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从李白开始:课本诗人陆续降临 > 第51章 实用主义文学

看着被人拥在中间瞻仰的杜甫。

这让李白的心情有些说不上来的嫉妒和怪异。

李白像吃了柠檬一样: “哼,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我看到欧阳修也是泛泛之辈,不识我这诗仙。 ”

如果王莽在此,恐怕能给李白做出回答。

李白以其豪放、奔放的诗风着称,而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宋人则更倾向于简洁、实用的文风。

唐朝的文学氛围相对开放,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美感。而到了北宋,文风更加内敛,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对政治现实的反映。

北宋文人普遍推崇实用主义,强调文学应服务于政治和社会。

所以李白的作品被批评也不足为奇。

毕竟这是科举考试写的策论,而不是抒发情感的诗歌。

而且欧阳修极为重视政治见解,而李白的作品往往欠缺这点。

科举考试,非比吟诗作赋,需有经世致用之才,方能济世安民。

欧阳修能做出这样的批评。

不仅符合欧阳修的文学观点,也体现了北宋时期对文学功能的普遍看法。

所以李白一个人伤心的世界,达成了。

这些Npc虽然有看起来很真实,但是还不如前面那些副本里面灵动的史莱姆,杜甫把他们打发了之后。

走到有些不开心的李白跟前安慰道:“没事的,白哥,这些木愣的虚拟人物肯定不理解你的才华。在我心中,白哥,你永远是最厉害的。”

“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总归是尊重先贤的。他们若知你是李白,纵然不会如此。”

李白听了杜甫的安慰之后,心情好受了很多笑呵呵的拍了拍杜甫的肩膀,喝了口酒说道:“哈哈哈,老杜,你说的对,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时不如一时,想你这位大诗圣,当年也是得不到众多认可,只有我一眼看出了你是可塑之才。几百年后,你这位诗圣才得到认可,哈哈哈哈!”

杜甫:…………

杜甫有些尴尬 ,但是笑笑就过去,毕竟他白哥说的也没错。

休息了一晚,到达了第三天,两人迈进了考试的地方。

李白与杜甫两位唐代诗坛巨匠,有这机会能参加宋朝的科举考试,两人都十分的新奇。

两人跟随考生人流,踏入考场。

只见考场内秩序井然,监考官威严地巡视着每一个角落,考生们排队登记竟与后世并无太大区别。

李白与杜甫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新奇与震撼。

“老杜,你看这考场布置,竟是如此严谨!”李白低声对杜甫说道。

“确实如此,白哥,我观这监考力度,比起唐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杜甫点头赞同。

他们注意到,每位考生都坐到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格子间里,看起来就像是茅厕一样。

里面只有一张床,和门口的一张横着是桌子的木板。

李白与杜甫也找了一块地方坐下。

紧接着敲了钟,考官开始分发试卷。

每位考生面前都摆放着一张试卷,李白与杜甫左张右望,看着那些考生在考卷上写下名字,然后有一个个的有考官开始为他们糊名。

试卷上的姓名已被小心翼翼地糊上,只留下一片空白。

这便是宋朝科举中的“糊名制度”,旨在确保考试的公正性,防止徇私舞弊。

李白好奇地问到一位考生身后,轻轻问道:“这位兄台,可否告知这糊名制度的具体情形?”

那考生抬头看了李白一眼,虽觉其装扮奇异,却也不失礼貌地回答:“这位先生,糊名制度是朝廷为公平取士而设。考前,我们的名字都会被糊上,阅卷时,考官无从得知考生身份,只能凭文章优劣定夺,这样一来,便能确保科举的公正。”

杜甫听后,不禁感慨:“此制度甚好,这样一来,寒门子弟也有机会凭借真才实学脱颖而出。”

李白与杜甫不禁感叹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相较于唐代,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杜甫,他就深受唐朝科举的弊端所害,以杜甫的才华,他考试不应该落第,他甚至是因为自己家族洛阳杜氏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比不过那些世家大族都以才被人给挤掉了。

如今看到如此完善的科举考试,杜甫自然欣喜。

李白是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的,而且如今,李白能参加科科举考试,只不过是这个副本没有接受李白是商人之子的设定罢了。

而是当做一个参与游戏的玩家。

但也是十分高兴的,他李白也能堂堂正正的进取官位。

虽然这只是一场副本而已,但是李白与杜甫都甘之如饴。

……………………………………

话说王莽与高适这,二人飞过雷州海峡,经过两天的飞行,总算是来到了这荔枝主要产地之一-----惠州。

二人跟随着罗盘的指引来到一片丘陵地带,忽地被一股猛力拉扯来到了地面。

又是一道看不见的无形的屏障,将他们围在了一个约有村落大小的丘陵地带。

上方的光幕大亮,

【地点:惠州】

【任务:1:每人每天吃够300颗荔枝】

【2:布施行政,教化万民。 】

【时间期限三天,任务奖励4000龙珠。】

王莽看着光幕显示,嘴角直抽抽。

心理暗匪:真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

高适看着这古怪的任务,也是问王莽:“王莽,这是有什么典故吗?”

高适知道荔枝这玩意,他当朝的天子,唐玄宗就爱给自己心爱的贵妃,从岭南地区要荔枝,要跑死好多匹马呢。

王莽听见高适如此问。

就解释起来,苏轼当时被流放到此地,每天吃着荔枝的幸福生活。

王莽虽然不像排斥海鲜那样排斥荔枝。

但是真的很想吐槽。

“荔枝是上火食物,旋多了,会得痔疮的,真就成为有痔青年。”

历史上的苏轼就是因为在惠州,天天炫荔枝才得的痔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