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读档失败的大鬼斩役物语 > 日本:从蛮夷到中国的心路历程

日本:从蛮夷到中国的心路历程

来源江上苇

六十年过去了,我们仍当对那段沉痛的往事加以深思。

数千万人的鲜血,一个时代的悲剧,不应仅仅只让我们牢记仇恨,更应该让我们增长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从日本侵略者针对中国的暴行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莫名的仇恨和敌视,甚至还有蔑视。可另一方面,他们使用着大量的汉字,对中国文化顶礼膜拜,山本五十六甚至到处宣扬他“一生低首拜阳明”(这一点和蒋先生一摸一样)。

这难道不是矛盾?

这样的矛盾恐怕不能只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类的虚辞来解释。

日本,从邪马台国时代开始,一直到南宋灭亡,对中国始终是敬畏有加的,尤其是经历了与中国隋唐两代的亲密交流(当然也包括和盛唐在朝鲜的武术交流)后,更是彻头彻尾的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虽然遣唐使已成往事,但两宋和日本的交流还是密切而友好的,欧阳修就写过“日本刀歌”,曰:“昆吾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巾香木鞘,黄白间杂鍮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攘袄凶。传闻共国居大岛,土壤活饶风俗好。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童卯老。百工五种与之俱,至今器用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辞藻。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嗟予乘服欲往学,沧波浩荡无通津。令人感叹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满篇都是两兄弟经年未见的感慨。

但是蒙古灭亡南宋之后,日本与中国的关系,立刻变成了仇敌。在此之前,日本一直把中国当成自己的老师,甚至可以说,日本人简直就把自己当成是中国人——只是没好意思说明白。唐朝的中国人也没把日本人当外人歧视,李白就常常和阿倍仲麻吕一块喝酒。

邪马台时代,日本人被中国人视为蛮夷,他们也承认自己是蛮夷,而到了南宋灭亡,中土文化遭到巨大摧残之后,日本人突然发现,放眼四海,只剩下自己是中土文化的继承人了(当时的高丽也在蒙古的控制之下)。此后的日本政府,不但拼命拉拢中土文化的代表人物去日本,也理所当然地把蒙古人治下的中国当作了“蛮夷”,对忽必烈的使者非常地不恭顺,直接导致了元朝征伐日本之役。

南宋灭亡以后,日本将中国称为“支那”,正如大家所知的那样,这是蔑称。

但在当时,日本所要表示的,却只是对异族打败自己老师的不满与愤恨。

当时的南宋遗民,不消说,是站在日本一边的,这一情结在日本与近代中国交恶之前,在自认是中土文化的传承者中广泛存在。

几百年后的清末民初,写《痛史》的吴研人,还把日本痛击元朝大军看成是天道好还,以小说家的笔触描写了郑虎臣的外交手段——郑虎臣这个名字虽是吴先生抄袭冯梦龙,但千千万万个有名无名的“郑虎臣”,确是实实在在地存在过,很努力地鼓动日本同占据中国大陆的蒙古人交恶。

在他们看来,他们是在效申包胥哭秦廷——后来的吴三桂也以申包胥自拟,不过他找的是满洲人。

导致日本与中国成为仇敌的两大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两次异族入侵导致的改朝换代。

元灭南宋和清灭南明,都导致大批不愿臣服于异族的中土士人流浪日本,最终成为“归化人”——数百年后,他们的子孙也有作为“侵略者”出现在故土上的,不知当年的爱国志士,泉下有知作何想?——他们不但带去了中原文化,也带去了根深蒂固的仇恨的种子。这种子在日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但长出的果实却变了性。

朱舜水们宣扬的,是对当时统治中国的蛮夷政府的仇恨和不妥协,传下去却变成了在骨子里自命为“中国人”的日本人宣扬来中国帮助“尊王攘夷”!即便是今天,日本右派狡辩,说正是“大东亚圣战”,把亚洲从西方帝国主义手里解放出来——仍然是“尊王攘夷”思想的变迁。

当中土文化繁盛时,日本承认自己是学生,在老师面前诚惶诚恐,亦步亦趋。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日本人乃至整个日本民族,是非常讲究“忠诚”的,正因为具有这种忠诚心,所以日本在其恩师罹难于蛮族的铁蹄之后,不屈不挠地继承了老师的衣钵,并且以自己正统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蔑视大陆上的统治者。

导致今天中日交恶的,正是这一文化传承之惯性,。

历史是很奇怪的,当无学祖元和朱舜水们在东瀛海岛上讲爱国主义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到,历史的车轮会这样扭曲他们的“爱国主义”呢?当无学祖元给北条时宗写“莫烦恼”,给蒙古东征之役里殉难的日本武士开追悼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把老和尚看成是“汉奸”呢?当朱舜水在日本大讲“华夷之防”的大义名分,无日不思颠覆满清时,他要颠覆的,何尝不是又叫做“中国”呢?

这就是历史之蝴蝶效应,随便哪个家伙扑腾一下翅膀,也许会在三百年后引起一场飓风。

而此后的对错善恶,当事人确是浑然不知的。

日本击败蒙古东征军,便从此瞧不起蒙古,隐隐约约的,也连带有些瞧不起“中国”。

此后,在日本人的思想里,中国文化与中国政权,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他们顶礼膜拜的,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

但在日本人脑子里,中国的政权,却不再与中国文化相关联。

历代日本人的诗词,都能仿效中国,做得有声有色,但自曲以下,便很少见到日本人的相应作品——因为蒙古的入侵切断了中日之间存在了千余年的脐带,日本在失去了传统文化源流的灌溉之后,走上了自由发展的道路。

因此,可以认为,中日文化与政治的分道扬镳,是在蒙元入主中原之后。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今天我们所谓的“椅子”,在唐朝叫做“胡床”,从宋朝开始,中国人才逐渐开始使用椅子——可是由于脐带的断裂,日本没能学会,直到今天也只会坐塌塌米。

所谓“礼失求诸野”,离文明的中心越远,跟随文明变革的速度就越慢,对旧文明的传统保持得就越多——日本就是这样。

确切地说,日本人瞧不起的,是蒙元以后和日本同时发展的“中国”文化,顶礼膜拜的,是其自身所从来的“中国”文化。

拿嫡庶关系来打个比方:在中华文化圈里,南宋以前的中国是嫡长子(正妻生的),日本只算是庶子(就是说,小妾生的),这个时候,日本自认是蛮夷,尊重中国老大哥,也没野心抢夺继承权;但后来正妻死了,老爸的宠爱的通房丫头被扶正(连小妾的名分都没有),她还把嫡长子整成了白痴——这个时候,日本就有点抱不平了,他冲进通房丫头生的儿子家里,据说是想匡扶正义,但乱打乱杀,极为变态,打红眼时,连已经被整成白痴的嫡兄也打了。不过他看见老爸的遗物又珍爱得很,还要流眼泪,连老爸用过的破马桶也要扛回家珍藏起来,时不时抱着哭……

唉,这就是矛盾的日本,骨子里浸透了菊花与剑的神髓,看起来一脸的深沉,智商不低却常常做出愚不可及的蠢事。

你可以说他有毛病,可以瞧不起他,甚至可以天天数落他(当着面干这事儿,他听见了会不高兴,也许会趁你不备在你屁股捅上一刀)。但如果你注定要和他做邻居,还是笑嘻嘻地帮他把把脉的好——最好再帮他开剂甘草汤,反正喝不死。

毕竟你有更远大的理想,总不能让这个历史上受过刺激,现在脑子糊涂,又勇敢得很的笨亲戚绊了你的脚吧?

分割線

貌似“一生低首拜陽明”的梗不是山本五十六吧?應該是東鄉平八郎來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