,倒是有不少传世著作,这些兵法,当然会强调后勤的重要,但具体怎么保证后勤,不会说太细。

而具体详细描述军事后勤技术的书,甚至专门的军事后勤学说,没有。

因为这种知识,其实等同于民政中的物资转运、人员征发和管理知识,无非是办的事是民政还是军务,所以被视为“吏学”,不受“主流”重视。

只有那些具备地方执政经验,或者打过许多仗的将军,才会对后勤运输、保障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甚至,军事后勤、保障知识,成了“将门家学”的一部分,长辈将其作为家传知识,传给自家人。

而不会作为学校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教授。

如此一来,战略层面的后勤规划、成本估算,一般需要民政官署的人员来承担,但战场军事运输和安全环境下的民政运输又有不同。

导致估算出来的后勤成本,只是个大概的数字,而等到战争开始后,基本上大幅上涨是必然。

所以,想要较好的估算军事行动的后勤成本,并在开战后,控制后勤成本的上涨,需要有地位高、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人员来承担这一职责。

于是,参谋一职应运而生。

参谋,由一定级别的军官担任,要有带兵经验,入军校学习专业知识,毕业后履职。

作为一个群体,全程参与到作战、行军、后勤的谋划中去,参与决策、执行以及监督。

所谓“专业知识”,以后勤运输计,有几点要很专业:

一,什么规格的桥(桥面宽度),其每小时通行能量(人、车、马)是多少,要掌握。

二,各种典型道路路况,每小时通行量(各类运输工具)是多少,要掌握。

三,水路运输,不同水位,能有什么吃水量的船只通行,每日货运量最大能有多少,要掌握。

四,水、陆转运,如何调度、调配人手,如何编组人力运输队、畜力运输队。

以上总总,其实都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其量化,用“每小时通行量”、“每日货运量”等指标,来量化后勤运输、保障各环节的成本。

如此一来,可以在开战前的“庙算”环节,根据作战方案,规划后勤补给路线(粮道)。

给皇帝和宰辅们拟定几套合理的后勤方案,估算相应的后勤成本。

开战后,可以尽可能控制后勤成本的增加,尽可能避免成本失控。

只有后勤稳了,前线军队才稳,将领才可以更加从容和敌军周旋。

当然,参谋的职责不光是保障后勤,还要参与作战、行军规划,用集体的智慧来协助军队打胜仗。

参考后世,专业化的“参谋部”,应该是一支新式军队的大脑,而依赖天才将领带兵挑大梁的传统做法,变数太大了。

毕竟天才难得。

李笠见儿子问问题问得起劲,思绪很快飞到别处。

皇帝要掌握军队,位置才坐得稳。

但并不是每一任皇帝,都具备过硬的军事素养,以及战略眼光。

那么,依靠参谋制、军校军官团、基层军士等一系列手段控制军队,并指挥军事行动,就是他留给子孙的财富。

而现在,他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统一天下。

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